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广网北京2月13日消息(记者车丽)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今年春节过后,全国大部地区气温总体偏低,湖北、江苏、安徽、广东等南方省区持续低温,贵州省55个县发生冻雨,而北方各省气温则普遍在零度以下,内蒙古、黑龙江等地更出现了零下40℃以下极寒天气。
每当极寒天气袭来的时候,总有一群人让人放心不下。他们白天出现在热闹的繁华闹市,乞讨、捡垃圾;晚上,他们或者聚居,或者挤在温暖的地铁站、地下车库休息。他们就是处在城市底层的流浪乞讨人员。
面对寒冷的天气,各地民政部门都开展了主动上街寻找救助流浪人员的工作,但是记者走访发现,部分流浪人员却并不愿意接受社会救助。
上午八点多的南京火车站,冷飕飕的,流浪人员朱奶奶满头白发,费劲地在垃圾桶找东西。她告诉记者,晚上的时候,她和一群流浪乞讨人员睡在火车站的地下车库,白天便各自散去谋生活。已经进了救助站7次的她,无论如何都不愿意回家:
朱:救助站都接我7回了,我不去,你接我我就去了嘛。我躲生气 ,我挨打你知道嘛,俺媳妇打我,我不是真正要饭的。
记者:救助站有7次要把你送回家?
朱:哎,我不去。
记者:平常就乞讨,捡一些垃圾是吗?
朱:对,有瓶子搁那垃圾桶就拾点,我也不会要饭。人家都是看我坐那怪伤心就买个馍给我吃。
在江苏淮安市区华新桥下,几位流浪老人正围坐在一起烤火取暖,当记者问到他们是否愿意接受救助,并把他们送回家时候,他们干脆异口同声的拒绝了。
记者:外面天太冷了。
流浪老人:不回,我现在不回去,不回去。
为了帮助流浪人员,各地民政部门都开展了主动上街寻找救助流浪人员的工作。但部分流浪乞讨人员却并不愿意接受救助。对此,南京民政局社会福利和社会事务处的周建国坦言,他们只能尊重流浪人员的意愿:
周建国:现在我们是叫作南京救助管理站,在03年之前叫收容遣送站,应该说从收容遣送到救助管理,这是我们国家制度的进步,以前收容遣送带有一定的强制性,现在救助管理强调要自愿,尊重本人意愿,如果确实不愿意待在救助站,而且本人有民事行为能力,我们要尊重他的意愿。
不仅在江苏,在上海浦东新区,有一对中年夫妇沿街乞讨,救助站的工作人员上前劝阻,但他们同样拒绝了救助,这对夫妇说,自己是以乞讨为生,他们担心进了救助站没有自由断了生活来源。
妻子:我不愿意(接受)救助,你管我吃管我喝,我儿子还需要我们两个照顾。
丈夫:我小孩不是还需要照顾吗,你把放到救助站,我不还是没钱吗?
提到社会救助遭遇的尴尬,上海浦东新区救助管理站副站长谈心也深有体会。
谈心:如果劝导不行的话,因为我们必须按照自愿救助、无偿救助的方式,我们对他们其实也没有办法,所以这个也是社会问题。
一个要救助,一个却不愿被救助,这样的现状让救助部门很尴尬。但尴尬的背后相关部门将如何应对,如何帮助流浪人员呢?
对于几经劝说都不愿意去救助站的流浪人员如何救助?民政部社会事务司生活无着人员救助管理处处长王宏丽介绍:
王宏丽:对这样的情况,我们救助机构上街救助的时候,会带上棉衣棉被,还有一些食品、包括方便面和一些开水,在经过劝导后,对不愿意到救助站,我们就会把棉衣棉被发给流浪人员,同时留下方便面和食品。
江苏盐城市救助站站长颜庆祥说,一些网恋、误入传销或钱包被窃的人员,都乐于接受救助,但职业乞讨人员不愿意被送回家乡。他们便束手无策:
颜庆祥:他已形成职业了,他不需要来,你劝导他回家,他外出来就是为了挣钱的,你叫他不愿意。因为我们给他是最基本的生活和回家的路费,一般都是买票给他,不能走的,我们专车送回去。
那么,到底是哪些人不愿意接受救助呢?公共管理学专家、中国之声特约观察员丁兆林介绍:
丁兆林:可能有些人离开家,一些特殊的原因可能他不愿意回到原籍去;还有一些人是职业乞讨者,他的收益不一定比接受救助差。这就给政府管理部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需要甄别。一方面他会影响这个城市管理,另一方面影响人们朴素的慈善心理。
对于职业乞讨的流浪人员,我国缺乏相应的社会工作者来专门甄别、救助真正需要救助的人。那么,针对所谓“职业乞讨”的人员,该如何来规范管理呢?丁兆林提到:
丁兆林:对于职业乞讨的人,应该找些其他的经济收益,给他规定一些严格的地点。比如说在日本,你乞讨可以,你可以放一个碗,写个东西放在那,别人主动给你交钱是可以的;但是你要伸手问人要是违法的。
也有专家认为,在国外,流浪是一种生活方式,他们的福利待遇可以保证流浪人员不劳动也可以生存。现在这些国家同样在探讨如此的方式是否在鼓励懒惰,应该提倡诚实劳动。而在我国,长远来看,让职业乞讨者摆脱流浪的生活状态,关键要缩小地区差异、城乡差别,还要有更加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