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时候,人们总是会感觉到自己十分焦虑,不论做什么事情精神都不能集中,对此,人们的说法也是不一样的。有人认为之所以焦虑可能是因为天气不好,有的人认为是和运气有关。到底心理学当中对焦虑症是怎么定义的呢?
什么是焦虑症
焦虑是最常见的一种情绪状态,比如快考试了,如果你觉得自己没复习好,就会紧张担心,这就是焦虑。这时,通常会抓紧时间复习应考,积极去做能减轻焦虑的事情。这种焦虑是一种保护性反应,也称为生理性焦虑。当焦虑的严重程度和客观事件或处境明显不符,或者持续时间过长时,就变成了病理性焦虑,称为焦虑症状,符合相关诊断标准的话,就会诊断为焦虑症,也称为焦虑障碍。
素质性焦虑
这类儿童的神经系统往往发育不健全或受到损伤,对外界环境的变化反应过于敏感。有的则是父母本身具有焦虑的表现,给孩子“模仿性”的影响。父母对孩子的焦虑表现出焦虑的反应,造成恶性循环。
境遇性焦虑
境遇突发性事件,如父母突然死亡、离异、意外事故、灾害等,儿童心理承受不住,整天担心灾害再次降临头上,惶惶然不可终日。但这类儿童的症状随着时间的迁延往往会自然消失。
分离性焦虑
什么是焦虑症?当与亲属特别是与母亲分离时,会出现明显的焦虑情绪。独生子女的父母出差,孩子既担心父母,也害怕独自一个人留在家里,一个人睡觉,心烦意乱,无心学习。
期待性焦虑
家长对孩子期望过高,孩子怕达不到家长预期的要求、受责怪而焦虑不安。另一方面,有些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课程的设计、作业的布置超越了儿童的承受能力,儿童担心完成不了老师安排的任务而受惩罚,从而表现出紧张、焦虑、不安。
还有一种人总是会出现环境性焦虑的症状,比如一些家庭当中总是闹纠纷,长辈总是会对孩子倾诉内心的不愉快,总是向孩子诉苦。从这样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会更容易产生焦虑情绪。所以说,要想打败焦虑,那么就应该在平时保持良好的心态,开心的生活。
推荐阅读:你有本命年焦虑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