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期,青年学子在体育运动中频频发生意外,引发世人关注。然而,之前的悲剧阴影尚未散去,又一起意外再度发生:10日上午,上海杉达学院一学生在篮球课上突然倒地,虽被紧急送医,但终因抢救无效去世。
而不到半个月前,上海东华大学一男生在参加千米体测时倒在终点线上也再没能起来。在11月18日的广州马拉松赛上,21岁的大三学生小陈在冲刺中倒地,经抢救无效去世。
运动意外竟然接二连三地发生在本应活泼好动、朝气蓬勃的青年学子身上,不禁让人感叹这到底是为什么?
大二男生倒在篮球场上
据了解,当事人小汤系上海杉达学院大二学生,本学期的体育课选修了篮球。10日上午9点30分,体育课开始后,小汤做完了热身运动便开始上篮球课程。在上课过程中,在并无身体冲撞的情况下小汤突然向前倒地。校医务室医生随即赶到现场并采取急救措施,同时拨打了120急救电话。随后救护车将小汤送往医院进行抢救。但终因抢救无效,小汤不幸离世。
事发后,学校相关部门成立了专门工作组,与家长一起处理后续工作。上海杉达学院校长办公室副主任吴秋耘告诉记者,目前医院还没有告知具体的死因,小汤生前也并无心脏病史。
当记者问及小汤生前是否经常熬夜或体质较差时,吴秋耘说,“他是个上课很认真的学生,身体素质和其他学生差不多,既不突出也不是很差。”不过,吴秋耘也表示,“随着期末的临近,可能学业压力较平时会有所增加”。
而小汤的同学们在表示哀悼的同时也有不解:如今体育课强度并不大,而且课前都做了热身运动,不至于导致如此悲剧。
记者随后在校园里走访发现,篮球场上,大一年级一个班的男生正在上篮球课,体育老师正带领学生做着热身运动,而一位身体不适的学生则在一旁独自拍着篮球,也不参加之后的篮球课程。已有十余年教龄的体育老师坦言,如今学生的身体素质一届不如一届,尤其是耐力和柔韧性,令人担忧。
运动意外频现,是谁惹的祸?
青年学子运动意外事件频发,广大网友除了对当事人自身健康状况的质疑外,更多将原因归咎于学生体质的滑坡。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去年9月联合发布2010国民体质检测结果表明,大学生身体素质25年来一直在下降,尤其是心肺功能。与1985年相比,肺活量下降了近10%,大学女生800米跑、男生1000米跑的成绩分别下降了10.3%和10.9%。对于高校学生的健康和体质,专家表示不容乐观。
学生群体体质滑坡的背后,是他们日常体育锻炼的时间被日益挤压,而这其中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
上海杉达学院大一男生小肖告诉记者,学校每周只有一节体育课,共两课时90分钟。“对很多人来说,这样的体育锻炼时间太少了,运动量也不够。平时我们要锻炼只能自己抽时间上健身房。”
而一些女生则表示不喜欢上太多的体育课,每周一节的量已经足够。另外,体育课内容相对单调,无非一些跑步、韵律操等,也让女生们对体育课兴趣不大。
“大学生体质下降是积累形成的,”清华大学体育部主任刘波曾在采访中表示:“比如说,达标规定要跑1500米,体育教学从小学就会开始让学生跑,一直跑到大学,出现事故的可能性会大大减少。相反,从小缺乏相应锻炼,想在大学里迅速提高心肺功能,是几乎不可能的,让这样的学生去3000米长跑,去参与激烈的体育运动,难保不出事。”
除了课业压力使得学生群体、尤其是中学阶段学生群体的体育锻炼不断缩减以外,进入大学后,其他类型的娱乐方式也让学生的体育活动时间越来越少。有网友就提出,如今在寝室“宅”也是一种巨大的诱惑,上网聊天、玩电脑游戏、追电视剧占据了学生不少的课余时间,让他们从运动场退回到坐椅上。
要运动,更要科学运动
专家表示,青年学子加强体育锻炼,不仅要通过系统和长期的体育教学实践来实现,更要从小培养学生们科学运动的意识,让他们对自己如何参与体育运动,如何合理保护自己都有清醒的认识。
教育部全国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工体组组长、国家级教学名师孙麒麟教授表示,青少年运动意外频发,虽然具体缘由因人而异,但都是在青少年整体体质下滑的大背景下发生的。“一方面我们不应该因为运动意外的个例而将中长跑等运动束之高阁、因噎废食,而是应该营造更好的全民健身的氛围;另一方面我们应该仔细研究体育教育体制,丰富体育锻炼的形式和考核体系,让更多的青年学生喜欢体育运动,善于体育运动,走出寝室,走进运动场。”
另外,还有专家指出,体育运动的风险是无法完全避免的,只能尽量把风险降到最低,因此如何厘清学校体育伤害事件中校方的权责,是关系到学校体育发展的关键,因此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应购买保险等方法来规避风险,不能因此而因噎废食。(朱翃、潘旭、仇逸)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