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 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有这样一则小故事:两位妈妈分别带着自己的孩子在公园里玩耍。当看到美丽的蝴蝶在草地上翩翩起舞时,两个孩子奔跑着去追赶,不小心都摔倒了。一位妈妈赶紧跑过去,抱住孩子心疼地说:“乖乖,摔疼了吧?”孩子“哇”地一声大哭起来:“我好疼啊。”

  而另一位妈妈则站在一旁,淡淡地说:“没关系,自己爬起来。”这位孩子若无其事地爬起来,又继续奔跑着玩去了。同样是摔跤,为什么有的孩子显得脆弱娇气,而有的孩子却表现得坚强勇敢呢?-psytopic.com

  这跟两位妈妈不同的表现有关。前一位妈妈紧张不安的态度在暗示孩子,摔跤是很疼痛的,从而在心理上增加了孩子疼痛的感觉,使孩子变得娇嫩,这是消极的暗示。而另一位妈妈淡然平静的态度却暗示着孩子,摔跤没什么大不了,自己应该勇敢爬起来,这是积极的暗示。

  心理学家说,暗示是指通过语言、手势、表情等施加心理影响的过程,暗示的结果是使受暗示的人在心境、情绪、兴趣、意志方面发生变化。暗示教育最大的特点就是“暗”,在潜移默化、不知不觉中影响孩子稚嫩的心灵。

  积极的心理暗示带给孩子的是积极的认识和体验。与说理教育相比,暗示教育能融洽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关系,含蓄而委婉,避免说理教育给孩子带来的压抑感和逆反心理,使孩子于无形中养成良好的道德认识和行为举止、以及坚强的情感意志。据调查,有接近 90%在品质、意识、和智力方面有杰出表现的人,年幼的时期都感受过来自家长的积极暗示。

  幼小的孩子在心理上具有容易接受暗示的特点,可塑性很强,所以,家长应注意善用积极暗示,避免消极暗示。家长从哪些方面对孩子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呢?

  语言暗示

  设喻法

  教育孩子时,晓之以理的“理”,不一定非要直白地说出来,有时通过设喻、讲故事、做游戏、角色体验等点拨启发孩子,让其从中懂得道理,能达到很好的教育目的。

  对比法

  在纠正孩子的错误时,家长采用对比的方式,给孩子树立榜样,利用榜样的力量感染孩子,使其不断进步,注意恰当运用暗示性对比,以免伤害孩子的自尊和信心。

  激将法

  神态表情是人心灵和内在情感的直接表现,家长可借助神态表情给孩子积极的暗示教育。孩子独立完成一件事时,给孩子赞赏、肯定的眼神,让孩子体会到成功的愉悦;孩子遇到挫折时,给孩子鼓励、安慰、爱抚的目光,让孩子感受到勇气和力量。这些饱含情感和爱的积极暗示,能对孩子产生更大的影响。

  行为举止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一举一动都时刻影响着孩子,为孩子所效仿。家长自觉排队,用行为暗示孩子,插队的人是不受欢迎的;在公共场所不随地乱丢果皮纸屑,也会让孩子学会自觉把垃圾丢到垃圾桶里。家长良好的行为举止都在无形中暗示孩子正确的道德、行为规范。

  暗示用得好,就像一阵润物无声的细雨,悄悄滋润着孩子稚嫩的心灵,对于培养孩子规范的举止、优良的品性、良好的习惯具有很重要的意义。让我们多给孩子一些积极的心理暗示吧。

  是啊! 让我们多给孩子一些积极的心理暗示吧。

  请有心人注意了,我们应该要锻炼孩子的坚强和坚韧,但不是以一种“淡淡”的或者无所谓的态度来对待孩子的挫折啊。如此很容易造成孩子对父母亲人的疏离感,到头来孩子的过于独立会造成更大的问题,教育变得不起作用了。大家不要被例子的表面意思所困。

  对小孩没什么经验,没有发言权,不过特别不喜欢娇气动不动就哭闹的小孩,家长是孩子第一任老师这看法不错,支持

  文中的例子很典型,近距离接触过几个小孩,什么样的孩子招人喜欢什么样的孩子惹人烦,和从小的教育有很大关系。爸爸妈妈的一举一动都会对一个孩子思想意识的形成产生巨大的影响。所以,一定一定要注意!

  聪明坚强的孩子背后需要智慧冷静的家长.

  自古英雄出少年

  三楼说的不无道理。

  就这个例子而言,个人觉得虽然不用又哄又抱,但一句“淡淡的”又似乎差了点什么?如果能以热情的目光和语言给孩子鼓励:“宝宝勇敢,自己站起来!”是不是效果会更好点?

2024-07-28 21:29:25

Related Articles

孩子叛逆不听老师的话怎么办

每个孩子都有叛逆不听老师话的时候,在面对这种情况的时候不同的家长有不同的解决办法,有的会一棒子打死,在斥责或者威胁下逼迫孩子听老师的话,这是最不值得提倡的,还有的会站在孩子的角度分析,细心的和孩子共同找出事情的根源,在面对孩子叛逆的时候,小编有以下建议给各位家长. 1.尊重孩子,让孩子发表对学校和老师的看法.当孩子产生了对老师的抵触情绪后,家长首先要以一种温和的态度与孩子交谈,不要制造压力,让孩子在宽松.自由的氛围中发泄对老师的不满,这种发泄还可以起到一种平衡心理的作用. 2.让孩子学会共情,从

孩子为何会对老师产生反抗心理

孩子的心理反应非常敏感,这种敏感的心理会伤害到孩子的自尊心,不能使孩子把精力用在学习上,更有严重的影响到孩子的心理健康,那么,孩子为何会对老师产生反抗心理呢?作为老师是否有真的做到了为孩子考虑呢. 1.孩子的逆反心理严重,通过发泄对老师的不满来反抗家庭 孩子的年龄越大,好奇心和求知欲就越来越强烈.有的父母和老师对孩子表现出来的好问行为表现得十分不耐烦,简单粗暴地回答孩子的问题.孩子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对父母的反抗经过多次尝试发现作用甚微,何况自己又要依赖父母生活,不能对专制的父母进行反抗,于是不满

家长要学会给孩子心理暗示

我们每一个人都可能会给自己心理暗示,比如在去公司面试之前,不断的暗示自己你能成功.而学生们在考试之前也会对自己进行暗示,自己一定可以考出好的成绩.虽然结果可能不如自己所想,但是心理暗示的确会给人带来很多益处,更有益于心理健康. 语言暗示 设喻法 教育孩子时,晓之以理的"理",不一定非要直白地说出来,有时通过设喻.讲故事.做游戏.角色体验等点拨启发孩子,让其从中懂得道理,能达到很好的教育目的. 对比法 在纠正孩子的错误时,家长采用对比的方式,给孩子树立榜样,利用榜样的力量感染孩子,使其不

得不到家长表扬 或致孩子强迫心理

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可见,父母平日里与孩子解除,带给孩子的教育有多重要.可是,有的家长对孩子要求过高,看见的全是孩子的缺点,孩子一直处于得不到表扬的状态,是容易形成心理强迫症的.下面,我们来看看案例分析. 蒲老师向记者还原了当时的情景:暑假快结束了,想了解一下学生在假期里的表现.老师电话家访的原则是,先打家里电话,希望拿起电话的是学生,家里联系不上,再打家长手机. 蒲老师说,因家里没人接电话,就给这个学生的妈妈打电话,谁想到妈妈一开口,就说了一大堆话.回想起来,说的全是孩子的缺点:什么做

聪明家长要学会和孩子沟通

聪明家长要学会和孩子沟通
如何与孩子沟通?现在很多的家长发现孩子越来越不愿意和自己交流沟通,任何事情都喜欢埋在心里,这样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其实是不利的,亲子关系也一定不会好.那么家长应该如何科学有效地与孩子沟通才是比较正确的呢? 1.孩子学习要有一个好的小环境,不求高档,但求氛围,避免不必要的家庭闲谈,无知的人尽量少在家中接待.另外也要创造和睦.祥和.稳定的家庭气氛. 2.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更是孩子的终身榜样.孩子身上的优点.缺点.好习惯.坏习惯基本上来自父母和周围环境的熏陶.所以要求孩子做到的,父母首先要做到.要对

家长如何与青春期的孩子沟通

很多家长与孩子都存在着很多矛盾,他们认为孩子不听他们的话,甚至有的家庭的家长与孩子的关系破裂,这是为什么呢?很多人都以代沟为借口,认为自己和孩子不是同一个时代的人,根本无法沟通.其实事实不是这样的,真正原因是家长们没有掌握与孩子的沟通技巧.很多时候之所以会出现亲子关系破裂的情况,多半是因为家长与孩子的沟通方法不正确所导致,从而导致误会越来越深.只要科学掌握家长与孩子的沟通方法,这样就能帮助家长更加清楚的了解孩子的想法,从而避免不良后果的出现. 父母要想教育好孩子首先要以律己,要在孩子的心目中树立

家长们不要让孩子变成心理孤儿

随着现在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与人之间外在的物质交往开始越来越频繁越来越密切.但是心灵上的沟通却相应减少,于是近几年来医学上关于心理疾病的患病率始终是有增无减,尤其出现在中小学生上的心理健康问题更是频繁,不容乐观.造就了很多的心理问题儿童.而"心理孤儿"现象便是其中的一种.心理孤儿实际上就是一种儿童心理不健全的现象.那么怎么才能改善呢? 孩子心理教育成"被遗忘的角落" 目前,中小学生的家长大多对家庭教育科学不甚了了,对待子女的教育方法也大都沿袭长辈的传统或通过大众传播媒

好爸爸教育孩子的几种方式

好爸爸教育孩子的几种方式
孩子的教育,男性总认为是老婆的责任,但是一个好爸爸却不这么认为,你赚再多的钱留给你的孩子,不如从现在开始学会如何教育孩子,教育成功了,你的一千万马上就会有了. 如何教育孩子-做个亲切有耐心的老师.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的最好老师.从孩子很小时,就要耐心倾听他的想法和难题,从日常事例中教给孩子基本生活经验. 如何教育孩子-给孩子读书.书本是激发孩子想象力的最佳选择.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开始,就可以读故事给他听.培养其阅读兴趣有助于改善个性及促进身心发展. 如何教育孩子-尊重孩子的母亲.无论你

解决孩子"宅"的问题

很多父母面对不爱说话的孩子会有些许的无奈,不喜欢和其他小朋友玩,喜欢呆在家里看电视或者是上网.却又担心孩子缺少与外面的接触而形成自闭性格.这个时候,父母要特别注意儿童保健,多了解孩子喜欢呆在家里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当然很多孩子本身性格是属于乖巧.听话的那种,家长就会认为孩子是内向的性格,所以不太去关注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到底是怎样的.其实,这种情况,做为家长需要去从以下一个方面去了解. 多陪陪孩子 现在许多人的生活压力很大,为了生计,每天都在不停地忙碌着,但是孩子不应成为成人忙碌的"牺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