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届全国男科学术大会于本月21日至24日在广州举行。针对全国男科疾病诊治方面的不规范,中华医学会在大会上推出最新2007年版本的《男科疾病诊治指南》,旨在推动男科规范化发展。
一项最新公布的调查显示,广州高校男生慢性前列腺炎发病率逾三成。至少两成的学生把该病误当成“”,为此背上沉重的心理负担。
广州中医药大学刘步平博士在全国名老中医崔学教授指导下,对广州高校男性慢性前列腺炎中医证型的分布情况进行了调查。他通过随机抽取广州市4所著名高校1682名在校男生,发现广州市高校男生患慢性前列腺炎的中医证型多由基本证型组成的复合证,湿热型、血淤型、肝肾阴虚型和肾阳虚损型四个主证,病与年龄、居住区、生源地和同学关系融洽度等因素有关。
医学界通常认为慢性前列腺炎在男性人群中的发病率在10%至40%之间。这次在1682例被调查者中,共检查出慢性前列腺炎患者561例,为33.4%。患者中湿热型最多,占63.28%,肾阳虚损型最少,占33.69%,血淤型和肝肾阴虚型分别占47.59%、39.39%。其中,约六成以上患者是兼具两种以上证型。
南方学生易得慢性前列腺炎
调查显示,患慢性前列腺炎的男生中,湿热型和血淤型发生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而肝肾阴虚型和肾阳虚损型的最常见于19~21岁男生。
受访学生按照居住区以长江为界分为南方组、北方组。调查显示,南方学生湿热型、肝肾阴虚型均明显高于北方学生,肾阳虚损型略高,而血淤型略低于北方学生。此外,经济状况好的学生血淤型发生率高于经济差的学生,肾阳虚损型低于后者。而湿热型、肝肾阴虚型的发病率却呈“两头高中间低”的态势。
刘步平指出,我国南方气候潮湿,气温较高,很容易孳生湿热邪气。一旦蕴结精室,则精浊混淆,精离其位,引发慢性前列腺炎,即中医所言“精浊”。农村学生和经济状况差的学生入学前卫生条件相对不佳、且往往没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因而易发生前列腺感染,引起湿热型前列腺炎。受访的慢性前列腺炎学生最常见的复合型中都有湿热,且湿热型多见于南方、农村和经济状况差的学生。
熬夜上网最易劳肝伤肾
19岁至21岁,南方、市区、同学关系融洽的学生容易出现肝肾阴虚型慢性前列腺炎。据分析主要有三个原因。
“这部分学生入学没多久,一方面对新环境不熟悉,忧思伤脾,使肝肾之阴化源不足,一方面脱离父母监管,经常上网、玩游戏至深夜,劳肝伤肾。”刘步平说,由于骤然面临从高中到大学的转变,很多人不太适应,且此时学习任务较重,也容易劳累伤肝肾。中医认为,南方不利于肾气闭藏,因而南方同学原本就比北方同学阴虚体质的比例要高。
同时,低年级学生比高年级学生更喜欢团体行动。“学生的一大特点是从众心理。平时关系好的学生更喜欢呆在一起长时间喝酒、玩游戏、上网,甚至看黄碟,这样也会伤及肝肾。”
刘步平认为,相对于关系好的“小团体”和同学关系不融洽的“独行侠”,同学关系一般、适度保持独立的学生,肝肾阴虚型比例最低。
血淤型慢性前列腺炎被认为与“气塞不通、血壅不流”有关。刘步平表示,22岁以上的大学生多临近毕业,比低年级学生更担心工作、学习和生活,也更容易产生性冲动。
而医学学生需记忆的东西较多,学习任务重,与外界接触少。他们要么因心理压力大,导致精神抑郁,肝气不舒,血液运行不畅,滞而成淤。或者因思虑过劳,导致脾气亏虚,血运无力,留而为淤。因此,血淤型比例高居不下。
学生哥易将慢性前列腺炎当“”
值得注意的是,调查发现,大学生对于慢性前列腺炎存在诸多误解,尤其存在将该病“污名化”的倾向。
“受访者中有两至三成将慢性前列腺炎当成。”刘步平说,在判断“没有性经历的人也会得慢性前列腺炎”对错时,有一成的受访者选择“错”。“他们认为只有发生过性行为的人才会得这种病,‘我很纯洁,我不会得病’,其实是个错误的观点。”刘步平说,这种误解导致学生觉得不用预防,不懂正确规避致病危险因素。
很多学生一患病,心理压力骤然升高,不愿意让同学知道病情。“有个现象很普遍,出现问题,学生首先求助‘网上医生’,看病时要去离学校远的陌生医院、找陌生医生。”刘步平说,甚至有学生隐姓埋名光顾小诊所。这些行为不仅不利于及时治病,还导致学生受骗,损失钱财。
预防策略:袜子内裤莫混洗
刘步平指出,对于大学生来说,预防策略首先是注意个人卫生。学生发病高危因素是袜子和内裤混洗。“我们调查发现,很多学生有‘香港脚’(脚癣),又不注意把袜子和内裤分开洗,就会增加生殖系统感染的风险。”
正确的卫生习惯应该是勤洗澡,尤其是生殖器官部位的清洁工作别偷懒。内裤应在太阳下或者通风较好的室内晾晒干。此外,平时尽量穿宽松点,不要天天穿牛仔裤、紧身裤,尤其是天热、下雨时。“有便意时也不要强忍着不去厕所,也不要久坐、长时间骑自行车。”刘步平说,这些都会影响生殖器血流供应,导致前列腺的炎症反应。
他强调,要相信该病可防可治,不要有“疑心病”,“过重的心理负担、精神高度紧张,反而会提高患病的风险或者加重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