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只要哪个地方发生杀人案件,记者们会偏向于关注杀人犯的性格,如果是内向的性格,就会大做文章,说这人,性格内向,有抑郁症,精神病的情况。然后又拓展到家庭环境问题,从小父母离异,缺乏父爱母爱,性格内向,孤僻偏执。造成其行凶杀人的动机和因素有很多,这是人家刑侦人员的事,不要一味的把性格内向这一点拉到主线上行吗。
你知道这样造成的后果,是人们把这一认识给固定刻板住了,就认为性格内向的人就容易犯事,就容易成杀人犯,这样坑了多少性格内向的人啊,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吗。
有一则凶杀案:
中国政法大学四年级学生付某在课堂上杀害了正准备上课的教授程某。事情发生之后,学校当局称付某“性格内向”,可是前去采访的记者却发现同学们对付成励的评价是“阳光男孩”,热情、正直、向上、活泼、透明、幽默,完全没有“性格内向”的影子。
好嘛,就是因为之前媒体放大“性格内向容易出偏执狂,容易发生凶杀案”的说法,让人们对性格内向有了刻板化的定义。
心理保健专家解释:
一个人最终走向杀人的犯罪道路,背后的原因可能是社会的、家庭的、或个人的,可能是遗传的、或后天习得的,可能是偶然的、或必然的,也可能是蓄谋已久的、或一时冲动的,如果我们简单地将它归结为“性格内向”,就可能忽视其他原因的追究。
这个社会似乎已经形成了一个“内向性格是不好的性格、外向性格才是好的性格”的共识。这真是一个天大的讽刺,中国社会传统上一直推崇内向性格,内敛、沉稳、不喜形于色、老实、本分。只是到了改革开放之后,受外来的西方文化的影响,外向性格才开始变得受欢迎起来。
心理学家把性格分为外倾型与内倾型,其初衷并非区分好与坏,而是分析一个人的行为特点是倾向于哪一类,以便更好地去了解自己。如果你打开任何一本性格心理学的书,都会告诉你人的气质、性格没有好环之分,任何一个性格都有好的一面、也同样有不好的一面。况且,评价一个人本就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内向与外向这种二元对立的概念划分,也根本无法客观、真实、全面地解释一个丰富、立体多维的人。
媒体喜欢将之简单归结为“性格内向”,一是因为我们社会形成的对“性格内向”者的负面评价,正好符合对犯罪者的道德谴责;再者,这种简单归因也符合读者“快餐化”阅读的心理期待,它省略了犯罪者曲折、复杂甚至可能毫无逻辑性可言的犯罪心理过程。
“性格内向”究竟从何时开始隐含负面因素已无从考察,媒体滥用“性格内向”必然加剧这种刻板印象,看待“性格内向”者的“有色眼镜”就很难摘除。
性格内向点没什么不好,具有沉稳内敛的性格朋友,处事一般都冷静睿智。古话讲的好,静能生慧,当你静下来的时候,想的就多,思考的就多。从另一方面来讲,静心思虑,对养生保健也是有帮助的。其实有些话,是不用说太多的,说些有用的,能让别人记住的话才是会说话。
相关阅读:性格与失眠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