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上海食品安全问题又出现了隐患,为了弄清楚是怎么回事,上海市的五家科协学会的专家都来了,这些专家从健康饮食的种种方面下手研究,土壤、地下水、太阳辐射、甚至是食品包装,都进行了评估。
微生物引起食源性污染
近年来,毒大米、瘦肉精、三聚氰胺等食品安全事件层出不穷,人们的注意力往往容易投向生产过程中的化学性污染等环节,然而以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污染,正成为引起食品安全问题的主因。“对微生物引发的食源性污染,我们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医师刘弘说。
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摄食进入人体的有毒有害物质等致病因子所造成的疾病。发达国家30%的人口每年至少发生一次食源性污染事件,而其中1/3由微生物引起。
就像人不可能生活在真空中一样,看不见的微生物污染让食品安全“零风险”变成一种奢望,风险评估技术能帮助政府理清头绪,降低发生食品安全问题的概率。尽管我国2009年颁布的《食品安全法》已经明确提出了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但由于食物中许多污染物暴露水平数据的缺乏,暴露评估技术有待进一步提升,这一评估体系仍有很大完善空间。
治理土壤污染岂能“一挪了之”
明人笔记小说中有一则笑话,说的是某位医生为受箭伤的裨将治伤,只知道拿剪刀剪掉露在皮肤外面的箭管,而置扎入伤者手臂的箭头于不顾。在处理由土壤污染引起的食品安全问题时,有些人也采取了与“庸医”相同的手法——将受污染的土壤运到垃圾场埋掉,填上新土了事,殊不知运输过程中不仅会造成“二次污染”,挪了位置的污染土壤被掩埋后,污染仍会渗入地下或进入地下水。
“这就是中国人思想上的一个误区,总觉得看不到了就是没有了,但进入‘隐形’生态系统的污染,比‘显形’的更不容易对付。”仵彦卿说。
其实如果真想把这些事情都处理好的话,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回到原位处理。不然别的办法也起不到什么根本的作用,食品安全是全民都关注的问题,我们应该把这些问题都重视起来,为了我们的健康,为了我们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