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专家提醒中医美容有讲究

  中国自古以来有着悠久的历史博大精深的文化,很多民间习俗方法有时候会受到神奇的效果,中医专家介绍,中医养颜美容有讲究,以下就是专家给出的具体的介绍,下面跟随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

  中医美容讲究整体观念,颜面、皮肤、五官、指甲、头发等都是整体中的一部分,这些部位的变化直接反映身体的健康状况。皮肤细腻光滑、面色红润、头发油黑是各脏腑经络功能正常、气血充盛的表现。反之,则是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紊乱的病理反映。因此,树立中医的整体观念,辨证论治,采取内外结合、标本兼顾的方法,使脏腑功能正常、气血充盛、阴阳协调是中医美容的一项基本原则。

  中医美容讲究整体观念,颜面、皮肤、五官、指甲、头发等都是整体中的一部分,这些部位的变化直接反映身体的健康状况。皮肤细腻光滑、面色红润、头发油黑是各脏腑经络功能正常、气血充盛的表现。反之,则是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紊乱的病理反映。因此,树立中医的整体观念,辨证论治,采取内外结合、标本兼顾的方法,使脏腑功能正常、气血充盛、阴阳协调是中医美容的一项基本原则。

  治黄褐斑简便方

  黄褐斑在中医文献中多列入面上杂病、面尘、黧黑斑、肝斑之类,现介绍几种简便方法,患者不妨一试。

  五白消斑膏:白芨、白附子、白芷各6克,白蔹、白丁香各4.5克,密陀僧3克。上药共研细末,每次取少许药末放入鸡蛋清调成稀膏状,晚睡前先用温水洗面,然后将此膏涂于色斑处,晨起洗净,主治面部色斑。

  退斑汤:生地、熟地、当归各12克,柴胡、香附、茯苓、川芎、白僵蚕、白术、白芷各9克,白鲜皮15克,白附子、甘草各6克。水煎服,每日1剂,若制成水丸,每次6克,每日3次。治疗黄褐斑效好。

  紫草洗方:紫草30克,茜草、白芷各10克,赤芍、苏木、红花、厚朴、丝瓜络、木通各15克。加水2000~2500毫升,煮沸15~20分钟,外洗湿敷。对肝斑、中毒性黑皮病及面部继发性色素沉着疗效良好。

  化斑通络汤:丹皮、川芎、桃仁、红花、白僵蚕、白芷、郁金各12克,赤芍、白蒺藜各15克,柴胡6克。水煎服,每日1剂,一般用药20余剂,即可见效。

  耳针疗法:取肝、肾、肺、内分泌、皮质下、交感、神门、面颊穴;体虚加脾、胃穴。找出穴位后,贴压王不留行子,以胶布固定,两耳交替治疗,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

  饮食疗法:我国民间常用丝瓜络治疗肝斑或汗斑等色素沉着性皮肤病。消斑食疗汤用丝瓜络配以僵蚕、白茯苓各10克,珍珠母20克,玫瑰花3朵,红枣10枚,每日1剂,一般10天即可见效。在饮食方面,应少食咸鱼、咸肉、火腿、香肠、虾皮、虾米等腌、腊、熏、炸的食品,少吃葱、姜、辣椒等刺激性食品,多摄取新鲜的水果、蔬菜和具有消退色素辅助作用的冬瓜、丝瓜、西红柿、土豆、卷心菜、花菜、鲜枣、山楂、橘子、柠檬、豆制品和动物肝脏等。

  轻松除“痘”中药佳

  很多人进入青春期后,脸上长了很多“青春痘”(即痤疮),破溃或吸收后可出现暂时性的色素沉着。少数严重的可出现更大的软囊肿、脓肿,破溃愈合后留下比较明显的疤痕,使颜面皮肤凹凸不平,颜色深浅不一。一般男性患痤疮比女性严重,且更难治愈。

  中医主要采用清热祛风、凉血利湿的方法治疗。成药可选用防风通圣丸、归参丸等,汤药可用枇杷叶、桑皮、菊花、苦参各9克,赤芍12克,丹皮10克,生甘草9克,水煎服,日服1剂。大便干燥者,可酌加酒制大黄6~10克;结节性囊肿可酌加贝母10克,凌霄花6克。外治可用颠倒散,每晚用茶水调后搽患处,白天洗掉。也可用以下简便方法:

  1.白花蛇舌草15~30克,加水煎汤内服,1天2次。每日或隔日1剂。

  2.仙人掌适量捣烂,涂敷患处。每日2次。

  3.鲜马齿苋、蒲公英、菊花各30克,露蜂房10克,煎水待温后清洗患处,每日2次。

  4.鲜槐叶、丝瓜叶各30克,捣烂,涂敷患处。

  通过以上简单的介绍想必大家也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小编在此提醒大家还是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美容美白秘方,争取早日拥有健康亮白肤质。

2024-10-31 13:26:24

Related Articles

中医专家提醒针灸美容不容忽视的问题

中国自古以来有着悠久的历史博大精深的文化,很多民间习俗方法有时候会受到神奇的效果,其中针灸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但是中医专家提醒大家在进行中医针灸时应该注意针灸美容带来的问题,对此中医专家从根本上给大家做了一下详细的介绍,下面跟随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希望能给大家的美容美白带去帮助. 一.针灸美容功效有哪些? 针灸驻颜美容是通过针灸养生保健和治疗影响美容的相关疾病两方面发挥作用的.具体说来,它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达到美容的目的的. ①调理经络以调气养气:用针灸方法疏通经络,行气以活血,维持人体各部分

中医专家提醒注意易长皱纹的几大陋习

随着生活压力的逐渐增大很多人忙于工作对于身体的保健有所疏忽,身体里积聚的毒素不能及时的排出,就会以以下形式表现,皱纹也是其中一种表现形式,中医专家提醒注意易长皱纹的几大陋习,下面跟随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希望能给大家的美容美白带去帮助. 一:过度美白 一白遮百丑,MM们爱美白是理所当然的事.但是你知道吗?过分地美白会伤害到我们的皮肤,增加长色斑的机会.有些MM为了美白会频繁地做磨砂或者做一些化学脱皮,让皮肤的表皮角质层脱离,以为做得越多越好,实际上做得太频繁,皮肤对光就越敏感,变得干燥,太阳晒一晒

中医专家提醒冬练防病养生注意事项

在寒冬季节,经常走出"空调"室,坚持室外锻炼,能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增强中枢神经系统体温调节功能,使身体与寒冷气候环境取得平衡,适应寒冷的刺激,有效改善机体抗寒能力.所以,坚持冬练的人,很少患贫血.感冒.扁桃体炎.气管炎和肺炎等疾病.俗话说得好:"冬天动一动,少闹一场病;冬天懒一懒,多喝药一碗."对此中医专家提醒冬练防病养生注意事项,下面跟随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希望能给大家带去帮助. 冬练前做好准备活动 冬日锻炼前,要做好准备活动.这时气温低,体表血管遇冷收缩,血

中医专家:刮痧美容的原理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爱美女士开始注重美容养颜,但是中医美容专家提醒选择美容方法应该因人而异,正确可靠的美容方法是取得美容成功的一大法宝,而中医美容具有高效无副作用的特点,以下就是中医专家针对中医专家:刮痧美容的原理向大家做出的简单的介绍,下面跟随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希望能给大家带去帮助. 而面部刮痧美容法,是根据刮痧治病的原理派生出来的一种新颖疗肤法.它根据面部生理结构,设计专用刮痧板,沿面部特定的经络穴位,实施一定的手法,使面部经络穴位因刮拭刺激而血脉畅通,达到行气活血,疏通毛孔

中医专家解读针灸美容疗效

中国自古以来有着悠久的历史博大精深的文化,很多民间习俗方法有时候会受到神奇的效果,中医专家介绍中医针灸美容具有神奇疗效,以下是中医专家针对针灸疗法的简单介绍,下面跟随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希望能给大家的美容美白带去帮助. 中医美容还根据经络学说,运用非药物疗法,同样可达到美容的效果.针灸是通过经络学说刺激腧穴,来调节人体神经.体液机能,加强机能的防御力,调整机体的免疫反应.运用到美容方面,可起到养颜美容的作用,尤其对痤疮.黄褐斑.皮肤过敏.湿疹.扁平疣.斑秃治疗有其成效.针灸美容疗法常见的有针刺疗

中医专家提醒用热水洗脸的误区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面部的防护,初入冬季很多人习惯性的用热水洗脸,那么用什么水洗脸才是正确的洗脸方式,中医专家提醒热水洗脸有以下几大误区,希望广大爱美女性应该多加注意,争取拥有健康亮白肤质.下面跟随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希望能给大家的美容美白带去帮助. 洗脸错误1:脸上的每个角落都洗到就行了.T型区是最容易藏污垢的地方,最好多搓几遍.清洗脸颊应该是由下往上轻轻地揉洗,因为脸部的角质层细胞是由上往下呈鱼鳞状层层分布的,如果反方向来清洁的话,一定会更为干净.发髻和太阳穴极容易残留饰发定

中医专家提醒几类人群不要吃醋

醋作为一种调料品,是每家每户的厨房必备品,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醋的保健作用被人们重视起来,但是小编在此提醒大家醋并非对所有人都有保健作用,大家在吃醋的时候要小心,中医专家提醒大家以下几种人群不适宜吃醋. 1.对醋过敏者及低血压者忌用 食醋会导致这类人身体出现过敏而发生皮疹.瘙痒.水肿.哮喘等症状.另外,患低血压的病人食醋会导致血压降低而出现头痛头昏.全身疲软等不良反应. 2.正在服西药者不宜 正在服用某些西药者不宜吃醋.因为醋酸能改变人体内局部环境的酸碱度,从而使某些药物不能发挥作用. 正在

中医专家提醒果蔬防冻疮有奇效

中医专家解释保养身体养生之道得养生焉,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养生保健,对此中医专家向大家推荐以下的中医养颜保健新方法,中医专家提醒果蔬防冻疮有奇效,下面跟随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希望能给大家带去帮助. 芝麻叶:鲜芝麻叶适量,放在生过冻疮的部位,用手来回揉搓20分钟左右,让汁液留在皮肤上,1小时后再洗去,每日1次,连续7-10天. 西瓜皮:吃西瓜时,将西瓜皮适当留得厚一些,形成白中稍带红的样子,用它轻轻揉搓生过冻疮的部位,每次3分钟,每日1次,连续10天为一疗程. 红辣椒:红辣椒

中医专家提醒静坐调出健康

中医专家解释保养身体养生之道得养生焉,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养生保健,对此中医专家向大家推荐以下的中医养颜保健新方法,中医专家提醒静坐调出健康,下面跟随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希望能给大家带去帮助. "静则神藏,躁则神亡."把静坐列为每日的功课,是一种持之以恒的慢功夫.一个人能保持心态平静,是一种艺术.能安居处静,就少有忧愁,能勤俭度日,便少有麻烦.有动必有静,动静结合才是养生精髓.外动内静,身动心静,"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人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