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销相关的业务已经全部暂停,包括之前的一些区域公司建设,目前在做货款退换工作,还没有下一步工作的具体时间表。”昨日,哈药集团宣传部部长高也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表示。
日前,哈药股份(600664.SH)公告称:“公司所属分公司哈药黑龙江销售公司和全资子公司哈药健康产业公司(下称‘哈药健康’)两家公司在直销业务运营过程中存在不规范运作情况。”主动汇报后,哈尔滨工商局已于17日立案调查。
但对于未来的直销业务,高也也表示:“我们拿这块牌照很不容易,现在虽然出了问题,但绝不会放弃直销业务。”
“超预期”的九成退货
“登记工作现在已经差不多做完了,我们提供了‘继续合作’和‘退款退货’两种方式,选择转向实体门店继续合作的大致10%多一点。”高也向本报透露。
根据哈药股份公告,负责哈药直销业务的哈药健康已从2011年11月起停止原业务模式,改推店铺经营模式,预计发生退货损失将达2.8亿元。
显然,这两种模式中发生的“一边倒”的结局,并不在哈药的预料之中。
2月17日,哈药股份披露,公司于2月14日收到所属分公司哈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黑龙江销售分公司及哈药健康提交的《直销业务自查报告》,发现上述两家公司在直销业务运营过程中存在不规范运作情况。2月16日,两家公司向哈尔滨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提交了《关于直销业务的自查报告》,主动向哈尔滨市工商局说明相关情况,并请求工商部门给予业务指导。
“确实没想到会有这么大数额的退货,两家公司意识到问题有点大了,他们自己承担不了,所以向上一级股份公司作了汇报,然后向工商局申请立案,希望他们介入帮我们调查清楚。”对哈药“主动报官”的行为,高也向记者如此解释。
“很复杂,现在也说不清楚,”采访中,高也一直强调,“现在什么结论都不能下,我们要等工商局最后的调查结果。”至于结果什么时间公布,高也坦陈,他们也不清楚。
直销“初衷”不改
直销业务曾与生物工程、疫苗共同被哈药定义为三大支柱产业之一,但现在,在哈药集团内部,不仅已经不再提“三个支柱”,就连重金打造的直销业务,也甚少提及了。
2006年8月,哈药集团向商务部正式提出直销牌照申请,并于2年后的2008年11月获批,成为国内首家获得直销牌照的医药公司和A股上市公司。
据知情人士透露,为获得直销牌照,哈药保守估计付出在1亿元以上。
而哈药也不掩饰对于直销领域的宏大抱负,“3亿元启动资金,3年内不求利润,直接使用价值152亿元的哈药品牌”,哈药集团甚至公开表示,已经制定了未来8到10年,直销业务销售100亿元的目标。
但3年过去,哈药的直销业务不但面临亏损,还必须直面公司和业务整体转型的关口。
“前三年亏损,我们确实是遇到了一些管理上的问题,无论是直销经验,还是相关联的管理经验,我们都有不足,”高也向记者表示,“我们现在做的模式转型,是希望在后续产品丰富和吸取管理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重新开始。”
跨区域经营,是高也所提及的“管理问题”中,哈药最先遇到的瓶颈。
按照商务部直销行业管理信息系统,哈药招募的直销员只允许在黑龙江省12个城市以及大兴安岭地区82个县区从事直销活动。但事实上,哈药的直销业务早就在全国推开。尽管经哈药培训、合法合规的直销员只有200多人,但实际以“会员”身份参与哈药直销的人员在1000人以上。
“跨区域经营是直销业公开的潜规则,谁不跨区域,谁就活不下来,”昨日,某著名直销公司销售顾问向记者透露,“虽然国家对直销都有严格的区域划定,但是,谁也不会只在规定的区域里做,市场太小,利润根本出不来,不跨界就是死。”
也正因为管理上的问题,地方奖励和宣传方式走形等系列问题逐渐浮出水面,哈药直销很快陷入“被传销”境地,并不得不于2010年6月开始进行规范整顿,当年6月10日开始暂停新会员加盟手续。(王蔚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