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过了地震的恐慌之后,幸存下来的人们会失去生活的基本物资,例如:食物、水、以及衣物、药品等。同时如果天气有了变化,一些人畜的尸体会腐烂容易出现疾病过,同时由于精神上的刺激、生活规律的变化,容易出现“大震之后必有大疫”的情况,因此做好震后的传染病控制非常有必要,下面就介绍一些地震中几种大杀伤传染病。
地震灾难里面传染病有几个是杀伤力比较大:伤寒、霍乱、鼠疫、破伤风等。
灾难篇
●破伤风、气性坏疽
破伤风是由于破伤风杆菌自伤口侵入身体后引起的一种特异性感染,其死亡率为20%-40%左右。破伤风杆菌主要存在于泥土、人和动物的粪便里,是一种厌氧菌,如果伤口很浅,血运丰富的地方不易感染,若伤口较深,污染较严重,发生破伤风的可能就会大大增加。症状主要为抽搐,患者常常会牙关紧咬、身体不由自主地往后仰,严重的患者还会引起呼吸的麻痹,导致死亡。除了疫苗,正确及时处理伤口也可尽量避免发病。
和破伤风一样,气性坏疽疾病也是因厌氧菌而起,预防重点也是正确及时处理伤口。该病传染较快,病原深藏在土壤里,临床发展恶化极快,死亡率高,重症12小时就会死亡,可通过伤口、手术室等感染。
●肠道传染疾病
肠道传染病是以粪到口传播途径为主的一类急性传染病,包括病毒性肝炎、细菌性痢疾、伤寒、霍乱及感染性腹泻等疾病。地震破坏厕所、粪坑、牲畜棚舍,促使环境卫生恶化,饮用水源受到严重污染,极易造成肠道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因此,目前凡是进出灾区的人都要经过好几道严格消毒程序。
1.霍乱:是由霍乱弧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是我国法定管理的甲类传染病。它可引起流行、爆发和大流行。临床特征为剧烈腹泻、呕吐、水电解质紊乱和周围循环衰竭,严重休克者可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由于霍乱流行迅速,且在流行期间发病率及死亡率均高。积极预防是关键,管理好水源、饮食,处理好粪便,消灭苍蝇,在灾区有限的条件下尽量保持卫生的生活。
2.感染性腹泻:是由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多种病原体引起,以腹泻为主要症状的一组急性肠道传染病,简称腹泻病。其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炎热、雨水多的6~9月为高发期,易在短时间内造成大量繁殖。广东地区的人也要提高警惕,尤其是儿童,若腹泻、呕吐、发热,一定要及时到医院肠道门诊就诊,否则腹泻症状加重,会出现脱水等情况。
3.细菌性痢疾: 是夏秋季节最常见的肠道传染病之一。藉污染水和食物经口传播。由痢疾杆菌引起,以结肠化脓性炎症为主要病变。细菌性痢疾流行范围广,传播快,发病率高,对人类健康危害甚大,特别是地震洪水灾害地区,一旦水源受污染,更容易发生和蔓延菌痢。这种病表现为急性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和排脓血样便。重症可发生中毒性休克或呼吸、循环衰竭致死。如人体抵抗力低,神经调节失常及胃肠道原有病变或并发肠寄生虫症等疾病,则较易演变为慢性菌痢。
防病篇
地震灾后尤其应特别注意虫媒传染病、肠道传染病、经土壤传播的疾病,而这些疾病的预防都和卫生密切相连,包括饮食卫生、个人卫生、环境卫生,具体应从遗体处理、水源、垃圾、粪便、蚊虫、饮食几大方面进行防御。
一、预防肠道传染病
注意饮水和饮食卫生是预防肠道传染病的关键。
1.保护水源。保护生活饮用水免受污染,用漂白粉或漂白粉精片消毒生活用水。
2.注意饮食卫生。饭前便后洗手;尽量不喝生水,不吃腐败变质的食物,宁可饿肚子都要尽量避免食物中毒的危害。不吃死的禽畜;不用脏水漱口或洗瓜果蔬菜;碗筷、刀、砧板应清洗干净;生熟食品要分开存放。
3.注意环境卫生,消灭苍蝇。要及时清除垃圾、污物;管理好粪便、垃圾,不要随地大小便,粪缸、粪坑中加药杀蛆。
4.妥善处理动物尸体。鸡鸭猪等禽畜尸体极易腐烂变质,应禁止宰割食用,应用漂白粉或生石灰处理后进行深埋。
二、预防蚊媒传染病
1.做好个人防护,避免蚊虫叮咬。如果存在死水潭、长期积水洼地等,暴发的蚊虫群很容易引起传染病。由于和广东的蚊子种类不同,四川地区容易出现的不是登革热,而是乙脑。建议夜间睡眠挂蚊帐,露宿或夜间野外劳动时,暴露的皮肤应涂抹防蚊油,或者使用驱蚊药。
2.搞好环境卫生,消除蚊虫孳生地。清扫卫生死角,清除积水,疏通下水道,消除蚊虫孳生地。
三、预防自然疫源性疾病
1.防鼠。临时居所或帐篷要搭建在地势较高干燥向阳的地带。在周围挖防鼠沟,还要求有一定的坡度,以利于排水和保持干燥。床铺应距离地面2尺以上,不要睡地铺。
2.加强个人防护。在野外作业时,应穿戴防护衣裤,防止皮肤破损;不要随地在草丛中坐卧休息。
3.妥善处理死鼠尸体。用鼠夹鼠笼等机械灭鼠,用来诱惑老鼠的投饵,在使用后应收集剩余的,将死鼠焚烧或在适当地点深埋;为避免鼠死后,离开鼠体的虫类叮咬人,最好在灭鼠同时,在居住区喷洒杀虫剂。
4.防犬。灾难过后,出现一些流浪狗,容易与人争食物,四处排泄,污染环境,传染疾病。虽然我们也应尊重动物的生命,但特殊情况下要特殊对待。灾区青川县就决定捕杀全县犬只。
四、预防食物中毒
由于灾区条件有限,食品卫生问题令人担忧,很容易造成肠道传染病和食物中毒,家庭预防是关键点,这可在救援到达之前赢得更多生的希望。
1.细菌性食物中毒
食用已死亡畜禽肉和未很好冷藏的米饭、蔬菜食品特别容易引起细菌性食物中毒。以胃肠道症状为主,如腹泻、腹痛、恶心、呕吐,有时有发热、头痛,潜伏期一般在3~12小时,部分在13~24小时,少数在48~72小时。需要及时治疗,以对症治疗为主,及时补充体液和电解质,必要时给予抗生素治疗。
2.有毒动、植物性食物中毒
食用未经充分加热的豆浆、扁豆或食用苦杏仁、发芽土豆、毒蘑菇会引起有毒植物性食物中毒;误食猪甲状腺、肾上腺和含毒的鱼类会引起有毒动物性食物中毒。该类中毒一般采取洗胃、急救和对症治疗。
3.化学性食物中毒
一般为误食有毒物质(农药、亚硝酸盐等)引起。食入化学有毒物发病快,一般潜伏期在数分钟~1小时内,死亡率较高,因此要及时对症治疗,包括停止食用毒物,及时进行催吐、洗胃、灌肠,使用特效解毒药等。如亚硝酸盐中毒给予美蓝,有机磷中毒采用阿托品和氯磷定、解磷定,砷中毒采用二巯基丙醇,条件允许时应送医院抢救。
五、预防皮肤病
地震导致水流四溢受污染,加上由于近日余震不断,灾区的人们只能在户外帐篷暂住。这样的居住条件让不少人患了皮肤病。比较多见的有:
丘疹性荨麻疹:丘疹性荨麻疹一种常见于儿童的过敏性皮肤病。好发在躯干、四肢,皮损表现为风团丘疹或风团水疱。常因为挠痒痒而导致脓疱疮等化脓性皮肤病,但通常无全身症状,发病通常1至2周,损害消退后出现色素沉淀的疤痕,易复发。发生在灾区,多为潮湿环境螨虫叮咬所致。
湿疹:多发生于双侧下肢,因为双腿长期泡在温湿污浊的水中,同时双下肢皮肤容易受各种微生物的侵袭,因此可在皮肤上出现红斑、丘疹,可有渗出,严重的可在皮肤上出现水疱,甚至肿胀。
夏季皮炎:在灾区中较常见,因此时多为夏季,长时间户外作业,日晒雨淋,加上洗浴条件差,容易发病。在身体暴露部位可产生红斑,脱屑,有的可表现为红色的细小丘疹,严重的可有皮损部位疼痛,烧灼感,患者可瘙痒明显。
另外,地震或洪涝灾害为“红眼病”的传播提供了条件,也需要注意。“红眼病”为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是一种传染性很强的急性眼部疾病。由病毒直接进入眼部而引起感染的,通常是经过病人的手、毛巾、脸盆等媒介带入眼部。起病急,主要为眼部症状,如双眼睑红肿,结膜充血,眼内分泌物较多、刺痒或疼痛等。一旦发病,不要用手揉眼睛,尽量保持卫生,找专业医生寻求帮助。
TIPS:
出现皮肤病症状时,不要过度抓挠患处,否则导致感染,需要相应止痒对症处理。应避免乱用药物,及在医师指导下治疗。大家可操作的预防措施有:
1.患处尽量避免接触污水。
2.避免共用衣物、鞋袜、毛巾等,防止交叉感染。
3.瘙痒剧烈者,少吃辛、辣食品,不要过度用肥皂清洗皮肤。
4.用过的衣物、毛巾等要用开水烫洗、晒干。
提醒篇 地震灾害健康提醒
■卫生饮水
地震往往导致灾区的水电供应出现问题,特别是饮水问题比较突出,一些灾区群众往往选择平时不喝的井水、泉水甚至水库、河沟里的积水等饮用。这些未进行杀菌处理的水容易导致人感染疾病。饮用水源会遭到生活垃圾、工业垃圾、污水及腐烂尸体的污染,所以要注意饮用水的处理与消毒,介绍以下几点:
1.澄清:取水后将原水放置,较粗大颗粒物可在数分钟内自然沉淀去除。
2.过滤:如缺乏水处理药剂时,可采取慢沙滤池或家庭沙滤缸。
3.混凝:在源水中投放混凝剂可大大加快水中悬浮物质的沉淀。一般用的混凝剂有硫酸铝、明矾(硫酸铝钾)、硫酸亚铁、三氯化铁等,这些净水剂应储存在干燥、阴凉的地方,防止潮解失效。
4.消毒:经上述混凝沉淀和过滤的水中病菌已大大减少,但仍不能保证符合卫生要求,尚需进一步消毒后才能成为安全饮用水。
5.煮沸:这是十分有效的灭菌方法,在有燃料的地方可采用。
■身体不适
或许源于你的心在痛
头痛、恶心、心率加快等等,这些症状有可能是由地震引发的心理痛苦所致。当地震突然来临,人们会出现创伤事件,这是指引起中到重度紧张性反应的事件,以感觉到恐惧、无助、严重伤害、死亡或严重伤害及死亡威胁为特征。创伤事件影响直接涉及地震的幸存者、救援人员、幸存者的亲人和朋友。通常大多数反应在事件发生后十天内得到一定的缓解。创伤事件常见生理改变有:
●生理方面改变:恶心、头昏眼花、眩晕、消化道症状、心率快、震颤、头痛、磨牙、疲乏、失眠、疼痛、易醒、易激动等。
●行为方面改变:多疑、易怒、与亲人朋友争吵、退缩、过于沉默、不当幽默、食量增加或减少、吸烟量增加等。
可通过以下方式帮助人们应对创伤事件:
1.倾听并鼓励人们与你及家人朋友或其他人谈论他们的反应、经历和感受。
2.告知人们创伤事件的反应是常见的,并学会识别创伤事件常见反应。
3.以面对面方式直截了当的语言交流,避免专家对患者的方式交流。
4.鼓励人们参与救助他人、找出放松方法、直面现实、解决日常问题、争取家人朋友的支持。
5.对于严重的持久的反应建议咨询精神卫生专业人员。
后方篇
雅安地震灾情发生后,需要大量的血浆,各地愿意奉献爱心的人士纷纷前往血站献血。献血者在献血前、献血时和献血后都注意些什么呢?
为确保血液质量和减少献血者在献血过程中的不必要反应,献血者在献血前一天和献血的当天,需注意三个问题:一是献血前一天晚上不要饮食过饱,献血的前两餐不要吃肉、鱼、蛋、牛奶、豆制品及油腻食物,要吃一些清淡饮食,以防止血液浑浊,影响血液质量;二是要保持献血前一晚的良好睡眠,献血前也不要空腹,以免在献血过程中出现头晕、心慌、出汗等一些反应;三是献血前两天有感冒、发烧、咳嗽等症状的应暂缓献血。
在献血进程中,全身放松,避免皮肤或肌肉收缩而影响进针所产生的过度痛感。此外,在献血中应保持适度的安静,以减少不必要的烦躁感。倘若出现心慌、气闷、出冷汗、口渴或坐不住等感觉时,应立即告诉采血护士或巡回医生。以便采取处理措施。血管较细或血流不畅时,需按护士要求予以积极配合,在整个采血过程中,手臂不可随便运动。
采血结束后,献血者应在采血位置上稍事休息,不得急起,以防一过性脑缺血的发生。同时按压住针眼部的消毒棉球,以免针眼处渗血或皮下淤血。献血后的当日,要注意穿刺针眼处的清洁卫生,洗澡以淋浴为好,不要以脏水或肥皂水进入或刺激针眼,以防感染。献血后的1—2日内,适当增加饮水量,注意增加一点高蛋白质和易消化的食物,适当吃些瘦肉、鸡蛋、豆制品、新鲜水果和蔬菜等,切忌暴饮暴食,亦不要饮酒,并适当注意休息,不进行剧烈的活动,个别出现倦怠感觉者,只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倦怠感会很快消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