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副会长许铭介绍,丹麦是我国在北欧最大和在欧盟第十二大医药贸易伙伴。2012年1-7月,中丹医药贸易继续呈增长态势。从产品上看,对丹出口以西药原料、医院诊断与治疗设备和生化药为主,自丹进口集中在西成药、生化药及医院诊断与治疗设备等产品上,西药制剂成为进口增长亮点。
在日前召开的中丹医药联络小组会议上,丹麦制药企业反映,由于国内主管部门认知度、监管等因素的制约,一些世界先进的医疗器械、药品很难在第一时间进入中国市场。
对生命质量理解的不同
制药企业提供的产品除了治疗疾病外,还有提高生命质量、让患者享受与正常人一样生活质量的功能。
“一般观念认为,尿失禁的患者只能待在家中,但我们发明了一种可随身携带的导尿管。”丹麦康乐保公司政府事务总监胡展说,自我导尿护理不仅能增强使用者信心,而且导尿管随身携带,明显提高使用者生活质量。但遗憾的是,国内主管行政部门并不能接受这一理念,因此在医院中很难进入患者手中。
康乐保公司是全球第一家生产造口护理用品的专业公司,1957年成立于丹麦,在哥本哈根证券交易所上市。目前,康乐保公司已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造口护理用品生产厂家之一。
同样的问题也发生在尔听美公司身上。周晓芳说,中国所有的新生儿都要求进行听力筛查,尔听美专门有一款听力筛查的设备,检查完婴儿的耳朵后就直接插在机器底座上,通过已设计好的电子程序,就能将该婴儿的相关数据传递至卫生部门。但由于国内市场不能接受这一理念,国内从事医药电子信息的公司更改程序,导致数据传导中断。“这一产品在地级市以下的地区非常难推广。”他说。
同一产品进口比欧美迟六至八年
丹麦灵北公司全国商务经理宋剑指出,进口药品在中国市场准入时间太长了,药品的注册时间至少花四年、国内医保定价四至五年是一个调整周期、再加上医院的检测,同样的产品达到中国患者手中的时间,平均比欧美国家迟了6至8年。
丹麦灵北制药公司是一家全球著名的生产中枢神经系统药品企业,主要产品抗抑郁药来士普(草酸艾司西酞普兰)在43个国家占有领先的市场份额。
胡展说,这几年,进口医疗器械进入中国市场也非常难。主管药监部门对医疗器械的不了解、审评检测能力跟不上、甚至缺少人手等现状,导致了医疗器械进入国内市场时间拉长。
周晓芳指出,主管药监部门对医疗器械的监管过分注重一些细节性问题,开始时不相信企业提供的所有材料,然后通过程序一一论证是否属实。“国外对医疗器械的准入门槛不及如中国,但他们对医疗器械使用过程要求非常严格,强调应用过程中加强不良反应监测。”他说。
货架期内进口药品仅售六至八个月
“最令人哭笑不得的是,2至3年货架期(有效期)的进口药品,在国内只有6至8个月的销售期。”郑轶武说,按照药监局规定,进口药品需要经过6个月的检测期,国内各种流通环节得有6至8个月的时间,医院进货得保证不少于6个月的有效期。最后,只留下了6至8个月的销售时间给企业。
丹麦爱尔开—阿贝优公司是专门从事研制用于过敏诊断及防治的脱敏制剂,提供品质优越的变应原,致力改善过敏患者生活的公司,被喻为全球脱敏专家。
郑轶武说,药监局规定,所有生化制药必须从原材料到产品都要在国内生产,但不少外国制药企业出于某些原因,比如原材料在国外已有基地、担心知识产权被复制,因此在国内不设立工厂,全部药品依靠进口“对于在国内没有生产工厂的企业而言,过长的检测时间直接影响了产品的销售时间。”他认为。
(经济参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