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上血和津液的相互作用是非常微妙的,血液的正常运行对于津液是有较好的促进的。而在中医理论中,津液会少许转化为汗液,返回来说,血气在一定的程度上有会转化成津液。而这对于中医疾病的治疗是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的。
血和津液均为液态物质,都具有滋润、濡养和运载的功能,与气相对而言均属于阴。故两者在生理上相互资生、相互转化,在病理上相互影响、相互累及,关系更为密切。
(一)血对津液的作用
运行于脉中的血液,渗出于脉外便转化为有濡润作用的津液,以濡润脏腑组织和官窍,也可弥补脉外津液的不足。其中部分津液可转化为汗液排出体外,故又有“血汗同源”之说。当血液亏耗,尤其是在失血时,脉中血少,不能化为津液,反而需要脉外津液进入脉中,以补偿血容量之不足,因而导致脉外津液的亏损,出现口渴、尿少、皮肤干燥等症状。因此,对于失血患者,治疗上不宜妄用汗法,所谓“夺血者无汗”(《灵枢·营卫生会》),“衄家不可发汗”、“亡血家不可发汗”(《伤寒论》)。
(二)津液对血的作用
津液是化生血液的主要成分之一,脾胃运化水谷所生成的津液,可上输于心肺,进入脉中,与营气相合化生为血液。另外,布散于肌肉、腠理等处的津液,也可以不断地渗入孙络,以化生和补充血液。因此,如果津液大量损耗,不仅渗入脉内之津液减少,反而脉内之液态成分会较多地渗出于脉外,使血容量骤减,血液变得黏稠,从而形成血脉空虚、津枯血燥或津亏血瘀等病变。所以,对于多汗夺津或因吐、泻等致津液大量丢失的患者,不可轻用破血逐瘀之峻剂。此即《灵枢·营卫生会》所言“夺汗者无血”之意。
血与津液不仅同源互化,而且在运行输布过程中相辅相成,相互转化,津可入血,血可成津,“水中有血,血中有水”,“水与血原并行而不悖”(《血证论·阴阳水火气血论》),共同发挥其滋润、濡养作用,故有“津血同源”之说。在病理上血与津液又相互影响,“血不利则为水”(《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即血行不畅,瘀血阻滞,可导致津液输布障碍而形成水湿痰饮;反之,水湿痰饮内生,亦可阻滞气血,使血行不畅而致瘀血。故中医学亦有“痰瘀相关”之说。正由于血与津液在病理上常相互影响而并存,故在临床治疗上,亦应注意水病治血、血病治水、水血兼顾等。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如果仅仅是保健的话,那么在血和津液的相互作用上,稍事了解就可以。中医在把身体作为一个整体来看的过程中,血和津液的关系尤为密切。
推荐阅读>>>>脉象有多少种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