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中国孩子成为"最缺故事的一代"

  作为国内知名人格发展心理学家,华东师范大学认知与心理科学学院教授李晓文,却投入了一项“跨界”的工作带领学生进行青少年文学创作。“因为现在适合青少年阅读的文学作品太少了。”李晓文说。

  近年来,整个社会对青少年成长的关注度越来越高,然而,现在适合青少年的文艺作品却越来越少。为什么出现这个现象?怎么样才能创作出更多更好的青少年文艺作品?带着这些问题,中国青年报记者日前采访了李晓文。

  中国青年报:您带领学生进行青少年文学创作的原因是什么?

  李晓文:我曾负责一项关于“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促进流动儿童健康发展”的研究课题,关注的是上海农民工子弟学校。初步调查发现,几乎每个班都有不爱说话,很少和老师、同学交流,在班级中处于边缘位置的“自闭”孩子。但当我们在班里组织同学参与主题班会、展开各种文艺活动后,这些“自闭”孩子变得活跃起来。

  开展主题班会,需要有相应的材料,比如青少年读物、歌曲等。虽然他们每个班都有志愿者捐助的书,但我们发现,这些书都是崭新的。不是孩子们不愿看,是他们看不懂。我们网上搜寻后发现,少年儿童的文艺作品种类很少,而且内容适合小学生的少之又少。这让我震惊。青少年文艺作品对于青少年成长非常重要,是他们的精神食粮。所以,我就带着学生动手编写儿童诗,改编童话故事,表演教育戏剧。现在又接到救助儿童基金会有关促进外来务工子弟教育质量的项目,我决定组织自己的研究生创作少年儿童文学作品。虽然我们不是文学艺术科班出身,但我们可以探索着把发展心理学的思想渗透到作品中去。

  中国青年报:当前的青少年文艺作品少到什么程度?

  李晓文:从不同种类上来说,首先,当前国内青少年文学作品创造力严重不足。由于可以引进国外的读物,当前幼儿文学作品还不太缺。但是,中小学生可读的文学作品很少。我们曾经对上海二到九年级近4000名学生进行了调查,三年级学生对书籍和影视剧的兴趣最低,进一步分析发现,大多数三年级学生所看的书籍和影视剧类型仍然与幼童相似。三年级学生进入了少年期,少年对低幼和成人看的文学艺术作品都不会感兴趣。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据我了解,西方国家特别是英美,青少年文学作品非常注重儿童成长的年龄特征。仅以美国最大网络书店亚马逊上的纸质青少年读物为例,从年龄分段来看,适合2岁以前儿童的读物有1.4万多种,3~5岁的有8.4万多种,6~8岁的有10万多种,9~12岁的也是10万多种;从题材来看,其涉及动物、烹饪和食物、音乐和艺术、宗教、社会环境、旅游、幽默等不下20类,不像我们的青少年读物,总是围绕着成语、古诗词、三字经等题材转圈。这些作品基本缺乏童趣。

  其次,现在的名著再创作作品越来越少。上世纪80年代,因为有趣、好懂,一些根据《西游记》、《三国演义》等名著改编的连环画在中小学生中非常流行。可是现在,这样的连环画基本上看不到了。我曾买过一套声称是配画的经典童话书,翻了翻后发现,只有几幅小插图,基本是文字,如果没有大人陪读,一般只有小学高年级学生才看得进去,但到了青春期后,很少有孩子对童话感兴趣。

  另外,我国的青少年影视剧非常贫瘠。早在几年前,我们流行的青少年影视剧,比如《天线宝宝》、《成长的烦恼》,都属于国外作品。自从国家对引进和播放国外影视剧进行一定限制后,就出现了整个国内只有一部《喜羊羊与灰太狼》的状况,很难看到其他优秀的青少年影视作品。

  最后,近年来很少见到中国自己创作的少儿歌曲了,外国少儿歌曲的翻译作品也很少。

  中国青年报:近年来的青少年文艺作品创作具体出了什么问题?

  李晓文:首先是创作模式急功近利。以青少年影视剧创作为例,据我了解,在国外一些成功节目的制作团队中,有近一半的人是专业创作人员,他们的待遇一般比较丰厚,而且工作内容只有一个,就是不停地研究、讨论,不断提出新的创意。但我的一位在国内某知名少儿电视频道工作的学生告诉我,在国内,一个十几人的节目制作团队中,专门负责创作的一般也就一两个人,而且这一两个人不可能全力投入创作工作。

  另外,在我们的青少年文艺作品创作中,创作者与研究者是完全分离的。在青少年文艺作品创作中,直接创作者可能不太了解少年儿童心理成长的阶段特征和发展规律,而这恰恰是青少年研究者的专长,双方合力,才会使作品更科学,更符合青少年的成长规律。

  中国青年报:缺少适合青少年的文艺作品会带来什么问题?

  李晓文:最直接的后果是,一些不适合青少年、过于成人化的文艺作品,挤占原本属于青少年文艺作品的空间。细心的人不难发现,现在受青少年追捧的小说、影视剧、歌曲等,基本都具有很明显的成人化和低俗化特征,包含了太多性爱、暴力等少儿不宜的内容。

  相关研究和很多事实说明,对于青少年的价值观教育,干巴巴的或抽象的说教不会奏效,青少年的是非观、价值观是在社会文化生活中形成的,是在听故事、模仿故事中完成的,而青少年文艺作品就是给他们提供故事的最主要来源。如果他们接触到的文艺作品有问题,其成长也会受到影响。

  文艺作品对青少年的影响,首先表现在性格形成上。青少年都有寻求偶像的需求,会模仿偶像的行为、观念。这样一来,文艺作品中的偶像会对他们的性格形成产生重大影响。现在很多人关注青少年自杀问题,其实自杀与一个人的心理弹性不够和视野过窄有关,而童话和神话故事会打开青少年的视野。

  在宏观意义上,青少年文艺作品还可能对社会稳定和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以前我们国家许多地方都有看社戏的传统。戏剧是人生的浓缩表达,是社会经验和伦理道德之合理性的聚合传递。通过看戏,可以使人特别是年轻人,习得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进而实现社会秩序的代际稳定。可是现在,青少年很少有机会接触类似社戏这样的文艺作品。近年来,传统的经典戏剧正在复兴,希望这能扭转青少年文化生活贫乏的问题。

  另一方面,我们当前非常重视国家的创新能力,而这取决于当前青少年的创作力和想象力。青少年的创作力和想象力的培养,始于他们的游戏活动和文化滋养。好的文艺作品和故事,对于青少年的性格养成、身心健康,乃至社会的稳定与发展都会产生重大影响。如果不致力于扭转现状,我们的孩子可能陷在精神食粮的匮乏之中,成为“最缺故事的一代”。

  我们现在过于关注青少年的物质生活,对他们的文化生活专注不够。这很可惜,感觉我们的很多金钱和精力都用错了地方。

  中国青年报:有人担心,现在的一些青少年文化机构过于商业化,恐怕很难提供优秀的作品。

  李晓文:确实如此。准确地说应该是“急功近利的商业化”。在比较成熟的青少年文艺作品的运作过程中,也有商业化的成分,比如开发玩具、文具等下游产品。我们现在的问题是,青少年文艺作品的创作和运作过程中,都存在急功近利的情况,什么能引起噱头就拍什么,什么能赚钱就拍什么,这样很难出好作品。

  即便在商业化非常发达的美国,其少儿电视剧的创作、运营也具有一定的公益成分。以美国著名的儿童节目《芝麻街》为例,它诞生于上世纪60年代美国社会动荡时期,当时的美国总统约翰逊认为,要减少贫穷和消除社会两极分化,关键是要聚焦儿童早期教育,于是《芝麻街》应运而生。在每集节目播出后,会有相关专家参与探讨节目内容是否达到既定目标。他们的资金来源于大企业家的公益捐助。

  青少年文化建设关系重大,希望我们的相关政府在其中负起一定的责任,比如,发挥统筹作用,将相关的创作机构、专家学者、公益机构等联系起来,给他们提供相互配合的平台。国家在这一领域也应有详细规划。

2024-10-20 17:25:59

Related Articles

中国孩子该如何学英语呢

中国孩子该如何学英语呢?中国孩子学英语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学习,不能盲目的跟风!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中国孩子学英语的现状吧! 1.缺什么? 我们最缺的是英语的语言环境.有关英语的节目.图书.交流机会都非常少,因此,在家中为孩子创设一个好的英语听的环境非常重要.每天都要进行,但不用非要正式让孩子老老实实坐在那里一个劲听,可以边玩边听.如果每天坚持30分钟的英语听的习惯养成,会为孩子打下良好的语言认知能力和语音意识. 2.听什么? 歌曲.童谣和故事都可以,在保护视力的前提下可以看看原版英文动画片. 3.汉语

90%药品没有儿童专用剂型 中国孩子面临无药可用

没有玻璃窗,也没有隔板,北京和睦家医院的药剂师冀连梅和医生一样,面对面和患者交流. 一个冬日的午后,她正详细地给一个父亲解释两瓶喷雾剂的区别.大夫给他5岁的儿子开了两种治疗哮喘的药物,但打开说明书根本看不出来两者的区别,更别提小孩子该如何使用了. 这几乎是每位父母遭遇过的尴尬.整整一层楼的药店里,儿童药品只占据了巴掌大的一层货架.打开说明书,提到儿童用药大多是笼统的一句"请遵医嘱"或"酌情减量",让心急火燎的家长无所适从.好不容易找到一瓶标明服用剂量的退烧糖浆,还要

为什么孩子总是缺钙呢

钙质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补钙不只只是保健,而是关系到了健康.所以在儿童保健中的一大要素就是补钙.可是有些家长说,总补钙为何还是缺钙呢?下面我们就来讨论一下,为何孩子总缺钙.希望可以帮助父母. 为何孩子总缺钙呢? 钙素有"生命元素"之 称,现在的年轻父母对孩子的钙元素的摄入都十分关心,在面对超市.婴幼儿用品店里各种各样的补钙产品时,也都大方购买.尽管天天补,还是有不少孩子在体检时被医生诊断为缺钙. 补这补那 孩子还是缺钙 转眼,冯女士的儿子龙龙已经6个月了.最近,冯女士带孩子到

夏天,常有孩子会缺钙

临床医生发现,每到夏季,不少孩子就出现缺钙症状,缺钙程度轻的患儿会发生盗汗.易惊.烦躁不安,如果缺钙严重便会影响骨骼.智力的发育.此外,如果儿童从食物中摄入的钙质不足,或不能及时补充钙质,很容易导致低钙性惊厥症.出现双眼上翻.面肌颤动.肢体抽搐,甚至大小便失禁等症状. 专家建议:夏季要及时给儿童多吃些富含钙质的食物,如牛奶.豆制品.虾米皮.海带.鱼等.另外,应多晒太阳以促进钙的吸收,但晒太阳时应在阳光不太强烈早晨进行. 采编自:新闻晚报

让中国儿童做纯粹的孩子

访问中国的外宾常会被领到幼儿园.小学校去参观,令外国人惊奇的是,中国孩子缺乏天真.童稚活泼的孩子气,表现出来的是军人般的组织性和纪律性,让自由散漫惯了的老外们印象深刻. 首先一踏进鸦雀无声的教室,孩子们即刻训练有素地齐声高喊:"客人好!"明显是下了很大功夫排练出来的. 这情景与你在西方学校走廊里,能听见教室里热烈的讨论声大为迥异.再看老师授课时,可怜的孩子们背挺得笔直端坐着,待老师提问时教室里安静得出奇,举手回答者如背诵<圣经>般地将惟一的标准答案流利道出.许多老外诧异之外

盘点:决定孩子身高的六要素

我的孩子能长多高?每个妈妈心里都藏着这样一个问题.那么,就让我们来看看是哪些关键因素决定着孩子未来的身高!做为父母又该做些什么呢? 如何预知孩子的成年身高 男孩:把母亲的身高加上12厘米,父亲的身高保持不变,例如,一个男孩的妈妈身高160厘米,父亲身高188厘米,那么他将来的身高比较可能在172厘米到188厘米之间. 女孩:从父亲的身高中减去12厘米,母亲的身高不变.还是上面的例子,假如是个女孩,她的身高很可能在160厘米到175厘米之间.医学研究表明,80%的生长激素是在睡眠中产生的. 到三岁

孩子怕黑 应以鼓励取代安抚

怕黑是儿童心理最为常见的一种,不少孩子只要在黑暗的环境中就感觉十分的害怕.导致孩子怕黑的原因也是很多的,面对孩子的这种心理,家长应该怎么做才能够让孩子不怕黑呢?为此,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 1.弄清楚孩子害怕什么 孩子到底为什么怕黑呢?遇到孩子怕黑,家长一味单纯安慰不要怕是不管用的,必须认真和孩子沟通了解孩子的恐惧来源.很多孩子白天了神怪小说或者是看了吓人的电视剧,晚上就忍不住乱想会有妖怪来抓他们.这种情况,家长一方面要跟孩子解释电视剧里面的妖魔鬼怪是骗人的,另外要告诉孩子他们现在住的地方很安

做好性教育让孩子更自信

中国孩子的性教育问题一直备受争议,不管是传统文化,还是社会在改变等原因,对孩子的性教育一直存在很大的漏洞.这也是为什么有那么对青少年性犯罪的一个原因,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家长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教育孩子. 一.电视机前 如果你觉得很难在生活中找到恰当的时机和孩子谈"性",那就错了.生活中有太多的线索,关于男女.关于性.关于差异.电视节目就是一个例子.不论是新闻.卡通.综艺节目甚至孩子喜欢的偶像剧,都时常见到有关男孩女孩.生理健康.亲密性话题穿插,有些是正面的.有些是负面的.此时,爸妈可以用轻

孩子怕黑 父母需做的三件事

害怕黑暗,这是许多孩子都会有的一种儿童心理,父母们不必过于担忧.不过如果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还是存在这种心理现象的话,父母们就应该采取相应的办法,帮助他们克服这种恐惧心理,以便他们更快的学会独立.那么要实现这一点,父母就应该做好三件事. 1.弄清楚孩子害怕什么 孩子到底为什么怕黑呢?遇到孩子怕黑,家长一味单纯安慰不要怕是不管用的,必须认真和孩子沟通了解孩子的恐惧来源.很多孩子白天了神怪小说或者是看了吓人的电视剧,晚上就忍不住乱想会有妖怪来抓他们.这种情况,家长一方面要跟孩子解释电视剧里面的妖魔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