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的好:“春捂秋冻”,一场秋雨一场寒,气温虽然已经下降,但是也不要过早的穿上太厚的衣服,过早的穿上太厚的衣服反而不利于身体的健康,还会导致疾病的发生,但是秋冻也要适度,并不是人人都适宜“秋冻”,要因人而异,因时而异。掌握好这个度,才能是自己越来越健康。
三秋之冻各不同
初秋,暑热未消,时不时会有“秋老虎”光临,虽然气温开始下降,却并不寒冷。这时是开始“秋冻”的最佳时期,最适合耐寒锻炼。仲秋,当是长衣衫上身时,所谓“(农历)二八月乱穿衣”,一定要注意加减衣服。晚秋,昼夜温差变化较大,切勿盲目受冻,否则对健康不但无益还有害,容易引发呼吸道和心血管疾病。
适当“冻一冻”
防病“养阴”,古今养生家都主张“秋不忙添衣,适当冻一冻”,以增强机体的抗寒防病能力。即使晚秋穿衣也要有所控制,以免过早多穿衣而导致体热多汗,汗液蒸发致阳气外泄。还有句谚语“白露身不露”,说明白露之后气候冷暖多变,容易伤风感冒或旧病复发。因此,“秋冻”应根据自身情况适度掌握。
“秋冻”也要讲究耐寒锻炼
“秋冻”不只局限于“秋不忙添衣”,还要从广义上理解,如运动锻炼,也要讲求耐寒锻炼,增强机体适应寒冷气候的能力。不同年龄可选择不同的锻炼项目。无论哪种活动,都应注意一个“冻”字,切勿搞得大汗淋漓,当周身微热,尚未出汗,即可停止,以保证阴精的内敛,不使阳气外耗。
“秋冻”应有度
适当地“冻”一下身体,会增加皮肤和粘膜对寒冷的耐受力,有利于人体抗病防病。但任何事都有一定的度。以“秋冻”为例,当时令步入暮秋(10月至11月)时,应及时添加衣服和棉被,否则健康人也容易患上感冒,而支气管炎、哮喘、消化性溃疡等慢性病患者,则容易诱发或加重病情。
“秋冻”要把握时机
“秋冻”不是让人一味地挨冻,而是随气温变化加减自如。气温开始下降但并不寒冷时,无须急着加厚衣物,但是夜间气温较低,时而伴有凉风,一定要换上厚点的被子。遇到气温忽然大幅下降的天气,则一定要添加衣物,尤其是原先有胃病史和胃肠功能较弱的人,一定要特别注意腹部保暖,以防腹部着凉而引发胃病或加重旧病。另外,不要因为秋天气温还高仍穿凉鞋、拖鞋、吊带衫、露脐装等等,因为人体的阳脉从脚起,秋天护住脚就等于护住人的阳气;而丹田就在腹部,它是元气之根本,护住肚子就是保护人体的元气。阳气和元气充足,人体的免疫力就强,就不容易得病。
“秋冻”是耐寒锻炼的一种体现。但是秋季,特别是深秋时节气温、风速、气压等变化大,不利于一些疾病的控制,所以对于患有一些慢性疾病的人,像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病患者、慢性肾脏病人、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患者、老寒腿患者来说,“秋冻”要适度,甚至不仅不宜“秋冻”,还要注意保暖。因为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一遇到气温降低便会出现血管收缩的状况,导致病情反复或加重;而肺心病患者,一不小心感冒引起肺部感染,便会诱发心衰。
此外,老人、小孩和体弱者也不宜“秋冻”,这类人群抵抗力相对较差,容易因受凉而导致感冒等疾病的发生;脾胃虚弱的人,感冒受寒后容易出现腹泻、腹痛或消化不良的症状,所以这些人要适当注意保暖。
需要提醒的是,保暖也不能过早过快地添加衣物,要慢慢地添加,只要身体感觉不冷就行,否则会阳气过盛,出汗多而耗伤阴液,不利于“秋冬养阴”。
通过以上的了解,大家也知道了春捂秋冻的道理,凡事要适度,物极必反,找到适合自己的度才是最重要的,希望在专家的指导下,大家都能保持身体健康,都能有一个好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