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80年代是中国改革开放时期,市场经济刚刚触碰这片土地。那时的北京汽车很少,人们都以自行车代步。在“发展旅游事业,增加国家收入”的号召下,自1978年起,我国的旅游发展开始起步。这个阶段我国的旅游业主要是面向国外游客,为国家创汇。北京作为首都,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自然成为海外游客来华首选。那时80%的旅游外宾都要到北京,因为不到长城非好汉,不到北京就等于没有来过中国。
1986年4月,全国“七五”计划把旅游业列入在内,是旅游业发展史上的里程碑。那时起,北京的旅游业开始步入发展正轨。不过老外们在当年北京游览的行程只有长城、故宫,友谊商店成为当年北京的对外商业形象。在他们眼中,北京的城市名片只有故宫、长城,很纯朴也很古典。
2009年,美国人亚历山大(Alexander)来到北京城北清河附近的一所中学担任英语外教。在他眼中,身着统一校服的中国学生有着更多的纯真和对知识的渴望。每天,亚历山大会骑车来往于学校与玉泉山附近的住地之间,这种生活在他看来很宁静,也很享受。
亚历山大能够来到北京工作,源于他在1986年的北京之旅,当时还在上学的亚历山大随同父母来到北京度假。亚历山大还能够记得当时他们入住在王府井附近的华侨大厦酒店,这是当年北京为数不多的涉外酒店之一。同当年的入境游客一样,亚历山大一家在北京的旅游是由旅行社安排,行程是简单的长城、故宫加颐和园。
尽管上世纪80年代的北京并不繁华,但当亚历山大第一次踏上这片古老的土地时,他还是难以置信,北京与纪录片中描述的样子不一样,他第一次感受到了“纯朴”一词的含义。酒店里服务生的英文很蹩脚,服务不是程式化的,更让亚历山大意外的是,这里的生活节奏是如此缓慢。亚历山大看到的是长安街上的人悠闲地骑着自行车,道路上行人总是三三两两结伴而行,很少看到独来独往的人。
故宫几乎是每个人到北京旅游的第一站,亚历山大一家也不例外。由旅行社安排的导游为他们精心安排了故宫游览。除了气势恢宏的古建带来的震撼外,亚历山大却发现了一点,这里的西方人比较多,反而很少看到本地人。
之后的几年间,亚历山大又去过两次故宫,不过据他回忆,第一次的震撼是很难忘却的。曾经神秘的东方宫廷世界就这样呈现在眼前时,顿时感到了自己的渺小。当初,亚历山大问导游中国皇帝在哪里?导游告诉他,皇帝早已没了权力,现在的故宫就是让旅游者来感受历史的。
1986年夏天亚历山大一家的北京之行只有三天,他们的活动范围除了旅游景点就是所住酒店。北京的餐馆很少接待外宾,更无酒吧。所以他们都是在酒店享用的中餐和烤鸭。此外,给亚历山大印象最深的就是友谊商店了。
商业与旅游业息息相关,但上世纪80年代的北京商业并不发达。作为首家涉外商店,友谊商店成为当时外宾的必到场所。外宾钟爱那里,是因为在那里有其他地方买不到的进口红酒、食品,以及北京特产和玉器珠宝。对于当年的北京市民而言,友谊商店则是外交官和外国人享受特权的象征,因为友谊商店的大门对普通市民是关闭的。
但当年的亚历山大并不知道这些原因。他还在诧异为什么他们只能来这一个商店,为什么这里没有本地人的身影。据亚历山大回忆,当年他的父母买了很多叫不上名字的特产。而在他看来,友谊商店本身就是一个时代的特产,也成为了他印象中北京的名片。
上世纪80年代的北京物资还很匮乏,购买进口商品需要外汇券。因此,北京的友谊商店等外宾聚集的地方,会有很多市民和他们换外汇。在老外眼中,他们很难走进北京人的真实生活,因为他们的衣食起居都属于这个城市的“特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