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家庭,独生子女越来也多,造成了家长太过溺爱的社会现象。很多孩子进入学校后,老师不能管教,也不能说重话。为此,心理专家指出,教师和家长都应该注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用正确的方法引导。健康的心理可以影响青少年的一生。
一个人在生活的道路上,不是一帆风顺的,总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心理学把对于挫折的抵抗能力称为“挫折耐力”,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坚韧不拔的精神。它是经过学习、训练获得的,和每个人的人格完整有密切关系。如果一个人的耐挫力低,那么,经过几次挫折后,这个人的人格就可能失去完整性,甚至会分裂,有可能造成行为失常或产生心理疾病。
培养、训练青少年的耐挫力,就要让他们经受适量的挫折经验,适当地去经风雨、见世面。挫折经验既不能过多、过强,使其失去信心,觉得无法承受,又不能过少、过弱,引不起足够重视和注意,使其养成吊儿郎当,敷衍了事的性格倾向。
喜、怒、哀、乐,人皆有之,多数人的心理不健康与情绪、情感的困扰有密切关系,教师应当教育青少年学生用理智驾弩情绪而不做情绪的俘虏。
为此,首先,要重视对青少年学生的情绪教育。在家庭和学校为他们创造和保持良好的心理气氛,消除心理紧张和焦虑,使其保持愉快和稳定的情绪,促进情绪的正常发展并趋于成熟。其次,合理的宣泄。当情绪发作时,人体内隐藏一股力量,须藉情绪加以释放,否则积蓄起来将有害于身心,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正常的情绪不能过多的压抑,而要加以宣泄。
心中遇到不愉快的事,可向周围同学倾诉;与同学闹矛盾,要开诚布公与对方交换意见,解开疙瘩,消除误会;受到委屈时,也可在至亲好友面前大哭一场,得到安慰和同情,或者参加体育锻炼和文化娱乐活动,消除心里郁结。情绪应当宣泄但必须合理,否则会引起不良后果。
再次,对不良的情绪要适当控制。要意识到自己某些不良情绪的存在及其原因,要找寻适当的途径克服或躲避,转移目标,三思而后行,使不良情绪缓解。
青少年的交际关系主要就是家长、老师和同学之间,要主动适应这些主要的人际关系,学会和他们相处,学会宽容的对待别人。同时,学校和家庭也应该担起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责任,使青少年的心理正常发展,养成积极向上的好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