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儿科的专家发现,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重视给孩子补充微量元素,会让孩子吃不少保健品。但专家提示,现代人在补充微量元素的问题上,会存在三大误区。究竟,补充微量元素的误区都有哪些?下文做了详细解读。
一项对全国2000多个家庭的调查发现,三成多父母给孩子补微量元素是凭自己的判断或效仿他人,缺乏理性。
笔者随机调查了10名城市儿童的家长和10名农村儿童的家长。调查结果是:9名城市儿童的家长选择了补,3名农村儿童的家长选择了补。
而专家们的观点是:“90%以上的孩子都是正常的”,“药补不如食补”,“滥补微量元素,可造成孩子微量元素在体内代谢失衡,越补越缺,甚至伤害了孩子的免疫力。”
家长的三大误区
近日,在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儿科,笔者随机采访了几位带孩子来看病的家长,大多数妈妈说不清楚该如何科学补充微量元素。
据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儿科主任医师程淑华介绍,家长们对补充微量元素的认识,科学而全面者很少。归纳起来,他们中间存在以下三大误区——
误区一:“别人补啥我补啥”
一位姓王的家长告诉笔者:“看到别人给孩子补啥,我就给孩子补啥。听说孩子容易缺钙,我就给孩子买来钙片,吃这些东西不会有坏处。”
她的话代表了一部分家长的观点,那就是补。补的依据是“别人补啥我补啥”,原因是认为“这些东西不会有坏处”。
误区二:“广告说啥就补啥”
另一位年轻的妈妈说:“电视广告上说‘最近我的孩子不爱吃饭,注意力也不集中,原来是缺锌。’我发现我的孩子也是这样,就给他买来补锌的药吃。”
也有一部分家长和这位家长一样,“广告说补啥咱就给孩子补啥”,原因是感觉广告上说得有道理。
误区三:“我的孩子啥也不缺”
与前两种认识相反的是,有的家长认为“我的孩子啥也不缺”。“我们家几代人都没有补过这些,身体照样很好,补这补那都是骗家长掏钱呢。”这也代表了一部分人的观点。
对于农村的家长来说,更多的人认同这样的观点。他们认为:“以前都不用补,现在生活条件这么好了,还用补吗?”
盲目补充 过犹不及
年轻妈妈王新对于每天吃的盐、酱油和各种零食里面添加的微量元素并不反感,但是对于孩子缺什么非常在意。她最近给孩子列出的营养补充计划就是补锌。她的孩子头发有些黄,不太爱吃饭,“我看电视广告说这可能是因为缺锌,所以买了补锌口服液来给孩子补补。”
对于这种“补总比缺强”的心态,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营养科微量元素研究室研究员鲍善芬并不认同。鲍善芬在矿物质和微量元素领域研究30多年,她说,微量元素不能简单地划分为有毒还是无毒,它们在人体中都有一个安全限量。以锌为例,正常情况下是通过食物来摄入,每天的需求量并不大,0~5个月的婴儿每天只需要1.5毫克锌,6~12个月的婴儿为8毫克,之后随年龄增长,对锌的需求量缓慢递增,到14~18岁时增至最高量15~19毫克。过了18岁,人体对锌的需求量就会下降,每天只需要摄入11~15毫克就够了。
以上就是给孩子补充微量元素的时候,家长最容易出现的三大误区了。这些误区不仅不能让孩子补充微量元素,还可能会损伤孩子的身体健康。所以说,补充微量元素是要讲究方式和方法,家长千万不能乱给孩子补充微量元素。
推荐阅读:脾气暴躁也是一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