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线诊脉"的故事

  我国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中医是我国文明的一大重点。其中中医的书籍、记载、名人,数不胜数,更有很多关于历史文化的典故故事。相信大家在古装剧中也看见过很多太医用红绳系在贵妃手上为她诊脉。这是什么原因呢?其实在唐代就有孙思邈的“红线诊脉”的故事,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典故吧!

  唐朝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的长孙皇后怀孕十多个月了,不但不能分娩,并且得了重病,虽经宫廷太医的精心诊治,病情仍然不见好转。

  一天,唐太宗对徐茂公说:"爱卿可知哪里还有名医能治好娘娘的病?"徐茂公说:"臣闻京兆华原(今陕西省耀州区)有一名医叫孙思邈,疑难杂症一经他手,即可妙手回春。"太宗听后说:"既有这样的名医,卿可派人速速请他进宫,为娘娘除患,为朕解忧。"徐茂公遵照太宗的吩咐,即派人火速去请孙思邈。

  孙思邈被召进宫中,唐太宗急忙让他给皇后治病。但是,在封建社会,由于有"男女授受不亲"的礼教束缚,医生给宫内妇女看病,大都不能接近身边,只能根据旁人的口述,诊治处方。孙思邈是一位民间医生,穿着粗布衣衫,皇后的"凤体"他更是不能接近的。于是他一面叫来了皇后身边的宫娥采女细问病情,一面要来了太医的病历处方认真审阅。他根据这些情况,作了详细的分析研究,已基本掌握了皇后的病情。然后,他取出一条红线,叫采女把线系在皇后右手腕上,一端从竹帘拉出来,隔着罗帐,捏着这条线为娘娘"切脉"。根据丝线的抖动,片刻功夫,孙思邈即对娘娘的疾病作出了诊断。然后,他向太宗禀告说:“娘娘迟迟不娩,只需在中指上微刺一针即可,再吃几服汤药,娘娘的玉体就能康复。”

  唐太宗欣然同意为皇后施针,宫女们遵从孙思邈的吩咐,便将娘娘的左手扶出帐外。孙思邈手持银针,在皇后的中指(中冲穴)上迅速刺拔。针后不久,皇后果真顺利分娩了。随后,孙思邈又为皇后开了药方。皇后服药后,精神日渐好转。不多日,居然能下床走动了。

  皇后病愈康复,太宗龙颜大悦。一日,群臣朝贺,太宗将孙思邈宣上金殿,命他执掌太医院。但是,孙思邈立志为民治病,不愿在朝做官,对太宗的任命婉言谢绝。太宗不好强留,又赏他黄金千两、绸缎百匹、金牌一面。临别时,太宗亲率文武百宫,依依不舍地将孙思邈送出京城

  看了这个故事有没有对中医的文化有更深的了解呢?其实中国文化博大精深,需要我们用一双智慧的眼睛去观察,去留心。希望这个故事让你感兴趣,祝您健康!

2024-10-20 05:43:28

Related Articles

为什么说早上时间诊脉最准确

中医大夫看病,诊脉是望闻问切的第一步.专业的中医大夫可通过诊脉,来了解你的身体状况和健康隐患.那么,你对诊脉都有哪些了解呢?中医专家提示,如果你想看中医治病的话,应该早上就去看大夫,这是因为早上时间诊脉最准确. 为什么早上诊脉好? <黄帝内经>中讲,脉是气血运行的反映,诊脉不但要了解整体气血循环的变化,切脉要结合视精明,察五色,观脏腑.形体强弱盛衰等各方面,特别指出,早上是诊脉的最佳时间. 为什么说早上诊脉最好呢?<黄帝内经>说此时人还没有劳于事,阴气未被扰动,阳气尚未耗散,饮食也

成都老中医出20万应战诊脉验孕

最近,火爆网络的都是中西医到底谁更强,由西医发起的挑战,中医们也不甘示弱纷纷迎战,这不成都的一个老中医拿出20万来为这场对决作为奖金.真是让人心情很是激动啊.我们一起来看看报道. 央广网北京10月14日消息(记者潘毅 上海台记者代灵)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最近,一位名叫"烧伤超人阿宝"的微博大V引发了一场医学界的对决.来自北京积水潭医院的这位医师宁方刚,曾经公开的表示"中医是伪科学".最近,宁医师通过微博悬赏5万元,挑战中医能否"诊脉验孕

早上做脉诊治疗是最好的

脉诊治疗,是中医望闻问切的良方之一.中医利用脉诊治疗法,来判断你的健康状况,从而发生疾病.治疗疾病.脉诊治疗里的讲究有不少,其中,早上做脉诊治疗是比较准的.下文做了详细解读. 早上把脉最准确 号脉一定要在身体没有大的活动下进行,因此,患者来到诊室后,最好先休息一下再号脉;并且,号脉时还不能有大喜大悲的情绪存在一定要选心情平和的时候,这时号出来的脉才准. 心气的盛衰,脉象是脉动应指的形象.脉象的发生与心脏的动摇.脉道的通利和气血的盈亏直接相关.所以,心.脉是形成脉象的主要脏器.气血是形成脉象的物质

脉诊的中医诊断人群效用和手法

古时的四个经典诊断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远远被现代科学甩在后面.但是从了一个角度来说,中医的诊断是一种略显概括的诊断方式,并通过全面的调理和治疗来解除病痛.在这些诊断中,脉诊又是其中更加存在悬念的中医诊断的方式.这里就介绍一些关于脉诊的中医诊断人群效用和手法. 中医诊断的基本手法是望.闻.问.切,几千年的传承已成为我们中医文化中的瑰宝.把脉又称为切脉,是中医师用手按病人的动脉,根据脉象,以了解疾病内在变化的诊断方法.切脉具有悠久的历史,它反映了中医学诊断疾病的特点和经验. 相传公元前五世纪名医扁

舌诊与脉诊发展的时间有差别

舌诊与脉诊发展的时间有差别
舌诊与脉诊,都是中医看病的常用方法,是望闻问切的其中一部分.舌诊与脉诊的发展,是有一定时间差别的.今天,我们就为你详细介绍,什么是舌诊与脉诊,它们之间由有着怎样的区别.下文做了具体的介绍,一起来看一看舌诊与脉诊. 舌诊与脉诊虽然最早都见于<内经>但从内容和重视的程度来看,舌诊远远比不上脉诊. <内经>有关脉诊的内容非常丰富,无论是对诊脉的方法.脉名.正常脉.病脉以及死脉的认识,都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如诊脉方法有"三部九候法"."人迎脉口诊法".

诊小儿脉要注意哪些问题

中医儿科跟其他科室不一样,在给儿童看病的时候,需要了解一些儿童的身体特征.那么,在诊小儿脉的时候,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接下来,我们就为你介绍一些诊小儿脉的简单方法,一起来看一看吧. 诊小儿脉与诊成人脉有所不同.小儿寸口部位狭小,难以区分寸.关.尺三部,再则小儿就诊时容易惊哭,惊则气乱,气乱则脉无序,故难以诊察.因此,小儿科诊病注重辨形色.审苗窍.后世医家有一指总候三部的方法,是诊小儿脉的主要方法. 一指总候三部的诊脉法简称"一指定三关".操作方法是:用左手握住小儿的手,对三岁以下的小儿

为你解读常见中医成语的故事

中医里的养生方有不少,我们会从很多中医典故中看到常见成语,例如对症下药.病入膏肓等等.今天,小编我就为你介绍一些常见中医成语的故事,让你对这些中医成语多一些了解和认识. 1.病入膏肓 相传,晋国的君主晋景公生病,先请来装神弄鬼的巫医替他治疗,病情反而有增无减.于是,他派人到秦国求医.秦国派了一位名叫医缓的医生去给他治病.医缓的高明医术全国上下无人不知. 当医缓还在去晋国的路上时,晋景公做了个梦,梦见从他的病中跳出两个小人.其中一个说:"医缓是医术高明的医生,可不比前次那个巫医,他恐怕要抓住我们,

蒙医触诊

医生通过手的感觉进行诊断,进一步明确望诊和问诊所不能肯定的问题,包括脉象.温度.压痛.位置.大小.轮廓.移动性.表面性质.硬度等.其中诊脉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蒙医诊脉是在前臂腕内横纹上一寸桡骨颈突内,将桡动脉分成食指下寸.中指下关.无名指下尺三部.每部又分寸浮(取皮).关中(取肌).尺沉(取骨)的压力进行诊脉.患者左手(医生用右手)寸下诊心脏.小肠,关下诊脾.胃,尺下诊左肾.三舍.患者右手(医生用左手)寸下诊肺.大肠,关下诊肝.胆,尺下诊右肾.膀胱.女性患者寸下的诊脉法,与男子相反,即女子右手

北京市小学推广中医读本

华佗为关羽刮骨疗毒.孙悟空为国王悬丝诊脉--生动的中医故事将通过课间广播.主题班会等形式走近小学生.昨天,记者从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获悉,为从娃娃抓起,普及中医药文化知识,由市中医局和市教委联合编写的<青少年中医药文化知识>(小学版)普及读本,年内有望向全市中小学推广. <青少年中医药文化知识>的小学版读本尚未正式出版发行,首批选定东城区中医药发展改革综合试验区的两所学校进行试点,即利用课间广播和主题班会的形式宣传书中知识,让师生们对中医知识有所掌握,并将根据试点学校的反馈意见,由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