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美是女性朋友与生俱来的本领,可是对于生活中的部分女性来说,在进入商场购物的时候,所产生购物行为的根本目的却不是为了爱美,而是因为自己的行为得不到控制,通常,这类女性往往是购物狂心理疾病患者。
购物狂与过度消费有区别
当今时下最流行的是团购,看似很便宜的商品和诱人的宣传,将许多人拉入了不理性消费的行列。“每天上网第一时间就是先去团购导航看看,碰到喜欢的火速抢购下来,当时觉得特别划算,可是事后不是没有时间去,就是发现自己不需要了,于是常常浪费了,加上网购的一些费用,常常超出了当月的预算。”上班族胡女士说“这种现象在我们公司的年轻女同事内很常见。”
据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博士张雨青介绍说:“当人无法控制自己的消费欲望,而是进入一种购物上瘾、强迫自己消费的状态时,这就不仅仅是一种过度消费了,而是一种病态购物症,在国外被广泛定义为‘强迫性购物行为’。从心理学上来说,属于强迫症的一种,需要接受一定的指引和治疗。这种病态购物症和过度消费的定义是需要根据专业的精神鉴定分类来对症下药。”
对于这个现象人民大学心理学老师董妍有自己的看法:“如何判别购物狂心理和过度消费,主要原因有三。其一,收支是否平衡,购买得多但是在收支范围内,那这是个人的消费观念不同。第二,取决于购物者是否高兴。第三,是否干扰了正常生活,当个人的消费观演变成一种病态的消费方式,是会极大地干扰正常生活。如果这三条都满足了,那就需要正视这个问题”。
过度消费是一种在欲望的趋势下超过自己的能力购买部分商品,而购物狂买的不是商品,是情绪,注重的是“买”这个行为和过程,买回去以后往往产生罪恶感和后悔的念头,但是又控制不住自己再去购买。这种症状在美国精神病学会制订的《诊断与统计手册:精神障碍》中,与强迫症的症状基本吻合。胡女士是一种不合理的消费,超额支出则属于过度消费。而丽贝卡常常在“买”与“不买”中做自我斗争,在后悔与自责中又控制不住地去购买下一个战利品。
现代生活方式与压力的产物
购物狂分为缺乏自制力的冲动消费型、由嗜好变成沉溺上瘾的过度消费型、“耳根软”的被动消费型、减低空虚感觉的逃避消费型、只爱名店的崇尚名牌型、因贪便宜而大量购买的疯狂讲价型等六种类型,每种类型的购物狂产生原因各有不同,但根源相似。
在影片中丽贝卡曾经说道:“生活本来是不美好的,购物可以让我的生活变得美好。但是购物完之后生活又变回原来的样子,所以我只有持续购物,才能生活在美好之中,这也是我发泄的一种方式。”针对这种症状,董妍说:“购物狂的成因有三点。首先它是生活压力大的人群的一种发泄方式。当部分人群在工作中承受了较大的压力而无处宣泄时,从大量的刷卡和购物中获得快感成为他们发泄的渠道之一,因此内向的人比外向的人更容易患上病态购物症,因为他们很少向人倾诉无法融入团体,只能选择这种方式减压。其次,这是当今时代下一种过激的从众行为。购物狂常常盲目的跟风,看到别人买什么就想自己立刻也拥有,导致经常购买自己不需要的东西。”
张雨青指出:“一部分购物狂的产生与网瘾有关。有的购物狂沉溺于网络购物,琳琅满目的商品被商家制作成精美的图片展示,轻松点击即可送货上门,刺激了他们的过度消费。这种瘾建立在网瘾上,让人沉溺其中无法自拔。”
快节奏的生活和层出不穷的购物方式,使得近年来中国患有病态购物症人群越来越多,他们在购物中释放压力、寻找快感、获得满足,很少有人能意识到这是一种心理上的疾病,需要引起重视和疏导治疗。
治愈购物狂有方法
减轻压力是购物狂所需要进行的第一步,只有认识了压力的来源,寻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增进与周围朋友的沟通,及时地排解焦虑和困惑,这样购物狂独自在商场血拼的机会将减少。
董妍指出:“基于行为主义的方法是一种不错的途径。通过给购物狂制定购物计划,尽量少带钱出门。并且对于较严重的人群建议与心理咨询师多沟通,可以和咨询师之间制定一个协议,完成一个阶段的协议再去制定下一个协议。”购物者还可以选择结伴出行的方式,让身边的人督促自己合理消费。
除此之外,我们的女性朋友们也能够在生活中,通过转变自己思想观念,换一种角度看问题的办法,实行自我行为认知的办法去治疗我们的心理疾病,这也是另外一种缓解自己疾病的方式,对我们的心理疾病有一定的帮助。
推荐阅读:购物狂究竟源于哪种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