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出现痛风或合并了肾结石,以及指标极高的高尿酸血症患者才需接受治疗
今年34岁的陈先生最近参加单位体检,发现血尿酸增高。体检报告提示为高尿酸血症,建议他控制嘌呤摄入,并且到专科接受进一步治疗。“尿酸高不就是人们常说的痛风吗?听说很多东西要忌口,啤酒也不能喝。”原本打算在世界杯期间和老友们畅饮欢聚的陈先生一脸愁容。
那么,血尿酸增高是否就意味着痛风,意味着要治疗呢?通过饮食控制能否有效降低尿酸呢?记者就此采访了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的有关专家。
高尿酸血症未必就会痛风
“痛风当然应该治疗,但高尿酸血症却未必如此。”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疼痛科主任医师阮祥才说。“那发现高尿酸血症该怎么办呢?”阮祥才说,要回答这个问题,先要了解一下高尿酸血症的形成。尿酸是嘌呤代谢的终产物,2/3来自于我们机体正常代谢,另外1/3源于食物摄入。其排泄有肾脏和肠道两个途径,在正常情况下,两者排泄量比值也是2:1。生成增加或(和)排泄减少,机体尿酸水平就会增高,而我们通常在体检时由血液检查发现,那就是所谓的高尿酸血症,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尿酸高”。
其实,没有痛风性关节炎症状的单纯高尿酸血症极为常见。最新数据显示,超过1/5的美国人有高尿酸血症,而我国高尿酸血症高发区如青岛,有1/4的人口患高尿酸血症。
“一般来说,人们会担心高尿酸血症会引发痛风,甚至会发展为关节炎、痛风石、尿路结石等。但这只是推测,未能得到临床证实。相反,大约九成的高尿酸血症人群终生都不会出现这些并发症。”阮祥才说,另一方面,肥胖、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或其他代谢性疾病患者,可能会合并高尿酸血症。医学界有研究证明,合理治疗这些合并症,可降低甚至恢复血尿酸水平。由此可见,单纯高尿酸血症可能仅仅是个异常化验指标而已。
人们的另一个担心是,高血尿酸可促发心血管或糖尿病等多种难治疾病。著名的NHANES研究强化了这一担忧,它显示高血尿酸与这些疾病密切相关。而阮祥才认为,其实两件事物的相关性只能提示两者之间可能具有联系,并不能说明因果关系。事实上,相比于诸多危险因素预测心血管疾病的效应,高尿酸血症的预测效应较弱。而且迄今为止,尚无数据显示降低血尿酸治疗会改善前述疾病的转归,痛风患者降血尿酸治疗也未能改善合并症转归。因而,高尿酸血症很可能不是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等疾病的促发因素。
饮食控制:
降低血尿酸效果有限
虽然高血尿酸并不会引发痛风或其他疾病,但是高尿酸血症毕竟不是人体的正常状态。那么,到底有没有简单易行、安全有效的校正方法或治疗手段能降低血尿酸呢?
“对此,人们首先想到的是饮食控制。”阮祥才说,确实,饮食控制不需要医疗介入,看似简单易行,但问题是效果如何呢?“事实上,饮食控制固然有益,但对于控制高尿酸血症效果有限。”有研究证明,即使是严格的饮食控制,也只能降低不足两成的血尿酸。然而,严格的饮食控制,无疑会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归根结底并不是一个简单易行的方法。
阮祥才指出,即使对于痛风患者来说,饮食控制也只是一个治疗辅助手段,一般只在痛风发作期间执行。而医学上对痛风患者的宣教重点并不在于饮食控制,而是在于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理解痛风治疗目标,如戒烟、少酒、清淡饮食、运动和控制体重等,“由此看来,要降低血尿酸不能光靠控制饮食,而要改变整个生活方式,戒除很多不良习惯,这对高尿酸血症及其合并症来说,更为重要。”
药物治疗:
高费用和风险性不容忽视
人们所说的治疗还有一种就是通过吃药来降尿酸,但阮祥才认为这种方法的长期性、高花费和风险性不容忽视。
一般来说,只有痛风患者才需要降尿酸治疗,该治疗的长期性与高血压病治疗相似,还需要定期检查,医疗费用必然较高。目前,降尿酸治疗的首选药物是别嘌呤醇。但是,该药对包括汉族人在内的多个亚裔人种具有特别风险,即别嘌呤醇严重超敏反应。美国数据显示该反应发生率达1%。,而死亡率超过20%。作为一个重要预防措施,在使用别嘌呤醇前,美国的亚裔患者会做一个易感基因快捷筛查。如筛查呈阳性,就不能选择这个药物。但值得注意的是,国内目前尚无此筛查项目。“由于大约九成的单纯高尿酸血症人群终生都不会痛风,降尿酸治疗性价比和风险收益比就非常低了。”
阮祥才介绍,2012年6月25日,全球最大的医学继续教育网站MedScape明确指出,没有痛风的高尿酸血症不应治疗。随后,美国发布了权威的痛风诊治指南,特别声明其治疗对象不涵盖单纯高尿酸血症人群。因而,国际业界的共识是不推荐治疗单纯高尿酸血症。
那么,哪些高尿酸血症需要治疗呢?
首先,血尿酸极高人群可能需要控制,因为痛风发作风险高,还可能有某些特定的潜在病因要排除;其次,合并肾结石时应治疗,因为高尿酸会促进尿酸石和含钙结石的形成,而降尿酸还能防治草酸钙结石;还有,曾发作过痛风或好酒人士,易发痛风性关节炎和痛风发作,最好也接受治疗。
“总之,单纯高尿酸血症发展为痛风的几率很低,也没有证据显示它会促发其他疾病,并不需要严格饮食控制或降尿酸治疗。”阮祥才说。医学指导/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疼痛科主任医师阮祥才 文/记者黎蘅 通讯员魏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