讲个故事回答孩子"我从哪里来"

  “我从哪里来?”这样的问题,几乎每个妈妈都会被问到。针对我们这样一个含蓄、内敛的民族, 给小孩子讲生命科学知识,是否需要有所避讳呢?对宝宝如何性教育,我们该怎么办?

  5 岁的壮壮最近总是缠着妈妈问:“妈妈,我是从哪来的?”

  “等你以后长大了就会知道的。”

  “可我现在就想知道嘛……”

  看着不依不饶的壮壮,妈妈着实犯了难,怎么告诉他呢?

  需要回避吗?

  实际上,“我从哪来”,“我是谁生的”这些问题,一直是孩子们极关心的问题。但大人们总觉得难以启齿,因此经常采取回避的态度。

  西方童话故事中告诉孩子们“小孩儿是鹈鹕用嘴衔着从温暖的国度里带回来的”;而含蓄的中国人却将同样的意思表达得更加简单,“你是树杈中长出来的”或“路边捡回来的”等等。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的进步,各种各样的传媒已经将我们完全包围。孩子也经常在媒体或流行文化(如电子游戏和电影)中接触到遗传、繁殖或生殖等概念。

  一方面是无限丰富的信息源(刺激),另一方面是遮遮掩掩的父母,二者间的巨大反差更是激起了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适当地为孩子们讲解一些有关生命、遗传和生殖的知识是十分必要的。

  孩子能明白那些遗传和生殖的知识吗?

  别担心,儿童发展心理学家们已经给出了答案:大部分5 岁左右的儿童能够知道动物和人类的子代来自同种亲代,能够判断孩子与父母在生理而不是心理特征方面相似,并且理解这种相似是由出生造成的。

  一些研究也证实,对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的孩子进行指导,以丰富他们的生命遗传和繁殖的概念,是完全可能的,而且非常有效。这不仅能够促进学前儿童科学生物概念的发展,而且还会为他们日后的生物学学习打下重要基础。

  如果他问:“我从哪里来?”

  可以这样回答:爸爸身体里有许多小鱼鱼,这些小鱼鱼叫做“精子”,妈妈身体里有个小泡泡,叫做“卵子”。当这些小鱼鱼遇到小泡泡时,都争先恐后地冲向小泡泡。那个身体最强壮、反应最灵敏、跑得最快的小鱼鱼冲到了小泡泡的跟前,一下子钻进了小泡泡的身体里。现在,小泡泡和小鱼鱼共同组成了一个新的细胞,叫“合子”(受精卵),这个新的细胞只有铅笔尖那么大。于是,妈妈怀孕了。慢慢地,这个细胞越长越大,长成了一个小宝宝。所以,每一个孩子都是最棒的,因为在成千上万的小鱼鱼中,只有跑得最快的冠军小鱼鱼才能和小泡泡结合在一起,长成爸爸妈妈的宝贝!

  小宝宝住在妈妈的肚子里,依靠脐带来从妈妈体内汲取营养。他/ 她长得越来越快、越来越大。200 多天过去了,小宝宝已经从妈妈肚子里吸取了足够的营养,长得也足够大了,他/ 她可是从铅笔尖儿那么点儿长起来的呀!妈妈的肚子再也住不下了。小宝宝现在很想从妈妈的肚子里出来,看看亲爱的爸爸妈妈,看看外面的世界,再换一间大屋子,于是,他/ 她开始使劲儿了……

  哎呀呀,妈妈的肚子开始痛了。爸爸赶紧把妈妈送到医院,在那儿,会有医生和护士帮助妈妈。妈妈使出全身力气,宝宝也使劲儿往外钻,终于,随着一声嘹亮的啼哭,宝宝出生了!

  小宝宝一出生,就会从妈妈的乳房里吮吸乳汁,所以医生剪掉了没用的脐带。在医院住了几天后,小宝宝回到了自己的家。

  如果他问:“为什么我和爸爸妈妈长得像?”

  家里的亲戚都来看望妈妈和小宝宝,所有人都很喜欢这个小宝宝。有的说宝宝鼻子长得像爸爸,有的说眼睛长得像妈妈,这到底怎么回事呢?小宝宝真不明白,“我可是从妈妈肚子里出来的呀!”

  可以这样回答:还记得小鱼鱼和小泡泡吗?他们俩不是后来变成一个细胞了吗,这个细胞最后不是长成小宝宝了吗?这个细胞一半来自爸爸,另一半来自妈妈。所以小宝宝长的一部分像爸爸,另一部分会像妈妈。

  如果他问:“为什么我是男孩,而贝贝是女孩呢?”

  可以这样回答:妈妈身体里的小泡泡只有一种,而爸爸身体里的许许多多的小鱼鱼却有两种:一种是女孩小鱼鱼,另一种是男孩小鱼鱼。如果女孩小鱼鱼钻进了小泡泡里,这个宝宝将来就是女孩;如果男孩小鱼鱼钻进了小泡泡里,这个宝宝将来就是男孩了。

  你是爸爸身体里的男孩小鱼鱼和妈妈身体里的小泡泡长成的,就是小男孩;而贝贝是她爸爸身体里的女孩小鱼鱼和她妈妈身体里的小泡泡一起长成的,她就成了一个女孩。

  成长的信号:

  孩子们的提问,不仅仅是好奇心的体现,更是他们不断成长的信号。给孩子讲述遗传和繁殖的概念时应强调以下几点:

  遗传是通过代代相传发生的;

  父母的先天生物特征是可遗传的,而后天生物特征(如受外伤等)是不可遗传的;

  不仅仅是母亲,父亲对下一代生物特征的传递也有贡献。

  当孩子理解了以上几点,即意味着他们在遗传概念的理解上获得了极大的发展。

  另外,我们在回答孩子的提问时,应避免使用“路边捡回来的”等话语来敷衍孩子。因为成人一旦作出一个错误解释,就不得不用更多的错误解释去应对孩子。而这样的误导会对儿童理解科学概念产生不利影响。

  Tips 注意倾听弦外之音

  有时候,孩子提出这类问题并不仅仅是为了获得知识。温和地问一声:“你怎么会这么问呢?”或许,我们会听到许多意料之外的声音——

  “毛毛说他妈不是亲妈,我是不是也不是你亲生的?”

  “爷爷说我是从垃圾里拣来的孩子,要是不听话,就把我送回去。”

  这些声音表达出孩子的不安全感。他们需要的是父母的支持和信心,而不是想听父母讲解遗传和生殖知识。在作出回应前,我们最好先了解一下他们的心理需要。

2024-08-07 08:40:13

Related Articles

父母应当坦诚回答孩子的性问题

面对天真无邪的孩子的一些尴尬的两性问题的时候,父母们的解答大多数是躲躲闪闪的,有时候更是采取暴力的方式去阻止孩子的发问.这些都是错误的引导,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是有害的,面对孩子的性问题,家长们需要坦诚的回答. 当幼儿问起"我是怎么来的?"这个问题,家长应该采取科学的态度,自然回答,告诉幼儿,这是爸爸的精子和妈妈的卵子结合的产物.或者通过讲故事的形式告诉幼儿孕育生命的全过程. 如,"在爸爸妈妈相爱结婚后,爸爸和妈妈很想要个小宝宝,于是爸爸身体里产生的一种可以孕育宝宝的的精子就钻

父母回答孩子性问题 要掌握技巧

孩子总是因为自己的好奇,对父母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特别是随着他们年纪的增长,他们对两性问题也越来越好奇,那么父母们在面对孩子这些问题的回答上就要有一些技巧了,这样才能让他们对性有更加正面的认识. 第一.不躲避孩子的性提问 科学研究发现,孩子在幼年时可以在家长的引导下分辨清楚男性与女性的分类特征.但对异性产生的某种程度的回避和距离感已成潜意识,所以当孩子向你发生任何与性相关的问题时,往往也是下了决心的.有的孩子会拿起家中的避孕套以为是气球,这个时候你千万不要去杜绝他,认为这个不该是小孩子问的问题,

怎么回答孩子的问题

开栏的话:儿童好奇心之大,有时出乎成年人的意料.很多父母既诧异孩子尚在学习123的阶段,竟已懂得发问性问题;但也惆怅,该如何作答,才能令小小年纪的孩子满意. 从本期开始,本版和香港家庭计划指导会合作,开辟"性问答"栏目,收集各年龄段儿童会提出的性问题,并按照其可以理解的角度解答,希望对父母有所帮助. 孩子问:我是从哪儿来的呢? 父母答:记得那位大肚子的邻居阿姨(以某个孩子见过的阿姨为例)吗?她的肚子里就有一个小宝宝准备出生呢!从前,你也是住在妈妈的肚子里. 爸爸妈妈都很爱对方.我们有时

和孩子谈性技巧要知道

三四岁左右的孩子,开始会对自己的出处产生好奇,甚至经常追问:"我从哪里来的?"碰到类似的问题时,你会怎么回答呢?我想大概不至于是"长大你就明白了"或"巫婆生的啦",抑或"从石头里蹦出来的吧".如果你的答案真是如此,那可得改正了,因为此刻的他已需要你给他真实的答案,纵然他听不懂,也必须如实回答. 在此我想举一个有趣的例子:一位母亲曾在儿子问她:"我从哪里来?"的时候,急切地把自己早已准备好的一套知识告诉儿子.

不同阶段孩子性教育方法不同

性教育一直以来都是中国家长十分头疼的问题,对孩子直白的说出两性的生殖器官太尴尬,隐晦的说吧,孩子听不懂.其实,面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家长应该掌握不同的方法来对孩子实施性教育工作. 5岁前的孩子,性教育主要是解决性别认同问题.家长应在洗澡.睡前很自然地让孩子认识自己的身体,不要有意地把女孩扮成男装或将男孩扮成女装,以免孩子从小对自己和他人形成性朦胧意识,从而影响孩子的性取向. 5~7岁的孩子,在求知欲驱使下常对男孩与女孩的差异感到迷惑不解,会向父母提出各种问题,此时父母应该根据自然现象,简单明了

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性教育不同

处于不同时期的孩子,他们因为生理与心理的原因,对性的需求认可程度不同.很多家庭的儿童常常问出这样的问题:"我是从哪里生出来的?"面对这个问题,很多家长很不明智的躲避了,他们通常回避的说:"你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你是从腋下生出来的."这些他们认为无关紧要的回答,其实对处于儿童时期的孩子两性健康是不利的,不同年龄孩子的性教育需要引起家长的重视. 五岁以前的孩子主要性教育是教他识别性别的问题.家长应在洗澡.睡前很自然地让孩子认识自己的身体,不要有意地把女孩扮成男装或将男孩

对孩子性教育有技巧

儿童对性问题比较敏感,但又不愿多求教父母,很多少年儿童的性知识不是来自家长.学校,而是在与同伴的交流或者是从书刊影视中得来的.从这些渠道得来的性知识往往会带给孩子不正确的引导,而许多性心理障碍都植根于童年时期,因此,性教育应该开始于儿童和少年时期,家长应积极参与性教育,使孩子从小就得到正确的性教育. 心理学家认为,要根据孩子的年龄对孩子进行不同内容的性教育.5岁前的孩子,性教育主要是解决性别认同问题.家长应在洗澡.睡前很自然地让孩子认识自己的身体,不要有意地把女孩扮成男装或将男孩扮成女装,以免孩

每个孩子都有一定的心理负担

每个孩子都有一定的心理负担
如今的孩子生活中都是备受关爱的,不论是家里的哪一位成员,对于家里面的小孩子都是十分疼爱的.但是,对于小孩子来说,每天都生活在家人的呵护下,很容易就失去了原本的天真,失去了玩耍的自由.这样一来,孩子的心理健康就很可能出现问题. 很多人都认为,学龄前儿童没有学业负担;不愁衣食,受到的照顾无微不至,他们怎么会有压力呢? 然而,现代的孩子在得到铺天盖地的爱的同时,却越来越失去了随心所欲地玩的自由;在得到大量玩具的同时,却失去了与父母拥抱.游戏和谈话的机会;在幼儿园,教师与孩子.孩子与孩子之间有时会有一些

如何让孩子学会"独睡"呢

如何让孩子学会"独睡"呢?怎样才能与孩子分床睡觉是很多父母都关心的一个问题.儿保专家表示,父母和孩子分床睡,是一次"断奶"的过程,甚至要比断奶还难,因为这次断奶更多的是心灵上的"断奶". 青少年儿童所助理研究员赵霞说,在孩子幼儿时期,一些父母为了能在夜晚更好地照顾孩子而和孩子同床而眠.可是,当孩子渐渐长大以后,父母们发现想与孩子分床睡觉已经成了一件让人苦恼的事情:孩子不愿意离开父母的房间,父母也不放心让孩子独自睡觉. 赵霞表示,让孩子独立睡眠有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