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第四次营养调查显示,我国城乡居民在蛋白质、脂肪及热量摄入均已达到需要,这表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们温饱得到保障,但还存在某些微量元素的不足,如由铁元素不足引起缺铁性贫血患病率较高,尤其妇女贫血率达到19.9%,比男性患病率10.9%要高得多,而孕妇、乳母的缺铁性患病率则更高,分别为28.9%和29.5%贫血,不仅造成妇女的智能、劳动生产的损失,更重要的是她们的健康将会影响到下一代的生长和发育,缺铁性贫血已成为危害妇女健康的重要营养缺乏病。引起贫血的原因有:
一是妇女生理需要比男性高,这是妇女经期失血之故。
一般经期失血30—40毫升,平均每天月经失血损失铁约0.6毫克,加上平时每日基本失铁0.8毫克,每日损失1.4毫克。妇女怀孕后胎盘和胎儿至少要增加300毫克的铁。乳母因哺乳需要增加可达1.68毫克。因此妇女各个时期的铁需要量要增加。
二是膳食结构引起铁摄入量吸收差,使体内铁储存日渐不足,产生贫血。
要克服缺铁性贫血首先从改善膳食结构着手,增加含铁丰富及吸收率高的食物。如动物血、肝、瘦肉、大豆及豆制品、芝麻酱、海带、紫菜等。而谷类、牛奶及大多数蔬菜、水果含铁很少。为提高铁在体内吸收利用,就要增加膳食中的维生素C与含铁食物的同时摄入,烹调中使用铁质用具对补铁有一定的作用。此外,孕妇则要按医嘱补充叶酸、维生素,减少贫血。
如果通过膳食调整仍存在贫血,可适当采用强化食品或铁制剂进行补铁。目前市场上铁酱油是较好的补铁食物。在补铁时应注意要在医师或药师的指导下按说明服用。因为人体很少排泄铁,代谢后释放出的铁还可以再次被利用。长期服用过量补充可使机体铁过多,从而引起慢性含铁血症,重者会引起肝、胰等器官的损害,所以服用补铁剂要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