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是指在高温和热辐射的长时间作用下,机体体温调节障碍,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及神经系统功能损害的症状的总称。在骄阳似火、天气闷热、周围环境温度高的情况下,人会大量出汗,胃液分泌减少,再加上昼长夜短,晚睡早起,睡眠时间不足,容易发生发热、乏力、皮肤灼热、头晕、恶心、呕吐、胸闷食欲不振等症状,严重时发生头痛剧烈、昏厥、昏迷、痉挛。对气温变化适应能力低者,老人孕妇小孩比较容易中暑。
避免中暑方法:
1.饮食方面,首先应注意补充水分,应适当喝一些盐水。 2.食物方面,要补充足够的蛋白质,如鱼、肉、蛋、奶和豆类;另外,还应多吃能预防中暑的新鲜蔬果,如西红柿、西瓜、苦瓜、桃、乌梅、黄瓜等。
3.尽量减少外出活动,外出时要做好防晒工作,戴太阳镜、遮阳帽或使用遮阳伞,穿透气性好的棉质或真丝面料衣服,要准备好防暑药品,如藿香正气丸、十滴水、仁丹等。
4.对过敏性体质的人来说有许多食物是禁止食用的,一旦食用会照成过敏性鼻炎,或慢性肠道疾病等。许多人并不知道自己对什么事物过敏,甚至更多人并不认为会过敏的食物如鱼、肉、蛋、奶都是会引起过敏的不同的人对过敏也是不一样的。多吃蔬菜
5.发生中暑时要到阴凉地方休息,多喝水,情况严重者应立即到医院就诊。
健康常识:中暑常发生在高温和高湿环境中,对高温、高湿环境的适应能力不足是致病的主要原因。在气温大于32℃、湿度大于60%的环境中,由于长时间工作或强体力劳动,又无充分防暑降温措施时,极易发生中暑。
另外,在室温较高、通气不良空间狭小的环境中,年老体弱者、肥胖者、儿童及孕产妇耐热能力差,也易发生中暑。中暑者一般表现为体温升高、乏力、眩晕、恶心、呕吐、头晕头痛、脉搏和呼吸加快,面红不出汗、皮肤干燥,重者出现高热、神志障碍、抽搐,甚至昏迷、猝死。为了避免中暑,在高温天气,应做到:对年老体弱等重点人群应重点保护,营造一个舒适的小环境,室内要通风,尽可能把室温降至26~28℃,室内外温差在8℃以内。要保持情绪稳定,注意膳食的调配,饮食宜清淡,多饮水。提高对先兆中暑的认识,一旦出现头昏、头痛、口渴、出汗、全身疲乏、心慌等症状,应立即脱离中暑环境,及时采取纳凉措施。
急救方法:
1.立即将病人移到通风、阴凉、干燥的地方,如走廊、树荫下。 2.使病人仰卧,解开衣领,脱去或松开外套。若衣服被汗水湿透,应更换干衣服,同时开电扇或开空调(应避免直接吹风),以尽快散热。
3.用湿毛巾冷敷头部、腋下以及腹股沟等处,有条件的话用温水擦拭全身,同时进行皮肤、肌肉按摩,加速血液循环,促进散热。
4.意识清醒的病人或经过降温清醒的病人可饮服绿豆汤、淡盐水、葡萄糖,或服用人丹、十滴水和藿香正气水(胶囊)等解暑。
5.一旦出现高烧、昏迷抽搐等症状,应让病人侧卧,头向后仰,保持呼吸道通畅,同时立即拨打120电话,求助医务人员给予紧急救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