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们不要让孩子变成心理孤儿

  随着现在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与人之间外在的物质交往开始越来越频繁越来越密切。但是心灵上的沟通却相应减少,于是近几年来医学上关于心理疾病的患病率始终是有增无减,尤其出现在中小学生上的心理健康问题更是频繁,不容乐观。造就了很多的心理问题儿童。而“心理孤儿”现象便是其中的一种。心理孤儿实际上就是一种儿童心理不健全的现象。那么怎么才能改善呢?

  孩子心理教育成“被遗忘的角落”

  目前,中小学生的家长大多对家庭教育科学不甚了了,对待子女的教育方法也大都沿袭长辈的传统或通过大众传播媒介获得。这样的家长在对子女的教育上,往往走两个极端:一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节衣缩食为子女竭力提供物质条件,把子女逼进书房题海;二是重养不重教,重肌体健康,轻心理健康;重物质投入,轻精神投入。

  如此,忽视了子女的思想、情感、内心世界的需求,孩子的心理教育成了“ 被遗忘的角落”。

  有的父母为了工作事业,无暇顾及孩子,要么把子女托付给爷爷奶奶,要么雇保姆照看,自己很少安排时间与子女在一起沟通交流,一起聊天做事,使子女与父母之间容易产生“陌生感”和“距离感”,使自己的子女在心灵深处形成一个不愿轻易向人开启的自我封闭的世界。

  另外,问题家庭给子女带来的心理问题也相当严重。据中国家庭调查,家庭不完整,或是父母离异,或是家庭经济负担重,父母一天到晚为生计而奔波,无暇顾及子女,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往往更容易产生压抑、烦躁、自卑、孤僻、冷漠、仇视等不健康心理。

  做“朋友式”父母

  作为父母要了解儿童、青少年成长的生理、心理知识,并按照他们的生理、心理规律来处理事情。要反对“棍棒型”、“溺爱型”的家庭教育方式,倡导“民主型”的家庭教育方式。

  调查分析,孩子喜欢“朋友式”的父母亲,而不喜欢“ 牧师式”、“ 师徒式”的父母亲。家长要想方设法创造条件为子女提供与小伙伴交往的时间和空间。

  放学路上少接送,让子女与其他小朋友结伴而行;周末和节假日让子女邀请小伙伴来家玩,鼓励子女利用空闲时间与同学小伙伴进行电话交流。通过串门,扩大交往的范围,学会与各种人交往的经验,消除一个人独处的寂寞。

  家庭是孩子人生中一所永不毕业的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教育好子女是父母的天职。父母绝不能因个人的情感、是非问题而置自己的子女于不顾。经常争吵的父母要学会理智,忙于应酬的应尽可能早点回家,经济不宽裕的也尽量不要牺牲养育孩子的时间去挣钱。

  最后需要提醒各位,作为父母,不仅要在孩子们的衣、食、住、行上面多加留意、关心,更要关心的事孩子们的心理及其精神世界。在生活中应该多增加与子女们进行思想上的交流,定期的去了解自己子女的思想脉搏,另外可以多安排一些时间给孩子。可以让他们自己根据自己的爱好去学习琴棋书画,亦可以种花、吟诗、听音乐、集邮、旅游、登山等培养他们的其他爱好。

2024-10-25 05:08:18

Related Articles

得不到家长表扬 或致孩子强迫心理

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可见,父母平日里与孩子解除,带给孩子的教育有多重要.可是,有的家长对孩子要求过高,看见的全是孩子的缺点,孩子一直处于得不到表扬的状态,是容易形成心理强迫症的.下面,我们来看看案例分析. 蒲老师向记者还原了当时的情景:暑假快结束了,想了解一下学生在假期里的表现.老师电话家访的原则是,先打家里电话,希望拿起电话的是学生,家里联系不上,再打家长手机. 蒲老师说,因家里没人接电话,就给这个学生的妈妈打电话,谁想到妈妈一开口,就说了一大堆话.回想起来,说的全是孩子的缺点:什么做

家长应学会尊重孩子的心理

每个成年人都有对待事物的原则,也有自己的底线,只要不触碰底线,所有事都是可以商量的--这是我们都知道的.但是,未成年人就没有原则,没有底线吗?不是的,孩子也有有底线的,只不过家长从来没有关注过这个问题.那么孩子们的底线是什么呢? 底线一:某些丢人的毛病 某些"丢人的毛病"幼儿往往对诸如尿床之类的"毛病"十分敏感,因为他们觉得这些缺陷会使自己在同伴面前"丢面子".所以无论是家长,还是幼儿园教师,都不应在小伙伴们面前提及,更不宜嘲笑.挖苦. 底线二:

家长如何帮助孩子克服心理胆怯

生活中我们有很多孩子总是会在面对事情的感到胆怯,所以这时就需要家长帮助我们的孩子克服心理胆怯这个问题了,那么家长如何帮助孩子克服心理胆怯呢? 家长如何帮助孩子克服心理胆怯首先,在现实中要努力为怯懦的孩子找一个好朋友.把他有意识安排在一个能说会道的,口语表达能力较强的性格开朗活泼的孩子身边,与他一起搭积木,一起游戏,特别是在自由活动时间和户外活动时教师不忘提醒与撮合他们做好朋友,使他感觉不孤单. 其家长如何帮助孩子克服心理胆怯次,教师要善于与怯懦的幼儿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与怯懦的幼儿交往,教师尽量

探索孩子自私心理的源头

孩子的自私心理也是心理健康的一大帮凶,现在的家庭,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在家中父母长辈都试为掌上明珠,这就养成孩子自私的心理,孩子的自私心理影响孩子心理健康,为什么孩子会有自私心理呢,下面让我们探索下儿童自私心理的源头. 来自生活中的榜样 镜头1: 明明妈发现,明明不知怎么变得自私起来.小朋友找他借玩具,他摆摆小手说:"不借,借给你,我就没玩了."他手里拿着好吃的东西,爸爸妈妈开口向他要,他也藏得紧紧地:"不给不给,给了我就没了."这样的情况遇得多了,明明妈生气地

及时发现孩子自卑心理的早期征兆

自卑是一种性格缺陷,而一个人的自卑性格的形成往往源于儿童时代,但是往往因为家长没有及时的发现使得孩子的自卑心理没有及时得到帮助而使得孩子越来越自卑了,所以家长就要及时发现孩子自卑心理的早期征兆. 及时发现孩子自卑心理的早期征兆--常年情绪低落. 如果孩子常常无缘无故地郁郁寡欢,那很可能就是自卑心理使然. 及时发现孩子自卑心理的早期征兆--过度怕羞.儿童,特别是女童略有怕羞纯属正常,但如怕羞过度(包括从来不敢面对小朋友唱歌,从来不愿抛头露面,从来不敢接触生人等等),则可能内心深处隐含有强烈的自卑情

家长 今天你和孩子交流了么

本来想在周末和好友一起约好打牌的,可孩子要去游乐园.这样的事情相信不少父母在现实中都遇到过类似的经历.这个时候家长的态度怎样直接影响着你们亲子关系的巩固.很多大人对此不甚在意,而有的家长甚至认为,小孩子不要去理他该玩玩.其实这是错误的意识形态,是对孩子内心健康成长的极为不负责任的践踏.经常性的和孩子进行交流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一起来看看. 家长给自己定位错误.很多家长把自己在和孩子在一起时的角色的定位出现了错误. 有些家长虽然每天都陪着孩子,但是孩子并未感觉到他们的存在,因为他们将孩子送给了"

家长六大习惯影响孩子心理

都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也是孩子最好的榜样,可见父母的种种言行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特别是对孩子的心理方面的影响.要想孩子今后心理健康,有特别好的行为习惯,那么作为父母就要以身作则.而家长的六大坏习惯会影响到孩子的心理. 坏习惯1:爱批评抱怨 母亲如果经常抱怨自己的身材,给孩子特别是女儿传达的信息是"自尊来自牛仔裤是否合身或体重有多轻."这可能会使孩子讨厌镜子里的自己,自尊下降,对自己身材不满.这些都很容易导致青少年反复节食减肥.暴饮暴食或者厌食症等严重问题. 坏习惯2:爱用食物安

家长怎样应对孩子攀比心理

现在的孩子因为是独生子女的缘故,因此十分得家长的宠爱,并且由于如今大部分家庭的环境都是比较好的,所以有的孩子就出现攀比的心理,比吃比喝比玩乐.这种心理对于孩子的心理健康是很不利的.那么,面对孩子的这种心理,家长应该如何应对呢? 很多父母对攀比心理的担心,原因在于怕孩子将来受此思想影响过重.有些家长特别是一些家庭物质条件不是太好的家长会非常担心,这种心理会不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让他们从小就有物质崇拜和盲目攀比的心理,如果自己满足不了孩子的需求是不是会酝酿其黑暗的心理?如果一味满足,是不是又会滋生

家长必知孩子成长心理需要

家长必知孩子成长心理需要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家长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家长在孩子的心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所以家长要学会正确的教养孩子,鼓励是家长给予孩子最好的礼物,每一个孩子都希望得到家长的认可.除了鼓励,孩子成长心理需求还有哪些呢?怎样让孩子保持心理健康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需要新的学习经验 现代儿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是成长中的个体,其心智能力的发展是其生理学方面的成熟加上后天学习经验而形成的.从出生起,儿童必须有切合其能力的学习机会以学习新的经验,才能发展出正常的智能.语言.人际关系技巧.情绪感受.表达能力和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