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药三分毒,如何做到合理而安全地用药?记者近日从深圳市药品监督管理局了解到,去年深圳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显示,抗感染药报告占总报告数量的50.50%,其中主要为抗生素类药品,市民应在医生和药师指导下合理用药。
问题:抗感染药病例报告居首位
提示:婴幼儿发烧勿滥用抗生素
2013年深圳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显示,深圳去年共收到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6388份,其中化学药占88.12%、中药占10.54%、生物制品占1.34%。
值得注意的是,在化学药品中,抗感染药的例次数仍居首位,占50.5%。这表明抗感染药的不合理使用现象仍然存在。
分析显示,抗感染药中报告数量排名首位的是头孢菌素,即日常所说的抗生素。在抗感染药品的不良反应监测中,排名前10位的有8个是抗生素类药品,分别是头孢曲松钠、头孢美唑、头孢孟多酯钠、头孢呋辛、头孢替安、头孢他啶、头孢硫眯、头孢西丁。
据了解,过敏反应是抗生素类药品较为严重的不良反应,可累及多个器官系统,主要表现有皮疹、瘙痒、呕吐、腹泻、心悸、胸闷、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等,严重可致过敏性休克,危及生命。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一旦发烧,就自作主张口服抗生素。实际上,大多数发烧的孩子,尤其是婴幼儿,其发烧大多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用抗生素来治疗病毒感染性疾病,纯属滥用。
只有当明确有细菌或支原体感染依据时,才可以使用抗生素治疗,比如出现白血球数值升高、咳嗽、浓痰、肺部水泡音、化脓性扁桃体炎等症状。
除药物本身的结构外,生产质量、包材、储运条件等问题,也可能引起抗生素类药品的过敏反应。对此,深圳市药监局建议,药品生产企业应对此开展深入的研究。临床也应加强对此类药品的不良反应监护,采取措施尽可能降低过敏反应的发生风险。
问题:静脉注射给药安全风险较高
提示:患者应改变注射剂心理依赖
2013年药品不良反应/事件的给药途径分布,静脉注射给药77.61%。
据了解,静脉注射主要用于急症、重症和不能口服给药病人的救治和治疗。但在实际临床中使用静脉注射药品存在误区。比如,部分消费者主动要求医生给予输液治疗,认为输液比吃药更有效。
实际上,口服给药的起效虽然比静脉给药稍慢,但一旦达到治疗必须的血药浓度后,即可达到与静脉给药相同的治疗效果。同时,口服给药的不良反应发生风险较静脉给药低,尤其是严重过敏反应的发生风险。
深圳市药监局提醒,要减少不合理使用注射剂带来的不良反应发生风险,医疗机构应加强对注射剂使用的监管,而患者也应消除认识上的误区,改变对注射剂的心理依赖。
报告还显示,中药注射剂报告有440例次,排名前10位的品种依次为:痰热清注射剂、热毒宁注射液、参芎葡萄糖注射剂、血栓通粉针剂、血塞通注射剂、疏血通注射液、丹参川芎嗪、血必净注射剂、灯盏细辛注射剂。
从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的患者用药情况看,中药注射剂与其他药品联合使用现象较为普遍,且有可能增加安全风险。深圳市药监局提醒道,临床使用中应谨慎联合用药,并加强对患者的不良反应监护。
问题:中西药复方制剂有潜在风险
提示:医师指导下使用以免超剂量
报告监测显示,在中成药口服制剂中,咳特灵片(胶囊、颗粒)、维C银翘片(胶囊等)和鼻炎康片,均为含化学药成份的中成药品种,即中西药复方制剂。由于部分医师和患者并不了解此类药品所含的化学药成分,将其当作“纯中药制剂”使用。
分析显示,中西药复方制剂易被患者当作纯中药制剂使用,忽视其中所含化学药成份,使用中存在超剂量给药、含相同成份药品重复使用等不合理现象,应注意该类药物在临床使用过程中的潜在风险。
深圳市药监局建议,临床使用含化学药成份的中药制剂时,应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了解药物成份,严格按照说明书推荐剂量及注意事项等内容使用药物,避免超剂量、超疗程以及不合理联合用药等情况。若确因临床需要与其他化学药品联合使用,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避免超剂量合并使用相同成份的药品。□南方日报记者 昌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