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部日前发布了《中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12~2015年)》(征求意见稿),拟规定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应当设立精神科(临床心理科),各地建立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专项资金。征求意见稿还要求,企业员工总人数超千人应当配备合格的心理咨询专业人员。
或许还可以反过来这样解读,很多综合医院目前尚未开设专门的精神科室,注重员工精神卫生健康,能够配备心理医生的企业更是寥寥可数。
尽管精神疾病患者及有身心障碍的人越来越多。但是,医院们对开设精神科室却向来是缺乏热情,重视及投入不供应。虽然无利可图、开药少,但精神科却是最容易引起医疗纠纷的科室之一。所以,大家更愿意把这一类病人推到专门的精神医院,不去惹麻烦。
专业性很强的医院尚如此,就更别对企业有太高的期望。如果你找一个国内的企业主谈,建议他在心理方面进行长期的投入,很多人可能会讥笑你的理念太超前。因为在很多人的观念里,不直到发展成严重的精神障碍,一般不需要找精神科医生就医。
长期以来,这种“欠债”可能是全方位的,最大的不幸之一是导致了精神科医生数量的萎缩。有消息说,我国精神科医生严重不足,临床心理学工作者、精神卫生社会工作者、康复治疗师则更加缺乏。目前有3/4的抗抑郁药物是由非精神科医生开出的。几乎所有的精神卫生医院,都长期面临人力不足的困境,“全年招聘”已是常态。不但招聘不来医疗专家,而且有相当数量的精神病科医生甚至没有“行医资格”,并还在不断地流失中。试问现在80、90后这一代学医的人,有多少人愿意选择从事这种职业?
精神科医生大量流失及萎缩的代价,必然令这种专门的医疗资源在数量及质量上都跌落低谷,令精神疾病类患者无法得到及时、有效救治,从而带来其他更多的社会问题。来自卫生部的数据显示,目前全国注册精神科医师约有2万人,精神疾病医疗服务能力严重不足。但与此同时,约有1.7亿人遭遇了各种程度和类型的心理疾患,其中重性精神病患者有1600万人。 在这种敏感的阶段,卫生部门已经意识到了国内精神卫生问题的严峻及所面临的挑战,推出这种专门的政策措施来促进精神卫生服务建设。毫无疑问,这样的卫生规范将会产生及刺激对精神科医生的消费需求。所以,这是值得肯定的,尽管政策有些姗姗来迟。
政府想扭转困局,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一是提供智力的支持。时下,愿意开设精神卫生专业的医学院校还屈指可数。如果不在这方面进行转变,精神病科医生的培养首先会面临先天不足。二是钱的问题。如果政府补偿不足,不尽快把精神疾病列入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就像儿科发展长期遇冷一样,很难去“刺激”医院发展精神科。三是精神科医生待遇及地位的改善与提高。如果还继续像现在这样,精神科医生一边是劳动强度及工作压力大,另一边是“待遇差、危险、歧视多、地位低”在等着他们,又如何能够吸引医疗人才投身当下这一无比“冷门”的职业?
精神科医生大量流失及萎缩的代价,必然令这种专门的医疗资源在数量及质量上都跌落低谷,令精神疾病类患者无法得到及时、有效救治,从而带来其他更多的社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