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北京市两会大幕拉开,社会关心的热点问题将在这里发声。两会期间,本报将推出“聚焦民生”系列报道,用一线记者的笔触聚焦关乎民生福祉的热点问题。报道中,我们将采访官员,剖析、跟进热点政策,并邀请代表和委员发表真知灼见,求解北京市民的幸福之策。
今天,本报以“医”为关键词,推出“聚焦民生”之一: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方案基本完成。
“我将在市政协会议上,首先向政协委员介绍新型三级就医体系的概念。”北京市卫生局负责人在两会开幕前夕接受本报记者独家采访时表示。她提及的“新型三级就医体系”,其实就是即将出台的本市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方案中的内容。
目前,本市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方案已基本完成,将在报送市领导及相关部门审批后公布。本市新版“就医地图”中,五环内将不再新建大型医院。
焦点1:布局
医疗资源密集区控床位规模
“要统筹规划首都地区医疗机构数量、规模、布局和功能。”之前公布的医改方案提出这样的目标。
即将公布的医疗机构设置规划的编制范围是:全市除部队医疗机构(含军队和武警医疗机构)以外的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这是本市首次在市级层面上,对全市医疗机构进行“洗牌式”的布局调整。
参与此项规划起草的邓小虹表示,北京有着丰富的优质医疗资源,但都聚集在中心城区,而郊区县和新城医疗资源相对稀少。目前,中心城区大医院外地患者就诊比例高、城区人口外迁及新型城区发展造成的“看病难”现状,已经影响了医疗资源利用的公平性和可及性,也造成了中心城区交通、环境和能源压力日益严重。“以西城区为例,三级医院有七八家之多,但西城区的人口却在外迁中逐年减少”。
这份有效期为5年的规划提出,“十二五”期间,本市将通过新建、改扩建、迁建、转型、整合等方式完善公立医院服务体系,通过“三步走”把优质医疗资源“外输”。
“三步走”即东西城、石景山等医疗资源密集区,将严格控制床位规模,并通过资源结构优化和转移等方式使为本辖区常住人口服务的床位规模逐步稳定在配置标准上;朝阳、海淀、房山、昌平等资源适宜区将维持现有床位规模不超过配置标准,并进行资源结构优化;而医疗资源较为薄弱的通州新城、顺义新城等重点新城和规划有外迁人口安置区、大型住宅居住区等区域将获扶持政策倾斜。
市卫生局副局长毛羽表示,十二五期间,本市将控制公立医院发展建设规模,五环内不再新建和扩建床位在800张以上的公立综合医院。
焦点2:体系
每50万人一个区域医疗中心
去年,全市医疗机构的就诊人数相比前年增加一成左右。在逐年递增的在京就诊人次面前,如何缓解改善目前大医院看病难、社区医院“门庭冷落”的现状,这些本市卫生部门和公众关注的焦点均在规划中找到了答案。
毛羽表示,为逐步调整医疗服务体系结构、合理配置医疗资源,本市新版医疗机构设置规划中明确,将打破行政区划的限制,在常住人口达到30万至50万人口的区域内,打造一个以区域性医疗中心为核心,包括二级医院、专科医院、社区医院及康复院等在内的区域性健全的就医体系。其中,区域医疗中心是指为辖区居民提供急危、疑难病症诊疗服务的综合性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同时承担人才培养和教学科研任务,包括10个远郊区县的区县医院和由城区迁至当地的三级医院(或其院区)。
以50万人口拥有一个区域医疗中心计算,全市将打造超过40个区域医疗中心。以实际居住人口有200万人左右的大兴区为例,至少应再有两三家大医院,目前,除大兴区医院外,已计划在当地建分院的北大医院和同仁医院亦庄院区都将为当地居民提供三级水平的医疗服务。
“此次规划调整的目的,就是让百姓不再一有病就往城里跑,而是就近享受各级医疗服务。”邓小虹表示,城区大医院与11个远郊区医院已结成了“一对一”的帮扶关系,通过近5年来大医院专家对口的技术力量支持,目前11个区医院已经达到了三级医院的水平。
焦点3:床位
每千人须设综合床位3张
目前,本市医疗机构共有床位近9.5万张,每千人口实有床位不足4.8张。为满足一定区域内百姓的住院需求,规划中提出,全市每千人口设床位5.5张左右。其中,公立医院床位4.5张,非公立医院床位1张。
在公立医院的4.5张/千人口的床位中,按照综合性、专科性和中间性医疗机构分类设定。这4.5张床位中,除3张在综合性公立医院和设置床位的社区医院外,包括各类别专科医院、妇幼保健院、专科疾病防治院,编制床位配置标准为1张。同时,首次明确康复院和护理院需有床位0.5张。
毛羽坦言,就本市现有床位数来说,虽然因区域医疗资源多寡等原因,造成总数尚有缺口,但突出问题在于:即使床位资源饱和区也面临功能比例现“长短腿”的现状。以昌平为例,辖区内9000张床位的总数并不低,但其中仅精神科病床数就超过4000张,而用于综合性疾病诊疗的并不多,“按照新版规划调整后,综合性床位将适度增加,其实比例不会有太明显的变化,但构成会趋于合理。”毛羽说。
焦点4:转型
传染病医院开展综合诊疗
随着本市传染病防控体系的健全,包括乙肝等疫苗接种率的提高,传染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已实现了低水平,因此现有传染病医院“与时俱进”的转型、如何更好服务于周边百姓也被纳入此次医疗机构设置规划中。
按照规划草案要求,传染病专科医疗机构开展必要的综合诊疗服务的同时,应重点完善儿科建设。其中,北京地坛医院逐步向具有传染病专科诊疗特色的综合医院发展,成为辐射朝阳区和顺义区的区域医疗中心。北京佑安医院强化以肝病为特色的专科诊疗服务。北京胸科医院强化以结核为特色的专科诊疗服务。
转型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传染病医院是否还能起到关键作用?北京市卫生局巡视员邓小虹表示,近年来,本市出现的突发传染病中,各类传染病的诱因和传播途径不尽相同,如“非典”是呼吸系统问题、福寿螺事件是中枢系统问题、手足口则是消化道系统问题,因此传染病医院除了防控和救治乙肝、艾滋病等传统传染病外,对新型传染病的综合救治能力也亟待加强。因此,在有效隔离门诊区、住院区和传染病区的前提下,成为区域医疗中心将使传染病医院的整体服务能力“更上一层楼”。
>>记者探访
看病再不用往城里跑了
1月7日,京城下起了2012年的第一场雪。
顺义区医院的挂号大厅内,或坐或站的百十人在候诊或等待拿药。
李先生是上午9点40分到医院的,与之前去城区大医院相比,省了1个多小时的车程,在顺义区医院看病还可享受新农合报销。他是来送年迈的老哥输液的。因气温骤降,患支气管病的老哥旧疾复发,在家中咳个不停,因村里的卫生室药品不全,只得来区医院看。
“把检查单上的条形码放在这里,再点击下屏幕上的‘打印’,结果就出来啦!”在等待老哥输液的时间,李先生闲着无聊,便站在院门口处的自助式挂号机和自助化验结果打印机旁,当起了“指导员”。李先生说,这5台自助服务机是两年前放在这里的。此后,排队挂号和检查室外那长长的等待队伍都没有了,“方便啊,也新鲜,但好多第一次来医院的人还不太会用”,他憨憨地笑着,一会儿工夫,就指导了五六个人领取检查结果。
来自顺义区人代会的消息称,2011年至2020年间,顺义区将建成四所三级医院,顺义区医院即为其一。作为远郊区县的区域医疗中心,顺义区医院已启动现代化医疗服务的建设工作,除自助挂号和自助化验结果打印机外,在门诊楼二层,记者见到,六部可视自动叫号机上滚动播出着候诊患者的姓名和就诊号,以往护士在嘈杂的人群中大声喊号的情景不见了。
为进一步提高辖区内的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今年,顺义区将积极推进区医院与宣武医院、协和医院等三甲医院的合作。听记者转述了此消息后,李先生笑着说:“那敢情好啊,专家都来‘上门服务’啦,大病也不用往城里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