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湿热如何用中医调理

  中医认为,脾胃湿热会影响你消化系统的健康,身体也容易出现健康隐患。所以,出现脾胃湿热问题,一定要及时的调理才行。究竟,脾胃湿热问题,我们该如何改善呢?下文介绍了一些养生法,一起来看看吧。

  中医养生讲坛脾胃湿热

  脾胃虚弱为本中医理论认为,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根。《灵枢·百病始生》说,“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脾胃湿热证的形成,虽然病因病机有多种,但脾胃功能状态是决定因素。临床所见有的患者每因外感或某餐“多吃了一口”,即引起胃脘胀满,泛泛欲呕,不思饮食,或大便失常,舌苔即变得黄腻。寻根问源,无论是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调所致,总能找到脾胃虚弱的病本。脾胃虚弱,不能正常运化谷物水液,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湿和滞久则化热,可形成湿热;同时各种疾病因素很易引发虚弱之脾胃功能失调而生湿热。

  感受外邪

  由于脾胃的生理特性,湿邪和燥邪易侵犯脾胃。脾为湿土,为“受湿之区”,湿邪最易伤脾;胃为燥土,喜润恶燥易患燥病,燥为阳热之邪,燥甚则热,胃热脾湿结合即为湿热。六淫的其他外邪如外感风热,在脾虚失运内有蕴湿的情况下,外感风热与内蕴之湿,结合亦成湿热。正如薛生白所云:“太阳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致,内外相引,故病湿热。”同时外邪犯肺,胸闷咳嗽,气机升降失常,又可伤及虚弱之脾胃,致湿从内生,郁而化热,形成湿热。

  饮食不节

  无节制的饮食是伤害脾胃的最多最常见的病因。“饮食自倍,脾胃乃伤”。嗜酒、过饱、过食肥甘厚味及不洁的饮食,无规律的饮食均易伤及脾胃,引起食滞、湿阻、气滞等,而食滞、湿阻、气滞日久均可化热。酒性本身即“气热而质湿”,气滞也是水湿停聚的重要因素,肥甘厚味成极具生湿助热的特性,可见诸多饮食不节因素均可成为脾胃湿热证形成的病因,胃虽喜润恶燥,但脾胃湿热的形成与胃也有直接的关系。食物先由胃纳,临床常先见胃纳失常的症状如胃脘痞满、纳呆、恶心等。脾与胃共为中土,生理上协调合作,共同完成纳化功能,病理上互相影响,所以湿热证与胃的关系密不可分,故称脾胃湿热证。

  情志因素

  “脾在志为思”,“思则气结”。张景岳曾说:“但苦思难释则伤脾”。过度思虑,情志不畅,会影响肝的疏泄功能,肝的正常疏泄是脾升胃降协调脾气健运的重要条件,即“土得木而达”。肝失疏泄无以调畅气机,脾升胃降失调,脾失健运生湿,湿郁化热,湿热乃成。

  当然,上述病因在不同的个体会引起不同的脾胃病证,这是由个体的体质素质不同,脾胃功能性状不同,对病因作用反应的形式不同所决定的。

  3中医方法可调理

  脾胃湿热的调理方法一、脾胃生理特点在于升与降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其功能特点主要集中于升与降。脾主运化,布化精微而升清;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而主降浊。脾升则健,胃降则和。脾不健运,则清气不升;胃不和降,则浊气不降,反升为逆。脾为阴脏,胃为阳腑,互为表里,一升一降,升降相因,不但主持着水谷的腐熟,精微的布化,而且关乎整个人体的阴阳、气血、水火之升降,所以为人体升降之枢纽。脾胃之升降,又互为因果,胃失和降,则脾气不升;脾升失常,则胃亦不降,正如喻嘉言所说:“中脘之气旺,则水谷之清气上升而灌输百脉,水谷之浊气下达于大小肠从便溺而消”。脾清阳上升,胃浊阴下降,则气血生化有源,出入有序。不运不升则生化无端,不降则传化无由,壅滞成疾。

  脾胃湿热的调理方法二、脾胃病证突出表现为湿与滞脾胃病证虽多,然湿留气滞是病机中共同之处。脾胃为仓廪之官,水谷之海,无物不受,邪气易袭而盘居其中,脾胃因之升降失常,气机壅塞,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湿阻、食积、痰结、气滞、血瘀、火郁亦即相因而生。邪正交杂,气道闭塞,郁于中焦,此乃属实滞。若脾胃亏虚,运化失司,升降失调,清浊相干,湿、滞又可从中而生,所谓因虚致实,虚中挟滞。正如《素问·调经论》所云:“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由于湿、滞为病机之要,故在治疗脾胃病时,或温,或清,或补,或泻,总以行其滞,利其湿,复其升降为其总旨。

  脾胃湿热的调理方法三、脾胃病重在调理,兼以宣通肺气脾胃病变多湿多滞,其中脾病多湿,易被湿困;胃病多热,易为热壅,总为气机升降失宜所致,故脾胃病变不宜大补大泄,而贵在调理,探本求源,明气机失调之因,审因论治,复脾胃升降之常,使湿滞消,升降和,诸症可除。

  在调理脾胃时,还应兼以宣通肺气。因脾主运化水谷,化谷如沤,肺主布散精微输布如雾,脾需肺之协助,才能完成水谷精微的布散,正如《素问·经脉别论》所云:“脾主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肺主宣发肃降,脾胃主升清降浊,同司气机升降。由此,治脾莫忘理肺,治肺必究其脾,临床用药应于健脾和胃之品中,酌加宣肺解郁之品,如杏仁、栝楼、麻黄等。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用杏仁宣肺解郁,使湿阻得运,启宣肺利水健脾之先河。

  脾胃湿热:脾胃湿热见症多端,胃脘疼痛,嘈杂灼热,口干不欲饮,饥而不欲食,小便色黄,大便不畅是脾胃湿热的辨证要点。对此症的治疗应本着清热不碍利湿,利湿不助热的原则,应用三仁汤加减,常加冬瓜皮、茵陈,使湿祛热清,脾胃安和。湿热下痢多用葛根芩连汤加减;若出现黄疸之症,可用茵陈五苓散加减。

  脾胃湿热的症状

  1.脘灼热疼痛,嘈杂泛酸。

  2.口干口苦,渴不欲饮,口甜粘浊,食甜食则冒酸水,纳呆恶心,身重肢倦。

  3.小便色黄,大便不畅,舌苔黄腻,脉象滑数。

  慢性脾胃病的临床表现多为本虚标实,湿热是标实的表现之一。“急则治标”,当湿热上升为主要矛盾时就要以清化湿热为主,健脾助运为辅。

  温胆汤出自《三因极—病证方论》,组成为陈皮、半夏、茯苓、枳实、竹茹、炙甘草、生姜、大枣。原“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又治惊悸”。其药性的温凉全在组成药味量的大小。该方组方简,性质平和,通过灵活加减,虚实寒热表里证均可应用,临床应用远远超出了原记载的证治范围。老师常用其方加减治疗脾胃湿热证。方中二陈汤燥湿化痰,理气和中。半夏燥湿化痰、和胃降逆、消痞散结,陈皮理气和胃,气行则湿化,茯苓健脾渗湿,甘草调和诸药,益气和中,生姜、大枣健脾和胃,使土健以胜湿,枳实下气导滞消积,祛痞助湿化,竹茹甘寒降逆和胃,清热消痰。共奏祛邪扶正,化湿清热,理气导滞之功效。虽寓健脾之意而不壅滞,化湿而不助热。清热而不助湿,治疗脾胃热证颇为对症。

  由于湿热证的缠绵难愈,临证需审证求因,辨别湿与热孰轻孰重,灵活加减。脾胃湿热证多见脘腹胀满,痞闷不舒,恶心纳呆,口干不思饮或饮而不多,口中粘腻,大便粘滞不爽或秘结,舌质淡红或红,舌苔黄腻,脉弦滑数或缓。湿重于热加苍术、藿香、苡仁、蔻仁、菖蒲;湿热并重去生姜、大枣,加黄芩或黄连、茵陈;热重于湿较少见,亦不能过用寒凉,在湿热并重方中加芦根以清热生津利小便,加莱菔子、焦槟榔,使热从大便而去。伤食加焦三仙、莱菔子;肝郁气滞加柴胡、苏梗、厚朴;脾虚明显加苍术、白术。外感引发的脾胃湿热,在辨证施治方中合入温胆肠,表里同治。脾胃湿热证患者,胃镜检查往往发现胃中潴留液较多,粘性较大,此时重用苍术,以芳香疏化水湿,醒脾助运。

  温胆汤需要注意的是,热属阳,湿属阴,清热用凉药,凉则助湿,治湿用温药,温则助热,加之治湿药多香燥,易耗伤津液,故临证需仔细辨别,用药要掌握好分寸。脾胃虚弱是生湿之源,往往先有湿而后化热,临床亦不多见湿重于热,即是湿热并重,治疗也多以化湿理气为主,因湿邪最易阻滞气机,理气有助祛湿,祛湿最常见藿香、佩兰、蔻仁、菖蒲、茯苓、苡仁等芳化淡渗平和之品,待湿去热孤再适当加入清热药。

  以上这些养生方法的,对于调理脾胃湿热问题,都能起到不错的功效。如果你有脾胃湿热问题的话,那不妨来试一试这些调理法吧。中医保健的妙招有很多,多了解一些养生保健的知识,这对于你的身体健康很有帮助。

  推荐阅读:关于蜂蜜的食疗法有哪些

2024-08-07 20:13:09

Related Articles

月经量偏少如何用中医调理

月经,是女性的特殊生理周期,不少女性都有月经量偏少的问题.中医妇科专家认为,调理月经量偏少,你可以来试一试中医方剂.该如何调理月经量偏少呢?下面,就为你具体介绍,中医调理法. 月经量少的原因有下: 月经过少的病因病理有虚有实,虚者多因素体虚弱,大病.久病.失血或饮食劳倦伤脾,或房劳伤肾,而使血海亏虚,经量减少;实者多由瘀血内停,或痰湿壅滞,经脉阻滞,血行不畅,经血减少. 月经周期基本正常,经量明显减少,甚至点滴即净,或经期缩短不足两天,经量也少者,称为月经过少,又称经水涩少.一般认为经量少于30

夏季要如何用饮食调理身体

夏季要如何用饮食调理身体
夏季由于天气环境的影响因素,多数人都会出现不适的症状,也很难找的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其实这并非疾病影响所致,和自身的体质有很大的关系,建议使用饮食的调理,那么夏季要如何用饮食调理身体呢? 保健专家表示:夏季天气炎热,体质有所下降.中医认为夏季"无病三分虚".而生各类暑病的人,往往是阴虚体质,或营养不良,劳累过度. 清补为佳 夏季进补的食谱应以清热化湿.清心补脾为主.这是因为在炎热的夏季若用滋腻温热的滋补品,如阿胶.鹿茸.红参.附子.首乌.熟地等反而会"火上加油",适

保养卵巢的中医调理方法

保养卵巢对于女性的健康而言十分重要,如何保养卵巢呢?今天就为大家介绍一下:保养卵巢的中医调理方法.下面随小编一起来具体了解一下吧. 1.卵巢保养药用处方 配方:女贞子15克.旱莲草15克.大生地15克.京玄参12克.粉葛根30克.紫丹参15克.益母草20克.淮山药12克.山萸肉12克.莲子肉12克.野百合12克.仙灵脾15克. 制作:大火沸腾后,以文火慢煎1小时,饭前服,1天两次,1次1碗. 食用:在月经干净后连续服两周,到下个月经期完后再服,连续服3个月经周期. 2.卵巢保养食疗处方 配方:红

中医调理痛经的方法

由于女性的月经问题更注重调与养,中医便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中医认为,月经病与肾功能.脾.肝.气血.子宫等都相关,而且痛经有寒热虚实之分. 喝热饮痛感减弱属寒,痛感加剧属热,喜按喜揉者属虚,越按越痛者属热.痛经者平时应忌食生冷和酸辣食物,以清淡易消化为佳.以下是几个痛经食疗方. 1.气虚血弱型,羊肉炖当归北芪:当归50克,羊肉500克,北芪30克,吃肉喝汤. 2.肝肾亏损型,川芎丹参煲鸡蛋:川芎6克,丹参12克,鸡蛋两个,加水同煮待蛋熟后去壳再煮片刻,吃蛋喝汤. 3.寒凝血淤型,生姜红糖水:生姜1

痰湿体质的中医调理办法

痰湿体质的中医调理办法
现在许多人到了中年就会有发福的现象,中国传统戏曲里有个"七品芝麻官",他那圆圆的肚子让人印象深刻.官不大,上上下下都要应酬,难免酒肉不断,时间久了,就变得大腹便便.其实,这个形象和中医说的"痰湿体质"很接近. 痰湿体质的中医调理办法 所谓"痰湿",是由于人体津液的异常积留,表现出类似自然界中潮湿黏滞的征象.多数是由于环境潮湿或饮食不节制所致,如淋雨.居住湿地.过量饮酒及生冷饮料等. 痰湿体质的人一般体形较胖,腹部肥满而松软;面色淡黄而暗,没光泽;

中医调理解决你的问题肌肤

中医调理解决你的问题肌肤
日常美容护肤不到位,这就容易让你出现问题肌肤.当出现问题肌肤后,及时改善和调理,很有必要.接下来,小编我就为你介绍一些中医调理法,它们能帮你解决一些问题肌肤,一起来看看吧. 不要斑点和暗黄 皮肤出现斑和气血偏黄暗.没有光泽,在中医理论上,有两种原因:肝肾不足和脾虚湿盛.两者有着不同的表现和区别. 肝肾不足表现为面色灰暗,常伴有腰酸困,或者脱发.失眠.可选用滋补肝肾的六味地黄丸,这种情况要坚持服用,至少一两个月.饮食上要少盐和清淡. 脾虚湿盛表现为面色萎黄,常伴发有头沉.双下肢沉困.食欲不振等.这

分享中医调理皮肤瘙痒的方法

皮肤经常会瘙痒怎么办?瘙痒难忍,会让你不由自主的去抓去挠,这样把皮肤抓破,会留下疤痕,尤其夏天,衣服穿的少,如果身上有很多疤痕,真的非常的影响美观,虽然现在市面上得美容护肤品非常的多,但是真正效果的好的去疤痕的产品有多少,因此我们要想治疗皮肤的瘙痒症,就要学会怎么调理皮肤,今天向大家介绍中医调理皮肤瘙痒的方法.这也是你应该知道的护肤常识.呵护皮肤从现在做起! 中医调理皮肤瘙痒主要从生活上应该注意以下四点: 洗澡时应注意 洗澡时应选用温和的最好是偏弱酸性的沐浴乳,避免使用清洁力过强的碱性香皂,因为

中医调理缓解女性更年期症状

中医调理缓解女性更年期症状
女人一旦过了45岁,身体各项机能大多会大不如前.容易出现心情烦躁.情绪不高.容易生气.胸闷心悸等情况.这些都是更年期的症状,女人更年期不适怎么办?更年期保健需要怎么做? 更年期不适怎么办 体质养生:中医调理 心悸如何调理 因为更年期女性大多会因为过于紧张出现心跳过快或者过慢的情况,还可能出现疲劳乏力.脸色不佳等情况.经色愈来愈淡.经来眩晕,可能是心血虚或是心阴虚,可以使用逍遥散或是加味逍遥散来调整心悸状况.若心跳过快而有力,精神亢奋.极度怕热,口舌生疮.口干苦臭.烦躁失眠,体力尚佳.舌红苔黄等是

中医调理内分泌失调作用大

内分泌失调虽然不是什么太大的问题,但是对于女性的健康甚至是容貌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比如常见的长痘痘还有月经失调的现象,其实多数都是由于内分泌失调导致的,而现在采用中医调理内分泌失调则可以达到不错的效果.内分泌失调既然是身体内部出现的一种问题,那么针对这种现象,就要从内部来进行调理. 1.内分泌失调对人的影响 月经不调:对于女人而言,每个月的经量没有太大的差别,若分量相差过多,则很可能是因为内分泌失调,导致卵巢雌激素分泌水平过高或过低,月经量不规则.痛经.闭经也往往与内分泌失调有关. 不孕:内分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