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久前召开的全国污染防治工作会议上,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张力军明确提出了今后一段时期污染防治工作的总体思路,做好水污染防治这个常规任务再次被列为其中的重点。就在会议结束不久,一家原料药企业被媒体曝光:多年来,这家企业将提取溴素后产生的污水直接排出,流入大海;也就在同一天,一家全国知名制药集团下属企业将抗生素废渣直接倾倒至滹沱河的问题也被披露;还有媒体甚至报道称,国内八成原料药企业环保不达标。
本来,原料药企业生产的产品是用来治病救人的,但目前的现状是,企业因忽视环保而污染了环境,让人生病,这多么可笑!其实,最近几年国内原料药企业污染问题频发已成常态。那么,违法现象为何屡禁不绝?笔者认为,原因主要有三。
第一,环保成本高。原料药处于制药产业链的前端,附加值较低,大部分企业都是生产利润率较低的低端产品。如果采用高污染、高耗能的生产工艺,产生的废水一般治理难度大,且处理成本高昂,企业往往舍不得花钱。
第二,违法成本低。目前,国内原料药生产企业的排污成本远小于治污成本,即因污染被罚款的金额远少于上马环保设备、引进环保技术花的钱。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很容易“两害相权取其轻”,宁可因直排而被罚款几百万元,也不愿投入几千万甚至上亿元搞环保。
第三,政绩观作祟。一些地方政府考虑到企业纳税、员工稳定、地方政绩,对环保管理往往流于表面,造成一些企业有恃无恐。特别是国内有些欠发达地区污染排放标准相对较低,导致有些企业宣称“这个地方不让我排,我换个地方继续排”。
随着公民环保意识日益增强,为了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原料药污染问题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
笔者认为,企业应升级目前的产业格局,从单纯生产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的原料药粗加工,转向生产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制剂产品。只有利润率高了,企业才会有更充裕的资金来做环保。在这方面,国家可以从政策角度鼓励原料药生产企业进行产业升级,通过减免税收、增加投入等方式,充分调动企业在环保投入方面的积极性。 同时,政府要加大污染违法成本,不能让企业心存侥幸。现在的情况是,只要一个企业违规“成功”,就会有更多企业相继效仿。因此,有关部门应更加严格地执行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加大处罚力度,这样才能警示企业必须进行污染防治。
当然,治污不仅是环保部门一家的事,还需多个部门之间进行配合,在市场准入、发展规划、金融信贷、税收、保险、运输、进出口等方面进行限制。比如,银行系统应尽早认可并出台信贷奖惩措施;药监部门应加强销售末端监管,配合下架高污染产品;科技部门要对“863”、“985”等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进行引导,鼓励企业采用环保工艺。对企业来说,也应尽快认识到环保是一种社会责任,做到产能与相应的污染防治设施匹配,不能只顾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