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代表会诊偏远地区看病难 倡提高待遇留住村医

  只有村医“坐得住” 群众才能看上病

  全国人大代表“会诊”偏远地区“看病难”

  作为我国医疗服务的“网底”,目前不少乡村医生技术水平低,队伍结构老化流失大,一些村卫生室(站)甚至成了“空壳”,“看病难”长期困扰着偏远地区群众。

  一些全国人大代表分析认为,收入低、风险高、培训针对性差等导致偏远地区村医“坐不住”。需继续提高待遇,并提供有针对性的技术培训,让村医“坐得住”,群众才能看得上病。

  “牙疼买不到药只能忍着”

  刘乔英代表是来自贵州基层的一位女村支书,她向记者讲述了春节期间牙疼的经历。“大年初二牙齿上火疼得厉害,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医生放假买不到药,只得忍痛5、6天,熬到县医院上班才去看。”

  刘乔英所在的平坝县高峰镇麻郎村距县城24公里,有223户900余村民。刘乔英说,村里有一个卫生室,医生是外地人、卫校毕业,主要负责疾病预防、发糖丸。村民平时看病很难,住得远的农户,要走三四公里路赶到卫生室。

  据统计,2010年,贵州省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2.5张,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70.5%;每千人口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数、执业医师数、注册护士数分别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7%、56.5%、56.6%。

  “有一次,在一个村卫生室调研,半个小时也没有人来看病,唯一进来的一位村民也是买点药就离开了。”遵义医学院研究生院副院长束晓梅代表说。

  与村卫生室门庭冷落相比,大医院则人满为患。据束晓梅介绍,她所在的医院,有些医生一天最多可以接诊100多个病人,医生压力很大,医疗风险也很大。

  “很大一部分病人在基层医疗机构即可完成治疗,但由于村医队伍不稳定,加上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技术水平低,病人便大量涌向大医院。”束晓梅说。

  广西南丹县中医院副院长陈关良代表认为,除了医疗服务水平低,基层卫生系统硬件设施也亟待改善。一些乡镇卫生院连做彩超、拍X光片的基本设备都没有,村卫生室更是捉襟见肘。

  风险高收入低村医“坐不住”

  余彬是贵州省毕节地区赫章县水塘乡水潮村的乡村医生,他说,出诊不分白天黑夜,夜里两三点被人叫醒去看病也是常有的事。在余彬看来,乡村医生是农村全天候、廉价、好使的“私人医生”。

  “中国网事·感动2011”年度网络人物、贵州省黔西南州龙河村卫生室医生钟晶说,村医的收入非常低,为病人诊治不收费,收入基本靠卖药。实行基本药物制度后,所有药物全部统一购买,零加价销售,国家虽有15%的补贴仍然很少。

  钟晶曾就职于贵阳市的一家医院,医术高明,周边村子的村民大都找她看病。即便如此,她每月得到的基本药物补贴仍不足1500元。“靠那一点收入,根本无法养活一家人。附近不少村医干起了"副业",有的干木匠,有的卖烟酒,有的跑运输。”钟晶说。

  陈关良说,村医不仅收入低,还没有养老保险,面临“老无所养”的困境。年轻村医流失严重,不少村卫生室的医生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断层”现象严重。若不及时采取措施稳定并优化乡村医生队伍,三级卫生服务网络的“网底”将遭遇“人走网破”。

  此外,对村医的培训也很少。束晓梅说,一些村医反映,开会就是政策培训,技术培训非常少,有些村医甚至连基本的急救知识都不懂,诊治风险很高,容易产生医疗纠纷。

  钟晶说,县里也曾组织培训,但都是书本上的东西,村医临床治疗水平难以提高。周边很多村医甚至没有接受过正规医学教育,看病主要靠经验积累,因为害怕出事故,连给小孩打针都不敢。

  改善村医待遇织牢医疗“网底”

  2011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健全多渠道补偿政策,根据乡村医生提供服务的数量和质量多渠道予以补偿。多地也相继出台提高村医补助的政策,其中贵州省明确村医定额补助从原每人每月200元提高到不低于300元,增加每年人均1200元的政府年终考核奖励。

  贵阳市息烽县流长乡前奔村卫生室的乡村医生罗孝华说,提高村医补助后,估计今后每年行医收入能达近两万元,“这个收入水平能和外出打工的工资收入基本持平,有利于吸收"新鲜血液"加入到村医队伍中来,逐步缓解队伍结构老化的问题。”

  刘乔英建议,村医待遇还需要继续逐步提高,并结合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积极引导符合条件的乡村医生参加新农保,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还应大力培养本地医务人员”,陈关良说,一方面通过进修培训等方式,提高现有医务人员的能力水平;另一方面可采取定向培养方式,鼓励应届高中生报考医学专业,学成后回家乡服务。

  束晓梅认为,我国医疗服务“网底”中,村医数量最多,对他们的培训针对性要强,培训资金应由政府承担。

  “村医什么病都得看,需要具备多种医疗知识。所以,要多给他们一些到大医院门诊、急诊室临床进修的机会,进行全面培训。让村医"坐得住",群众才能"看病不出村"。”束晓梅说。

2024-08-15 23:08:51

Related Articles

卫生部长陈竺坦言:看病难看病贵尚未根本解决

"最关键的是确立合理诊疗路径,严格控制报销目录外药品.耗材的使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解决看病贵问题. 今年实际报销比例要力争比去年提高5个百分点." 时间:1月7日上午 场合:全国卫生工作会议 "看病难和看病贵有所缓解,但没有根本解决.""尽管采取了多种措施,卫生总费用和人均医疗费上升较快势头仍没有得到扭转." 1月7日上午,在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卫生部部长陈竺坦言医改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很多百姓反映:医保报销比例的统计数字"虚高&q

北京解决看病难初显成效 大医院挂号排队现象缓解

北京市卫生系统全面完成了2011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有关任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超过270万人,农业人口的参合率超过97%.城镇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了1260余万人.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大额医疗互助报销比例增加到85%以上,城镇居民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达到70%. 北京市卫生总费用中的财政投入和社会公共投入比例继续提高,居民个人负担比重继续下降,个人医疗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从三年前的30%降至25%以下,城乡个人就医负担比例较三年前平均下降20%以上.市属大医院

媒体揭"看病难"内幕:药品利润可达100多倍

生意社8月6日讯 编者按:当前,国家正在酝酿新一轮药品降价,并将明确出台药品价格管理办法.卫生部副部长马晓伟指出,控制医药费用是确保医疗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是在目前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下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根本举措.既有利于切实缓解群众"看病贵"问题,又有助于推动医院转变发展方式,提高管理效率,加强内涵建设.为配合国家的医改,监督药价虚高."统方回扣"等一系列导致群众"看病贵"."看病难"

大医院患者"爆棚"看病仍难 医疗资源两极分化

要解决"看病难",必须改变目前的医疗体制,从法律的层面重新配置资源,规定就诊流程. 知名医院患者"爆棚"社区医院门可罗雀 破解"看病难"需依法配置医疗资源 胡胜凡从排队挂号的人群中挤了出来,额角挂着细密的汗珠.尽管此时才早上7点,入秋后的北京气温也不算高,但胡胜凡的背心处仍然湿透了,毕竟挂号大厅里的人太多. 这里是北京一家医院,挂号大厅里里外外站满了人,排队挂号的队伍曲曲折折绕了几个圈.看着焦急排队的人,胡胜凡心里的石头算是落了地,边用装着病历本

国务院:取消药品加成提高诊疗费手术费

新京报讯 昨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印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2年主要工作安排〉的通知>,根据安排,2012年我国医改将着力在加快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新机制.积极推进公立医院改革三个方面取得重点突破. 在推进公立医院改革方面,将破除"以药补医"机制.以县级医院为重点,统筹推进公立医院管理体制.补偿机制.人事分配.药品供应.价格机制等综合改革,选择在300个左右县(市)开展县级医院综合改革试点. 破除"以药补医&quo

村医成医药代表难阻假药向农村蔓延趋势

近几年,随着媒体关注和国家各级执法部门加大对制假售假的打击力度,在食品卫生领域和医药生产领域的制假售假行为,在城市由于执法部门密集.媒体监督力度密集,逐步形成了"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的氛围.但并不意味着非法暴利驱使下,这些违法行为就销声匿迹了,反之,在农村地区,尤其是偏远的农村人口聚集区,制假售假问题依然不可小觑,反而呈现多发态势. 于是,造假者看准"看病难.买药贵"这一社会问题,而农村患者则"病急乱投医"无法辨认其中的"陷阱"

[人民日报]:看病一元起,是否可持续?

[阅读提示] 去年开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将现有的挂号费.诊查费.注射费(含静脉输液费,不含药品费)以及药事服务成本合并为一般诊疗费.记者在青海采访了解到,农牧民只需掏一元钱的一般诊治费,其余大部分由新农合报销.对于大部分西部地区,底子薄.欠账多,药品又没有加成收入,这种情况下,实行一般诊疗费,能持续吗? 一问: 农牧民看病少掏钱了吗? 在青海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尕让乡蓆芨滩卫生室,患感冒的毛生财正在输液,他告诉记者,看病花了15元,报销后自己花的钱也就是两元. 按照去年青海新颁布的新农合补偿办法

"三洋"问题是"看病贵"的重要原因

主持人:在您看来,"看病贵"有哪些根本原因? 樊粤光:我认为目前导致"看病贵"的现象,有医疗机构的原因,也有患者的原因,但是医疗机构是主要原因. 樊粤光:第一.当前,我国的医疗资源分布极不均匀. 医疗机构.医疗设备.医疗人才等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而不发达地区.贫困地区的医疗机构.设备和人才却相对紧缺. 樊粤光:第二.由于目前国家对医疗机构的补偿机制不健全,使得一些医疗机构过分地追求经济效益. 樊粤光:第三.另外一个根本原因是很少人提及的医疗领域中日益严重的&quo

中国农村看病仍靠老三样急需解决

记者在广东.福建.上海.四川.广西.内蒙古等地调研了解到,在一些仍然依靠"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等"老三样"看病的村,村民不满意,村医生存艰难:而配备较先进医疗设备的村,村民信任感增强,村医积极性提高.村医们希望,国家在农村卫生体系建设中,尽快使"老三样"升级成血常规.尿常规.电生理等基本健康检查的"新三样",促进村级医疗水平跨越式提升. "看病靠"老三样"最怕误诊" 记者在十余省市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