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类食品中含有非常多的蛋白质,所以很多人都喜欢把豆腐作为自己健康饮食的最佳食物。但是我们在选择食物的时候,也是需要注意一些问题,那就是有些豆腐并不是真的豆腐。下面我们就去解开吃豆腐的误区。
误区一:不是所有的豆都能做豆腐
我国《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建议每人每天应当吃大豆类及坚果30-50克,而豆腐,就是用大豆做成的。并不是所有的豆都能被称为“大豆”,也不是所有的豆都能做成豆腐。通常我们看见的豆子主要分为两类:一、大豆类,主要包括黄豆、黑豆和青豆,大豆类的营养特点是含有丰富优质蛋白、少量脂肪,几乎不含淀粉,因此不能作为主食,也不能打成豆粉或做成豆糕;二、杂豆类,主要包括绿豆、红豆、芸豆等,杂豆类的营养特点是含有大量淀粉、少量蛋白质,几乎不含脂肪,因此不能用来榨油,也不能打成豆浆、做成豆腐。
误区二:内酯豆腐比卤水豆腐、石膏豆腐更好
随着豆腐制作工艺的不断进步,人们开始改变过去用石膏、卤水来点豆腐的做法,而改用葡萄糖酸内酯作为凝固剂制作豆腐。用内酯做出来的豆腐,口感爽滑,质地细腻,产量大增,还没有卤水和石膏豆腐中含有的淡淡的苦味,深受人们的喜爱,也因此不少人认为内酯豆腐所含营养价值更高。
但实际上,在制作卤水豆腐和石膏豆腐时,卤水、石膏中含有大量钙镁,因此卤水豆腐和石膏豆腐中的含钙、含镁量也颇为可观,在老百姓买不起肉吃的时代里,这种传统的豆腐被称为“植物肉”供给老百姓足够的钙镁和蛋白质,强健骨骼和牙齿。但葡萄糖酸内酯制作的豆腐,含钙量只有传统豆腐的约1/8,含镁量只有约1/3,营养价值不但没有如大多数人所想的一般增加,反而大大下降。
随着产品种类的不断增多,消费者也应当擦亮双眼,不被一些新潮的名词给忽悠过去。多“吃豆腐”是一个好习惯,学会根据自己的烹饪方式选择合适的豆腐是一个需要磨练的技巧,但在此之前,首先要辨清自己买的是不是真正的豆腐,才能真正达到补充营养、强身健体的目的。
误区三:不是所有的“豆腐”就真的是豆腐
想要当豆腐,自然需要一些豆腐的特征:以大豆类为原料制作而成、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加工过程中含有丰富的钙镁等,如果不满足这些条件,自然不能算做豆腐。接下来,我们就来盘点几个最坑爹的“豆腐”。
上面就是关于吃豆腐的一个误区,很多情况之下我们都是因为对健康饮食缺乏了解,经常会陷入这些饮食的误区,从而给自己的身体健康带来很大的影响。所以这就要求我们需要了解这些健康饮食的原则,这样才能够支持到健康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