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奇特在于我们不理解的太多,在于我们理解的速度跟不上变化的速度。而开放的时代又创造了各种各样的人,有的人我们能轻易理解,有的人我们却无论如何也不理解是怎么回事。
在川流不息现实的人群中,不得而知到底波澜不惊地藏了多少“怪咖”型人格。“怪咖”这个源自台湾闽南语的词,通常指的是那些古怪有怪癖的人。只有当涉及心理学的专业知识,你才会了解原来酷爱啃指甲不只是因为体内缺锌或者长了蛔虫,而属于焦虑和安全感缺失;非要拖到凌晨才写稿的作者们,并非只是因为夜深人静才有足够灵感,而是属于有强迫症人格倾向;美剧《生活大爆炸》中的科学怪才Sheldon,简直是多种病态人格倾向的“集大成者”,在真实生活中,几乎很少有人能同时综合了这么多“变态”心理的分类领域。
从头发永远乱糟糟的爱因斯坦到虚拟人物Sheldon,从剑桥规定不让养狗就养熊发泄的诗人拜伦,到电影里的“美丽心灵”数学家纳什,还有我们周遭生活中那些拥有古怪人格的家伙们……怪咖们到底是如何“炼”成的呢?
白痴学者
让我们把《生活大爆炸》里的科学怪男们以汇报“病情”的方式交给专业的心理医生诊断分类。那些通常被人们称为“geek”的人,在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祝捷的眼里,这类人群在心理学术语里拥有更专业的名词定义——“白痴学者”(idiot sa-vant) 。这种属于自闭性人格类型的人格障碍者,是那些具有多种专业技能,但是在生活交际等能力上却存在障碍的人。许多资赋优异拥有高智商的学者型人才,他们在机械记忆、视觉绘画、音乐、机械、计算以及对特定资料的记忆力上卓越超群,但却表现出病理性极端过度地专注,只锁定在某些特定刺激的现象,却忽略环境中的其他刺激。对于Sheldon的爱好者来说,大家对这个苛刻完美主义者的印象最为深刻:他可以仅仅因为走廊对面的邻居家过于杂乱无法忍受而彻夜失眠甚至偷偷潜入收拾;他对生活中的所有事项都有严密的安排,甚至不愿吃无法按逻辑顺序排序的虾仁;剧本里他是IQ高达187的天才,11岁就上了大学的物理学家,但他连“你疯了吗”都可以因无法判断语境而回答“我妈妈有带我检查我没疯”;他拒绝相信世界上有比他更聪明的人……可以说这个角色身上集中了自恋型人格、强迫型人格、回避型人格和可能的表演型人格倾向等等病态型人格。极强的原则性和控制欲指向所谓“完美主义者”,时常是强迫症的体现。他毫不留情地指出别人的小错误并不惜一切进行矫正,一旦事情稍微失序,不在掌控当中(比如认定的专属座位出了差错),不满、愤怒和沮丧便统统发作挑战他周围人的神经。
轻躁狂
那几个平均智商在150以上的科学家,也正是因为他们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对待一切生活问题,甚至重复10次试验煮鸡蛋的最佳水温和时间,计算路面和轮胎的摩擦力以决定车速等等……在专业领域上的成功才显得仿佛那么的理所当然。拥有资深心理临床经验的祝捷医师说,这并不奇怪,许多在演讲台上可以慷慨陈词,拥有令人艳羡的表达力和感染力的商界或政界“成功人士”们,或多或少都有“轻躁狂”(hypomania)的倾向。他们通常情感高涨、思维奔逸、言语动作多而夸张,却正是这类可以激昂陈词“我的奋斗”的演讲家们,言辞最富有煽动性和感染力。这类人身上具有的表演型人格反而帮助了他们达到成功的巅峰,因为其所在环境某种意义上的“秀场”成分,恰恰需要这样的人格倾向。
然而,轻躁狂却可能是令怪咖们创造力丰盈的蜜糖,一大批富有创造力的艺术家就被证实曾拥有轻躁狂的经历。其实即使对于心理完全正常健康的人,一个有强烈创造欲望的人依然可以有成为怪咖的隐性潜质,那个最终成为夏娃苹果的诱因,便是创造带来的成就感。以《盗梦空间》里年轻的梦境设计师阿理安德妮为例,她健康,富有活力,聪敏好学,当她判断出合作伙伴的心理问题可能对任务造成极度危险而离去时,男主角肯定地说:“她一定会回来,因为这项工作是纯粹的创造,她不可能拒绝。”当造物者般的创造快感吸引了理智的她回来投身非法的危险任务时,这很可能便是一个怪咖的起始篇章页。不过,与其他心理学范畴的“心理障碍”不同的是,受到轻躁狂影响的人群往往更有生活追求:不断涌现的创造力和无尽的精力,以及对于获取成就感的渴望与热情成为驱动他们的“良鞭”。
避世者
如果说强迫型人格的怪咖们表现得过于神经质,其人格魅力指数飘忽不定的话。最可能有艺术气质的怪咖型,很可能是那类避世的回避型人格倾向者。他们有时沉迷于神秘古怪的想法和深奥的信念,还有孤独。离世和出世情结造成的孤独感包括隐藏的自卑都也许在某些时刻让他们落寞苦闷,但最杰出的作品也许总是源自于长久的孤独,这句话并不是没有道理。
回避型人格怪咖们的特征即是典型的避世。这类型的怪咖,在文学家、画家和音乐家中的最顶尖者里,几乎可以横扫大半皆悉中的。只是,相比于其他型人格障碍的例子,回避型人格倾向中很可能引起崩溃。单是文学界里,太宰治、芥川龙之芥、川端康成、弗吉尼亚·伍尔芙和茨威格等人,长年和内心的孤独相伴,他们从来没放弃过在作品里描述人世中的美,却最终选择了最极端对待生命的方式。
也并不尽然是这种惨烈的例子。《挪威的森林》里那个外交官世家出来的永泽,几乎拥有一切优质青年所该拥有的质素:良好的身世,俊朗的外表和令同龄男生艳羡的运动员体魄;他精通几门外语,沉稳而风度绅士……然而他是一个极度冷漠的厌世者,一切外表下入世的风范和良好表现,包括努力准备的外交官考试都只是为了“我只想试试看以这种方式在广阔而险象环生的世界里能走多远”。这种外表保持着饱满的入世姿态实际应付人生和爱情的“敷衍者”形象,一直让这本小说的读者们印象深刻。祝捷说,这种回避型人格表现出的颓废和隐藏的厌世和愤怒,很可能是在童年的早期就已经形成。
怪咖养成记
是的,怪咖终究不是一日炼成。并不是所有怪咖的心理都跟早年的生活经历有关,但比如具有回避型人格障碍的人,他们的童年早期大多已经就表现出了难以抚慰的孤独特征或脾气。童年对于人格的形成到底有多重要?祝捷认为:“一个人0-6岁的早期同年经历已经形成人格的雏形,在这关键的六年里孩子的人格就如同软陶体一样可以被随意塑造,而6-18岁则是人格固化的过程。”
说到孩子,也并不是所有成年人都真正拥有完全符合自己年龄的心理特征。彼得潘综合症患者就是来形容那些沉湎于自己幻想,行为说话都像小孩子的怪咖型。
表面上看起来,从心理医生的角度来说似乎“人人都有问题”,只不过轻重不同。其实这是最正常不过的事:“如果我说我自己作为一个心理医生,也在接受咨询,你会做如何感受?”据祝捷所知,很多已经取得国家专业证书的心理医生,依然在接受导师的“体验性实践治疗”,比如欧洲国家的精神分析师需要5000个小时和心理咨询师的“被咨询”才能取得分析师的证书。在心理医生都需要心理咨询的当下,很多国人还以看心理医生为忌讳的心理,或多或少显得观念陈腐。其实常见的拖延症和一焦虑就啃指甲,甚至停不住找分岔的头发这类行为都可能是某种轻度的心理障碍,但在这些行为开始影响你的生活时,接受心理医生的咨询很可能是最快捷最能起到意想不到效果的科学方式。毕竟,不是所有怪咖都能像Sheldon一样在每集生活片断的终结处都以笑声结束。对于专业的心理医生而言,怪咖永远只是个介于专业心理术语之外的流行词概念,而每个人的人生里都可能存在的隐性暗礁,却极有可能会因为永不设防而真的日益坚固成为可能的绊脚石。如果你只愿意做一个成功而快乐的怪咖,要记得设法发现暗礁,并避开它们。
从社会学心理学的角度上来说,绝对意义的“普通人”凤毛麟角,真实的你我其实“大家都有病”。怪人心理就是:以自己的方式特立独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