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之精神补益概述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养生意识不断加强,人们常将养生保健活动称为养生之道或养生之术。中医理论认为天人合一,即人体与大自然是一个息息相关、充满联系、密不可分的整体。中医养生保健文化博大精深,中医专家就就出养生的方面给大家做一下简单介绍,以下是针对精神补益概述做出的详细介绍下面跟随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希望能给大家带去帮助。

  概 述

  精神补益就是通常所说的神补。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神补,此话虽有一定的片面性,但是神补对于人来说确实是十分重要的。提倡神补法,首先要了解什么是神?神在中医学理论中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神,是指人体生命活动总的外在表观;狭义上的神,则是指人的神志,人的思维,人的意识活动等。

  【形神相应】

  中医历来强调精神对于人体健康的影响。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医就提出了“形神相应”的理论,认为人的躯体健康与否与人的精神活动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平稳而良好的精神状态是人体健康的重要保证。而不良的精神状态则可以影响人体健康,致人损身折寿。这与现代人们对健康的认识是一致的,与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健康的概念也是一致的。

  所谓“形神相应”,其中的形即形体,神即精神。

  神在人的健康中处于重要的地位,故《素问·灵兰秘典论》中有:“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以此养生者则殃”之说。这里的“主”是指人的精神活动。中医认为:神充则身强,神衰则体弱,神存则生,神去则死。形是本,神是生命的主宰,有形体才有生命,有生命才产生神。三国时期的著名养生家嵇康,生动地论述了精神对于躯体的影响,他说:“精神之于形骸,犹国之有君也。”中医认为:神产生于精,“两精相搏谓之神”,“神者,水谷之精气也”。神既成于先天精气,又得后天水谷之精微滋养。精与神,两者不可分割,互为依存,精能生神,神能御精,精神健旺是健康的标志,是指精神饱满、意识思维等活动正常,“‘得神者昌,失神者亡”说明了“神”对躯体健康的重要。

  善养生者先养神,进补应当重视调养精神。《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日:“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檐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善养生的人能长寿,首先是要颐养精神。养生从“治神人手”,并以“治神为本”,同时治病也要从治神人手,即所谓“精神不进,志意不治,病乃不愈”,如《丹溪心法》指出:“因七情而起之病,宜以人事制之,非药石所能疗也。”

  【七情】

  人有七情,属于精神活动范畴,包括喜,怒、思、忧、悲,恐、惊等情志情绪的变化。通常情绪的波动一般不会危害人的健康。但强烈的情绪波动,或长期消极情绪能引起过度的或长期的精神紧张,使人的健康受到影响,并可引发一些疾病。

  中医认为:七情与人的五脏密切联系,与五脏的生理、病理变化相关联,喜与心、怒与肝、思与脾,忧悲与肺、恐惊与肾—一相对应。七情波动能影响人的阴阳气血平衡和运行。

  正常情况下,人体的阴阳处于平衡状态,保证机体的各项生理功能的正常。剧烈的情志变化,可以使阴阳平衡失调,影响人的气血正常运行,导致气血功能紊乱。正如《素问·举痛论》指出的:“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 惊则气乱……思则气结。”中医认为七情分属于五脏,为五脏所主。正常情况喜为心志,怒为肝志,思为脾志,悲(忧)为肺志,恐(惊)为肾志。

  情志太过之时,则损伤五脏,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忧伤肺,恐惊伤肾。

  1.喜。喜为心志,心能表达人的喜悦之情。心能主血,喜悦时人体气血运行加速,面色红润,御寒能力。抗病能力提高,罹患心脑血管病的

  通过以上简单的介绍相信大家也对中医专家就以上问题作出的解释有了一定的了解,中医养生文化博大精深,所以大家还是应该在日常的养生保健中逐渐积累,找到适合自己的养生保健方法,争取早日拥有健康身体。

2024-11-02 14:56:30

Related Articles

中医养生八个妙法告诉你

如今,中医养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喜爱.中医典故里就有很多养生知识,这些养生保健法,可以让你体质增强,有效防治疾病.我们今天就为你具体介绍一些,实用的中医养生知识,赶紧来看一看吧. 一.脚底为第二心脏,常搓涌泉益健康 中医学认为脚上的60多个穴位与五脏六腑的12条经脉有着密切的联系,它布满了相关全身各器官的反射区.但由于脚底部离心脏甚远,抵抗力低下,是人体的先天薄弱环节,客观上为寒湿邪气的侵袭提供了有利条件,所以说脚部的保健比其他部位显得尤为重要.经常温浴后搓涌泉穴,可去病延年. 二.日咽唾

使用中医养生要先静心

从中医的角度考虑,打造健康体魄,并不是难题.中医有很多养生方法,都非常适合你来用.在众多中医养生法中,静心是很重要的事.只要你做到了静心,那么,防病治病就不再是难题.下文做了具体介绍. 静心养生的精髓是静神.历代医学名家也极力倡导"静神以摄生防病"的观点.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恬者,内无所蓄;淡者,外无所逐;虚无者,虚极静笃,臻于自然,就是说在思想上要保持内心清静安宁,不贪求妄想,就可精神健旺,预防疾病.

中医养生之睡眠养生知多少?

当我们人体感到乏力或不适的时候,最想要干什么呢?那就是睡觉,从中医的角度看睡眠可以平衡人体阴阳,更是恢复疲劳.让人走出亚健康的养生第一良方.但是你有对中医养生之睡眠养生知多少呢?下面我们就来具体了解一下何种家庭调护方法. 中医养生睡眠机制是:阴气盛则寐(入眠),阳气盛则寤(醒来).所以夜晚应该在子时(21-23点)以前上床,在子时进入最佳睡眠状态.因为按照<黄帝内经>睡眠理论,夜半子时为阴阳大会,水火交泰之际,称为"合阴",是一天中阴气最重的时候,阴主静,所以夜半应长眠.

中医养生专家推荐心灵"营养素"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养生意识不断加强,人们常将养生保健活动称为养生之道或养生之术.中医理论认为天人合一,即人体与大自然是一个息息相关.充满联系.密不可分的整体.中医养生保健文化博大精深,中医专家就就出养生的方面给大家做一下简单介绍,以下是针对心灵"营养素"做出的详细介绍下面跟随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希望能给大家带去帮助. 维持身体健康需要蛋白质.脂类.维生素等营养素,保持心理健康也需每日摄入7种"营养素",才能让人在浮躁.攀比.勾心斗角等不良风气下整合正能量.

巧用中医养生运动缓解压力

压力就像我们身体会得病一样,要想彻底摆脱是不可能的,抵制疾病的最好办法是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现代人可以通过中医养生运动有效缓解压力. 书法 既怡情又养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载:"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素问·举痛论>云:"百病生于气也."<灵枢·本神>云: "肝气虚则恐"."心气虚则

让中医养生帮你赶走春困的烦扰

让中医养生帮你赶走春困的烦扰
最近小编也每天总是想睡的不行,就这几天才这样,平时睡78个小时足足够了.跟朋友说起来,朋友说,春天来了呗!虽然是个笑话,不过春困随着春天的脚步随之而来,身体常疲惫的感觉,有的人站着都能睡着.这种春困的身体应激,让中医养生帮你赶走春困的烦扰! 赶走春困的烦扰 多吃碱性食物 许多人在春困的时候会选择听从身体的感觉,想睡就睡,而且越睡时间越长.这样一来,反而不利于缓解春困,同时还会损害身体的健康. 冬天吃了太多的大鱼大肉容易导致身体变得"很酸",从而引起困乏感,因此,在春天多吃一些蔬菜.水果

五行与中医养生之间有什么关系

五行与中医养生之间有什么关系
名族医药的开发,都是与五行有着直接的关系.中医认为,五行与中医养生之间有关系,如果不懂得如何五行的话,那么,就不能更好的养生保健身体健康.究竟,五行与中医养生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下文就做了具体的介绍. 中医讲究五行,即金.木.水.火.土,在人体中分别对应肺.肝.肾.心.脾五脏.五行平衡.五脏调和,才能维持人体的健康和气血旺盛.而"五行虚弱"在中医里并不一定指五脏有重疾,还包括很多被忽略的"亚健康状态". 金→肺 金对应肺,与呼吸道疾病相关,如有呼吸急促.胸闷.咳嗽.喘

专家提示 中医养生注意七要素

中医养生可谓是源远流长,其中的哲理和内涵也是丰富全面的,本文就中医养生提出七要素,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 1.神养:包括精神心理调养.情趣爱好调养和道德品质调养等方面.融合了传统医药.宗教和民俗文化内容. 2.行为养:包括衣.食.住.行和性生活等生活起居等行为调养.融合了传统医药.宗教.民俗.艺术文化等内容. 3.气养:主要为医用健身气功的"内养功".融合了传统医文化.宗教文化和武术文化内容. 4.形养:主要包括形体锻炼.体育健身活动.内容融合了医文化和武术文化内容. 5.食养:主要内容

中医养生策略详细解读

中医里的养生秘籍有很多,不同种类的保健方法,可以让你身体得当不同的养护.了解和掌握一些中医养生策略,对你的身体健康很有好处.接下来,小编我就为你具体介绍一些,中医里的养生策略. 养生就是"治未病",是通过养精神.调饮食.练形体.慎房事.适寒温等各种方法去实现的,是一种综合性的强身益寿活动. 中医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预防学思想和有效的防治原则.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提出了"上工治未病"的理念."治未病"是中医药奉献给人类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