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今的社会中,女性的生活压力,可一点都不比男性少。中医专家认为,在女性中,有五种心理疾病最容易出现,而这几种心理疾病,最容易让女性出现身体健康隐患了,下文做了具体介绍。
1.神经衰弱
神经衰弱是因长期过度紧张,思想负担重等负性情绪以及极度疲劳引起的大脑高级神经系统失调的一种疾病。神经衰弱的异常心理表现是:经常头痛、头晕、烦躁、既易兴奋又易疲劳,夜间难于入睡,精神萎靡,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力衰退,情绪激动等。
中医观察
脑髓空虚是神经衰弱的基本病理变化,肾气肾精亏虚是其基本病机。大量的实验和临床研究表明,肾虚者大多脑功能下降,大脑神经细胞减少,递质含量及递质受体数量均下降,内分泌功能紊乱,免疫功能下降,自身免疫和变态反应增加,体内自由基的容量及过氧化物随年龄增加而积累,而抗自由基损伤的物质如SOD含量下降。这些变化说明肾虚是神经衰弱的重要病因。以肾虚为主要病机,以补肾填精益髓为治疗大法组方遣药,防治神经衰弱,可以说是传统共识。但不管病情如何变化,肾虚始终贯穿神经衰弱的整个病程,是其最本质的特征。
2.癔病
癔病也称歇斯底里,大多由强烈的精神刺激,心理受到伤害导致大脑失调,呈现出心理变态。患有癔病的妇女表现出意识模糊,阵发哭笑,胡言乱语。反应强烈时,抓自己的头发,撕咬衣物,说唱谩骂,打滚,撞墙,无所顾忌。患者还不同程度地出现为运动障碍、感觉障碍。如突然四肢抽动或全身挺直、失明、耳聋、失语等。此病患者大多数是壮年妇女,以农村妇女居多。
世界卫生组织精神卫生学专家指出:人都有其特定的性格。不同的性格,非但关系到本人生活、学习和工作,而且往往与患精神病有着密切的关系。
中医观察
癔病在中医当中亦称脏躁,又叫癔病性神经官能症,系脏躁中的“心神惑乱证型”。本病多发于女性,其次为男性,本病症首先记载于《金匮要略 妇人杂病》“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指出本病多发于女性,其次为男性,以“喜悲伤欲哭”为特征;并观察到本病的临床表现非常复杂,变幻多端,用“象如神灵所作”做了恰当的概括。癔病、病程往往迁延数年,只要选对方法是可以治愈的。
3.更年期综合征
女性的更年期又称绝经期,指最后月经来潮前后的一段时间。人的一生要经历两次性激素的波动,第一次波动是性激素的“涨潮”,它使人从稚童进入了青春期;第二次波动是性激素的“退潮”,它使人从壮年转入更年期。
性激素的“退潮”,女性在45-55岁之间,男性大致在55-60岁左右。这段时期,男性的更年期病态反应一般不明显。女性则不同,更年期开始后,卵巢逐渐衰退萎缩、激素分泌减少,性腺功能下降,直至排卵停止,月经断绝。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内分泌激素的一时紊乱,影响中枢植物神经的功能,使神经系统活动的平衡失调,对外界适应力降低,这就是妇女性激素减退时可激起心理波动的原因。
妇女更年期综合征的症状,从心理方面看,精神紧张,烦躁激动,情绪不稳,忧虑多疑,易怒等;从生理方面看,感觉忽冷忽热,眩晕头痛,失眠耳鸣,心慌手抖,四肢发麻,神疲乏力等。
医学心理学的研究证明,精神因素是“更年期综合征”的重要发病条件。此外,“更年期综合征”患者病前多有性格上的缺陷。某医学院曾统计41例患者,有44%的人性格特点为心胸狭窄,敏感拘谨,沉默寡言,爱生闷气等。因此,要避免或减少更年期的不适症状,注意自身的心理调节节,十分重要。
中医观察
中医认为更年期综合征是肾气不足,天癸衰少,以至阴阳平衡失调造成。因此在治疗时,以补肾气、调整阴阳为主要方法。具体用药时又要注意,清热不宜过于苦寒,祛寒不宜过于辛热,更不要随便用攻伐的药物。
4.焦虑症
焦虑症是在家庭生活或工作中受挫折,亲人病故,人际关系冲突等较强的心理因素刺激下发病。患者异常的心理表现是:心情沉重,缺乏安全感,总觉得别人在危害自己,常常预感到最坏的事情将要发生,出现莫明其妙的大祸临头感,而经常心烦意乱,坐立不安。同时,伴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而躯体症状。如手指麻木,四肢发凉,胸部有压迫感,食欲不振,胃部烧灼感等。
中医观察
焦虑是一种复杂的心理,它始于对某种事物的热烈期盼,形成于担心失去这些期待、希望。焦虑不只停留于内心活动,如烦躁、压抑、愁苦,还常外显为行为方式。由于愿望的受阻,常常会懊悔、自我谴责,久而久之,便会导致精神变态,这便是焦虑症,或称焦虑性神经症。焦虑症临床症状的表现往往错综复杂,千变万化,不易捉摸,治疗时应发挥中医辨证论治的特长,抓住主要矛盾,即抓住主要症状,或主要症候群,进行对症治疗。
5.忧郁症
任何人都可能因为各种因素而被这个病缠上。忧郁症的并发,通常都是几个生理和环境因素相互配合影响所造成的。除了心理和环境压力以外,忧郁症患者也因为脑神经传导物质血清素不足,而陷入沮丧情绪当中。过去,心理病对社会或个人所造成负担和压力常常被忽视。但目前,心理疾病,包括忧郁症,已经严重地影响了全球社会。如果人们仍然不愿意面对、正视忧郁症所能够造成的破坏,那么这个病症将更容易有机可乘,侵蚀无助的患者,把他们推向深渊。
此病是因长期压抑,忧虑而引起的,主要有以下几个表现:
(1)、身体及生理上的不良反应,如缺乏食欲,失眠,易疲倦,有的外表略有驼背姿势;
(2)、认识与动机方面的消极反应,如自我评价低,否定自己或自我歪曲,总认为生活无希望,缺乏进取心;
(3)、情绪的消极反应,如心情沮丧、情感淡漠、爱哭,多忧伤;
(4)、有妄想、自杀的意念,总觉得自己的存在没有价值。
中医观察
忧郁症属于中医学的“郁证”范畴,是指因情感拂郁,气机郁结不舒,而逐渐引起五脏气机阻滞所致的一类病证。主要病因为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心失所养,虽然肝、脾、心三个脏腑皆有相关,但各有侧重。肝气郁结多与气、血、火相关,而食、湿、痰主要关系于脾,心则多表现为虚证,如心神失养、心血不足、心阴亏虚等,也有一些属于正虚邪实,虚实夹杂的证候。抑郁症初病在气,久病及血,故气滞血瘀的证候在临床上十分多见,抑郁症日久不愈,往往损及脾、肾,造成阳气不振、精神衰退证候。
中医对心理疾病的认识
中医药的理论中最为突出强调的就是整体观念,也就是中医里常常说的“形神合一”或“天人合一”的理论。中医十分重视人体自身的统一性及其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不仅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结构上不可分割,在功能上相互协调互为补充,在病理上则相互影响;而且认为人体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也是密不可分的,自然界与社会中的各种变化随时都会影响着人体。一方面,躯体生理活动的异常(形的异常)可以导致精神心理的疾病(神的异常);另一方面,精神心理活动的异常(神的异常)可能会造成躯体生理的疾病(形的异常)。因而,在对心身疾病的认识方面中医理论早就有了对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中将会起到重要作用的认识。中医的这种整体观念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在中医学领域里的具体运用,渗透在中医学的生理、病理、诊断与治疗的每一个部分。
在中医里,对于各种疾病的治疗都十分注重对“神”的关注与呵护。“形神合一论”认为个体只要“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对于疾病的治疗从来就主张“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特别是精神心理类的疾病主张运用“以情胜情”的方法,将“治形”与“治神”结合起来。
在中医看来,健康与疾病两者之间就是一种相对平衡与失衡的动态关系。所以《黄帝内经》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一旦疾病发生,就说明人体内阴阳二者失去了应有的平衡关系。即所谓“阴阳乖戾,疾病乃起。”所以,我们在应用中医药治疗精神心理类的疾病时,同样是应当注重调整人体的阴阳的平衡;同样是应当运用整体观念既注重个体内部的统一性,又注重个体与外部的统一性;同样是应当将人体的精神与躯体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调整平衡。
所以说,女性要想让自己的身体得到养护,就需要注意心理健康。当遇到烦心事时,要学会给自进行心理疏导。心理的健康,心态的调整,对于女性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女性一定要多加注意才行。
推荐阅读:动物类食物哪些部位不能食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