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从古到今流传下来很多优良的名风名俗,尤其是中国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就拿清明节来说吧,全国各地在清明节时的饮食风俗也各不相同,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
“子推馍”又称老馍馍、面花,也叫蒸大馍。用酵糟发面,夹核桃、红枣、豆子之类蒸食,取意子孙多福。做面花是古时陕北女人的拿手好戏。她们凭自己灵巧的双手,用最平常不过的梳子、剪刀、锥子、镊子等,就能将发了酵的白面捏成各种形状的面花,与红豆、黑豆、花椒籽和食用色素等配合出各种栩栩如生、犹如艺术品般的“大馍”,令人爱不释手。
陕北——子推馍
“子推馍”又称老馍馍、面花,也叫蒸大馍。用酵糟发面,夹核桃、红枣、豆子之类蒸食,取意子孙多福。做面花是古时陕北女人的拿手好戏。她们凭自己灵巧的双手,用最平常不过的梳子、剪刀、锥子、镊子等,就能将发了酵的白面捏成各种形状的面花,与红豆、黑豆、花椒籽和食用色素等配合出各种栩栩如生、犹如艺术品般的“大馍”,令人爱不释手。
江南——青团子
清明时节,江南一带有吃青团子的风俗习惯。青团子是用一种名叫“浆麦草”的野生植物捣烂后挤压出汁,接着取用这种汁晾干后的水磨纯糯米粉拌匀揉和,然后开始制作团子。团子的馅心是用细腻的糖豆沙制成。团坯制好后,将它们入笼蒸熟,出笼时用毛刷将熟菜油均匀地刷在团子的表面,便大功告成了。
青团子油绿如玉,糯韧绵软,清香扑鼻,吃起来甜而不腻,肥而不腴。青团子还是江南一带人用来祭祀祖先必备食品,正因为如此,青团子在江南一带的民间食俗中显得格外重要。
成都——欢喜团
四川成都一带清明节有以糯米作团,用线穿之,或大或小,各色点染,名曰“欢喜团”。做法其实很简单,先将糯米淘洗干净,用清水浸泡1天,磨成细浆,吊干成团。再将吊干的粉团捻碎搓成粉状,加进红糖、食糖、面粉混合均匀,加水擦匀搓透。再将浆团揉成条形,揪小剂60个,搓成圆形,投在芝麻盆里滚满芝麻。最后麻油入锅,烧至七成熟时,将生坯入油锅氽炸。这时可用锅铲推散开,待麻团稍漂浮时,将麻团在锅边上轻轻按压。一般炸至麻团外皮微硬,色呈褐红时起锅
浙江——清明果
每到清明,浙江一带家家户户都要吃清明果。清明果形状有些像饺子,但味道却截然不同。清明果的皮是一种叫艾叶的植物做成的。每年清明前,女人们手提竹篮,三五成群来到田野喜滋滋地采摘艾叶,青青鲜鲜的艾叶满满当当地堆在篮子里,煞是好看诱人。艾叶采回家后,便开始了繁杂的制作清明果的工序,女人们又像魔术师,青青的艾草一转眼就变成美味可口的清明果了。
福州——菠菠粿
清明节前后,福州家家户户都要做菠菠粿,用以祭祀之用。菠菠粿,也叫清明粿,是用菠菠菜(生长于南方的一种野菜)压榨成汁,渗入米浆内揉成粿皮,以枣泥、豆沙、萝卜丝等为馅捏制而成的。造型比较简单,菠菠菜的青绿色赋予菠菠粿以春天的绿意。
闽台地区——润饼
清明时节吃润饼,在潮汕、福建和台湾都很盛行。其实“润饼”的正名还是春饼。泉州、厦门的“润饼”以面粉为原料,擦制烘成薄皮,再卷胡萝卜丝、肉丝、蚵煎、香菜等混锅菜肴,制食简单,吃起来清香可口。晋江的“润饼”则复杂得多,包馅儿多种多样,甚至能摆得满满一桌,豌豆、豆芽、豆干、鱼丸片、虾仁、肉丁、海蛎煎、萝卜菜、油酥海苔、油煎蛋丝、花生、香菜……你想得到想不到的都可能在里面出现。
客家美食——艾糍
在客家人的餐桌上,艾草算是一种常见的食材。每到春季,田头水边就会长出一丛丛艾草,绿色的叶子盘旋而上,像宝塔似的非常可爱。这时,女人们会把它们采下来,回家将糯米蒸熟后拌入艾叶一起舂成米膏,在中间包些花生或芝麻馅,团成一个个绿绿的小粑粑放进锅里蒸熟,这就成了有名的客家美食“艾糍”。
艾糍味道浓烈,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接受。如果吃不惯,可以在做艾糍时少放些艾叶,这样吃起来就会满口清香,还带着一种特有的甘味,让人顿时胃口大开。
畲族美食——乌稔饭
关于清明食俗,不能不提到畲家的乌稔饭。每年三月初三,畲族人家家户户煮乌稔饭,并馈赠汉族的亲戚朋友,久而久之,当地的汉族人民也有了清明时食乌稔饭的习俗。
以上内容就是为大家介绍的全国各地在清明节时的饮食风俗,是不是非常的有趣呢。上面介绍的这些美食,是不是对吃货朋友们有很大的吸引力呢?如果大家有幸到这个地方游玩的话,不妨品尝一下。
推荐阅读:养生年夜饭的三大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