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开学季,对于部分小孩子来说就是一个令人恐惧的大恶魔,于是越来越多的学生患上了“开学综合症”,开学综合症的症状表现在容易疲乏,头疼、注意力不易集中、睡眠障碍等等多种形式,部分学生甚至厌学厌世、逃避上学等,这种现象应该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案例:孩子装病不想上学
小曹(化名)今年刚被辅仁中学录取。中秋小长假放假第一天,妈妈在给小曹准备带去学校的秋衣时,小曹反复对妈妈说自己“不需要”,“不舒服”,一会儿说自己感冒了浑身没力气,林女士把
孩子带到医院,医生检查后说孩子没有什么问题。可是回家后,小曹连续两个晚上失眠,胃口也很差。曹爸爸和曹妈妈一起和小曹进行了谈心。小曹这才称自己不想上学,也不愿意住校,并开始号啕大哭,但问她不想上学具体原因,小曹却不愿意开口。为此,曹爸爸和曹妈妈特地去市精卫中心咨询了心理医生。医生表示,漫长的暑假结束后,孩子们会出现“开学焦虑症”,尤其是到了一个新的环境,要适应新的学习任务,还要学会料理自己的生活,心理压力之大能够理解。
记者从市精卫中心和两家社会心理咨询工作室了解到,开学后,患上“开学焦虑症”的孩子不在少数,以装病的方式逃避上学只是一个极端案例,但厌学、犯困、走神等现象并不少见。
锡城一家知名心理咨询机构的心理治疗师傅女士告诉记者,每年开学后两个月,厌学的孩子有不少,通常父母不会带孩子看心理咨询师,认为这是正常情况,等到就医时,一般已经出现胃肠道功能紊乱、人际交往障碍等问题了。傅女士举了个例子,今年升六年级的小玲开学两天后就死活不愿意再去学校,开始父母逼迫,小玲还会服从,两星期后,老师向家长反馈,小玲在学校不言不语,偶尔还会情绪失控,在课堂上对任课老师大吼大叫。父母也发现,每天早晨去叫小玲起床,她都在窗口发呆。“虽然父母多次和她沟通,但仍不见效。”傅女士说,后来父母带着小玲来找她,她感觉孩子已经严重厌学。傅女士把父母支走后,和孩子谈心,孩子才坦言,父母希望她考重点初中,所以一开学她就感觉压力特别大,每天一到学校就透不过气,讨厌排名,讨厌成绩比自己好的同学,甚至讨厌老师。小玲说,同学们都排挤她,自己就像个多余的人,一想到去学校就是种煎熬。
现状:开学恐惧症患者越来越多
傅女士告诉记者:“开学焦虑症”分为“分离型”和“适应障碍型”。“分离型”是指孩子因与亲人分离而引起的焦虑、不安或不愉快的情绪反应,又称离别焦虑。分离焦虑是儿童焦虑症的一种类型,多发生于刚刚上幼儿园的孩子身上。小孩子进入幼儿园,离开了亲人,就会产生不安全感,从而会感到很焦虑。而对从幼儿园升入小学、小升初及初升高的学生来说多属于“适应障碍型”。他们从一个压力相对小的环境进入了一个压力更大的环境。有些孩子在小学或初中时很优秀,是中心人物,而从小学进入初中或从初中进入高中以后面对新的环境、新的挑战,自己原本的优势不明显了,就会产生巨大的失落感,从而形成压力,出现焦虑等症状。
傅女士表示,今年9月开学以后因开学恐惧症接受辅导的孩子较多,已有十几人就诊,平均每天接诊1人。开学恐惧症之所以延迟发生,是因为学生在开学初期可能因为家长要求而压抑不满到学校上课,但当一段时间后,学生切实地感受到课业压力和人际关系窘迫,学校生活确实很难适应,此时情绪反弹更大,因而造成了开学恐惧症的延迟出现。比如小静,就是离开家里来到学校一段时间后发现难以融入新环境而产生的焦虑恐惧。
提醒:家庭是预防焦虑最关键环节
“帮助孩子预防‘开学焦虑症’需要孩子、家庭和学校三方面的努力,其中家庭也是最关键的环节。”傅女士说,有些家庭对孩子保护过度,什么都一手包办,让孩子养成了不好的行为习惯,使孩子严重缺乏自立能力,孩子一离开亲人便很难独自面对一些新的情况。所以家长在平时的家庭教育中不能对孩子进行过度保护,要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对于刚到新环境学习的孩子,父母则要关心孩子在新环境认识哪些朋友、对老师的印象如何、学习上有哪些困难等。在孩子到新环境的前两周,父母要主动了解孩子在校的情况,加强和老师、孩子的沟通,避免孩子独自承受新环境带来的压力。
学生还应该有自己生活学习的目标。有目标才有动力,才会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该怎么做。父母要引导孩子及时宣泄对新环境不适应带来的消极情绪。比如可以尝试听轻松的音乐、做适当的运动、与同学聊天等。小伙伴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节假日时,偶尔和同学好友出门走走或到郊外畅游,会对孩子身心有帮助。
孩子是每个家长心里的宝贝,所以每个孩子的健康成长都离不开家长的用心呵护,心理健康地调节也应该是家长关注的重点。
推荐阅读:焦虑症的病因追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