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上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

  中医关于脏腑的研究是比较多的,比如在各种养生和保健中都提出五脏对身体的重要作用。同样,五脏也滋养着身体的各个部分,中医认为五脏在为身体提高基本的“动力”,同时也认为以五脏为主,配合六腑,以经络作为网络,联系躯体组织器官,形成了中医的五大系统。中医上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呢?

  中医学把人体内在的重要脏器分为脏和腑两大类,有关脏腑的理论称为“藏象”学说。藏,通“脏”,指藏于内的内脏;象,是征象或形象。这是说,内脏虽存于体内,但其生理、病理方面的变化,都有征象表现在外。所以现代中医内科中的脏腑学说,是通过观察人体外部征象来研究内脏活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脏和腑是根据内脏器官的功能不同而加以区分的。脏,包括心、肝、脾、肺、肾五个器官(五脏),主要指胸腹腔中内部组织充实的一些器官,它们的共同功能是贮藏精气。精气是指能充养脏腑、维持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腑,包括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个器官(六腑),大多是指胸腹腔内一些中空有腔的器官,它们具有消化食物,吸收营养、排泄糟粕的功能。除此之外,还有“奇恒之腑”,指的是在五脏六腑之外,生理功能方面不同于一般腑的一类器官,包括脑、髓、骨、脉、女子胞等。应当指出的是,中医学里的脏腑,除了指解剖的实质脏器官,更重要的是对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概括。因此虽然与现代医学里的脏器名称大多相同,但其概念、功能却不完全一致,所以不能把两者等同起来。

  心与肺:

  心主血,肺主气。人体脏器组织机能活动的维持,是有赖于气血循环来输送养料。血的正常运行虽然是心所主,但必须借助于肺气的推动,而积存于肺内的宗气,要灌注到心脉,才能畅达全身。

  心与肝:

  心为血液循环的动力,肝是贮藏血液的一个重要脏器,所以心血旺盛,肝血贮藏也就充盈,既可营养筋脉,又能促进人体四肢、百骸的正常活动。如果心血亏虚,引起肝血不足,则可导致血不养筋,出现筋骨凌痛、手足拘挛、抽搐等症。又如肝郁化火,可以扰及于心,出现心烦失眠等症。

  心与脾:

  脾所运化的精微,需要借助血液的运行,才能输布于全身。而心血又必须依赖于脾所吸收和转输的水谷精微所生成。另方面,心主血,脾统血,脾的功能正常,才能统摄血液。若脾气虚弱,可导致血不循经。

  心与肾:

  心肾两脏,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以维持生理功能的相对平衡。在生理状态下,心阳不断下降,,吕阴不断上升,上下相交,阴阳相济,称为“心肾相交”。在病理情况下,若肾阴不足,不能上济于心,会引起心阳偏亢,两者失调,称“心肾不交”。

  肝与脾:

  肝藏血,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而生血。如脾虚影响血的生成,可导致肝血不足,出现头晕、目眩、视物不清等。肝喜条达而恶抑郁,若肝气郁结,横逆犯脾,可出现腹痛、腹泻等。

  肝与肺:

  肝之经脉贯脂而上注于肺,二者有一定联系,肝气升发,肺气肃降,关系到人体气机的升降运行。若肝气上逆,肺失肃降,可见胸闷喘促。肝火犯肺,又可见胸胁痛、于咳或痰中带血等症。

  肝与肾:

  肾藏精,肝藏血,肝血需要依赖肾精的滋养,肾精又需肝皿不断的补充,两者是互相依存,互相资生。肾精不足,可导致肝血亏虚。反之,肝血亏虚,又可影响肾精的生成。若肾阴不足,肝失滋养,可引起肝阴不足,导致肝阳偏亢或肝风内动的证候,如眩晕、耳鸣、震颤、麻木、抽搐等。推荐>>>

  

  肺与脾:

  脾将水谷的精气上输于肺,与肺吸入的精气相结合,而成宗气(又称肺气)。肺气的强弱与脾的运化精微有关,故脾气旺则肺气充。由脾虚影响到肺时,可见食少、懒言、便搪、咳嗽等症。临床上常用“补脾益肺”的方法去治疗。又如患慢性咳嗽,痰多稀白,容易咳出,体倦食少等症,病证虽然在肺,而病本则在于脾,必须用“健脾燥湿化痰”的方法,才能收效。所谓“肺为贮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这些都是体现脾与肺的关系。

  脾与肾:

  脾阳依靠肾阳的温养,才能发挥运化作用。肾阳不足,可使脾阳虚弱,运化失常,则出现黎明泄泻,食谷不化等症。反之,若脾阳虚衰,亦可导致肾阳不足,出现腰滕废冷、水肿等。

  肺与肾:

  肺主肃降,通调水道,使水液下归于肾。肾主水液,经肾阳的蒸化,使清中之清,上归于肺,依靠脾阳的运化,共同完成水液代谢的功能。肺、脾、肾三脏,一脏功能失调,均可引起水液媚留而发生水肿。肺主呼吸,肾主纳气,两脏有协同维持人身气机出入升降的功能。

  中医上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紧密相连,且在健康是相互作用的关系。身体的运行和心肝脾肺肾都有很多的关联,这也又一次的印证了中医的整体论。

2024-08-01 15:10:08

Related Articles

中医上防衰养生的几个穴位

其实长寿是一种状态,就像我们的生命也是以一种状态的形式在呈现一样.如果你想让自己的健康因为自己的保健而延续.平时稍稍注意一点,就能防衰老助容颜哦!比如有中医上防衰养生的几个穴位,如果常按揉一下会助健康.如经常对合谷穴.关元穴.中脘穴.内关穴.太溪穴.足三里穴这六大穴位进行按摩,便可延长益寿,实现长寿之目的. 按摩合谷穴:抗击疼痛的自然疗法 适宜症状:各种疼痛,尤擅缓解晚期癌症病人疼痛. 合谷穴是手阳明大肠经"原"穴,具有疏风止痛,通络开窍之功.合谷穴位于手背,第1掌骨间隙之中点处.用对

肝与肾之间的关系是如何的

在很多中医典故中,中医认为肝与肾之间是有关系的.了解和掌握肝与肾之间的关系,你会发现,如果想要补肾养肾,就需要先来养护好肝脏健康.接下来,我们就让专家为你详细解读,关于肝与肾之间的关系,一起来看看. 肝与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精与血之间相互滋生和相互转化的关系. 1.精血互生 肝藏血,肾藏精,精血相互滋生.在正常生理状态下,肝血依赖肾精的滋养.肾精又依赖肝血的不断补充,肝血与肾精相互资生相互转化.精与血都化源于脾胃消化吸收的水谷精微,故称"精血同源".' 2.阴液互养 肝在五行属木,肾在五

中医推荐运动之间扶正祛邪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养生,"生命在于运动".但大多数人锻炼身体的方式都是有"动"无"运",只能叫做活动躯壳,达不到启动脏腑功能的作用.那么如何才能很好的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呢,中医推荐运动之间扶正祛邪,下面跟随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希望能给大家带去帮助. 因为四肢躯壳受意识支配,如举手投足.奔跑.跳跃等,这只能叫"动".而脏腑功能不受意识支配,如脾胃运化.心搏节律.血压高低.大肠蠕动.气血运行以至于大便的排泄,每月

中医与气功之间都有哪些渊源

如今,老年人都喜欢锻炼中医气功,这是很健康的养生方式.中医发现,中医与气功之间有不少的渊源,将中医与气功结合在一起,会起到很好的养生效果.下面,为你解读中医与气功之间的渊源. 气功一词,起于晋代许逊<灵剑子>一书中的"道气功成".原始的气功是以"舞"这种运动形式出现的.如<吕氏春秋·古乐篇>记载:"昔陶唐之始,阴多滞伏而湛积,水道壅塞,不行其源,民气郁淤而滞着,筋骨瑟缩不达,故作舞以宣之".气功作为一种科学的医疗保健运动的

女性性亢奋与疾病之间的关系

女性发生性亢奋并不是无独有偶的,而是有着一定的必然性,而且也是很多的疾病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女性朋友如果不去多加小心的话,就很难在短时间内解决好性亢奋疾病.所以接下来我们就应该把女性性亢奋与疾病之间的关系理清. 脑部发生的病变 脑部发生的病变,特别是影响大脑和下丘脑性中枢神经的病变.如脑下垂体和性腺病变,可导致促性激素释放激素过量,引起促性腺激素增加,或因垂体病变,前叶促性激素分泌过量,引起性激素分泌增加可出现性欲亢进. 更年期的原因 女性一到了更年期,那么雌性激素的分泌就会减少,脑垂体促性腺激

巧妙处理跟刁难婆婆之间的关系

婚后两个人计划着甜蜜的生活,可是,这个时候婆婆不是省油的灯,面对刁难婆婆很多女性真是束手无策,你知道婚后遇到刁难婆婆该怎么办吗?怎样让这纠缠不清的关系变得清晰明了呢? 一:婆婆不是亲妈 结婚了,从法律上来说,婆婆是你的妈妈,很多女孩子在最初的热络之后,也顺理把婆婆真的当成自己的妈妈.但是在你的头脑里一定要清楚:婆婆不是亲妈.也就是说,你不能在她面前像在亲妈面前那样随意任性和撒娇,你不要抱有对亲妈那样的期待,期待她像亲妈那样关心你,要知道,她对你好,很可能是看在儿子的份上,希望你能够对儿子好,或者

解析避孕套与夫妻之间的关系

避孕套也就是生活中常说的安全套,是夫妻之间不可或缺的生活用品,而且不仅可以起到避孕的效果,在预防性病上也是功不可没,现在就来认识一下避孕套与夫妻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吧.前边我们说到了避孕套的功效.优势,任何事情都是双面性的,不是十全十美有力的,因此还需要全面仔细的分析它的影响. 经过医学上的研究发现男性精液中含有一种名叫精液胞浆素的成分,不仅可杀灭女性阴道中很多致病菌,减少生殖道感染几率,还可降低卵巢癌变的风险,如果经常使用安全套,女性会失去这样的保护机会. 从而使女性的妇科炎症或卵巢癌的发病率上升

中医上缓解疼痛的几个对穴

中医对于穴位的研究是很有历史的了.而对于穴位的刺激,多为保健和强身健体的目的.在身体偶尔有了疼痛不适的时候,像合谷太冲穴就有缓解疼痛的作用.还有一些对穴也有相应的作用.中医上缓解疼痛的几个对穴包括这样一些. 一.合谷---太冲 功用:二穴相配具有镇痛.镇静.镇痉,疏肝利胆的作用. 方义:合谷与太冲相配称四关穴,二穴均为原穴,前者为手阳明大肠经,后者为足厥阴肝经.有"五脏有疾,取之十二原"之说.合谷.太冲相配,一是阴之尽,一是阳之始,为阴阳交替之象.一阴一阳,一气一血,一上一下,一手一足

中医上血和津液的相互作用

中医上血和津液的相互作用是非常微妙的,血液的正常运行对于津液是有较好的促进的.而在中医理论中,津液会少许转化为汗液,返回来说,血气在一定的程度上有会转化成津液.而这对于中医疾病的治疗是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的. 血和津液均为液态物质,都具有滋润.濡养和运载的功能,与气相对而言均属于阴.故两者在生理上相互资生.相互转化,在病理上相互影响.相互累及,关系更为密切. (一)血对津液的作用 运行于脉中的血液,渗出于脉外便转化为有濡润作用的津液,以濡润脏腑组织和官窍,也可弥补脉外津液的不足.其中部分津液可转化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