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旬老伯在穗成功拔除永久起搏器电极,该手术风险极高
随着慢性心律失常发病率的走高,越来越多的人通过植入起搏器来预防心脏猝死,让起搏器24小时“监管”脆弱的心脏。然而,约有1%左右的患者在安装永久性起搏器后会出现感染,治疗相当棘手。近日,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心内科完成一例高难度手术,成功采用新技术,为一名高龄患者取出永久性起搏器电极。
78岁的雷伯八年前因“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在一家医院植入了双腔起搏器。去年,他因反复发热,在多家医院呼吸科住院,确诊为“败血症、肺脓肿”,病情始终不见好转。半年前,他出现了起搏器囊袋肿胀,转诊到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心内科后,被确诊为“起搏器感染、败血症”。
医生建议雷伯取出永久起搏器,拔除永久起搏电极。但考虑到手术的风险和对老人身体的打击,家属犹豫再三未接受,医生只好进行了囊袋清创术和抗感染治疗,好转后出院。最终,上个月,雷伯因再次发热,终于下定决心入院拔除“病根”。
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心内科主任王景峰教授联合南京鼓楼医院徐伟教授,以及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心外科杨艳旗教授、心内科周淑娴教授等,近日在局部麻醉及基础镇静下,采用新技术成功为雷伯取出两条永久起搏器电极。目前患者体温正常,病情稳定。
据王景峰介绍,感染是起搏器植入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据报道国外发生率约0.13%~19.9%,国内发生率约0.9%~1.9%,常见感染有囊袋感染、电极感染、感染性心内膜炎及败血症。“我们收治的病人起搏器囊袋感染的发生率约0.1%,远远低于国内外报道的感染发生率。但是,一旦发生起搏器感染,后果非常严重。”王景峰表示,起搏器引发感染后,仅有个别患者可通过局部清创及强化抗感染治疗等手段处理好,许多患者仍有发展感染性心内膜炎、败血症的风险,不得不取出整套起搏器装置。
起搏器电极拔除的手术难度大,手术风险极高,患者随时可能出现心包压塞、血胸、肺栓塞、纵膈出血、电极移位,甚至死亡,因此目前国内绝大部分医院未开展此类手术。据了解,中山二院作为华南地区最早开展起搏器植入和首例永久起搏电极拔除术的医院,将建立华南地区电极拔除中心。(记者任珊珊 通讯员王海芳、陈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