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肯定都听说过,如果吃了一包泡面的话,那么身体就需要花费一个月的时间来解毒,甚至有一些专家公然站出来指责生产泡面的厂商。泡面真的是一种有毒的不健康食品吗?今天小编就从健康饮食方面来对泡面进行全面的分析,来看看泡面到底有什么危害?
吃进去的“毒”去了哪里
如果传言中泡面含有“毒物”是真,那么我们吃进去的“毒”都去哪了呢?众所周知,食物中有各种各样的成分。不仅是加工食品,即使是“天然食品”,其中都有一些成分是“人体不需要的”。这样的物质进入人体,有以下几种可能:
1.没有被吸收,经胃肠道直接随粪便排出体外。
2.被吸收进入血液,在肝脏代谢后转变成其他没有毒性的物质——“解毒”。
3.在肝脏内被分解的产物,或者没有被分解的物质,经肾脏过滤随尿液排出体外(少部分随胆汁经肠道排出)。
4.一部分随血液循环到达身体某些部位,危害细胞正常活动而产生危害。
如此看来,前3种情况对健康不会产生危害,而第4种情况只有在摄入量过大,超过了肝脏和肾脏的处理能力时才会发生。对于泡面来说,只要产品合格和正常食用,是不会出现第4种情况的。
肝脏工作不遵循“周期制”,32天不靠谱
肝脏在工作时,分解和排出物质的速度是由具体物质所决定,而不是遵循所谓肝脏的“解毒周期”。也就是说,有的物质排出得很快,有的物质排出得比较慢。通常用排出50%或者90%的时间来衡量一种物质的排出速度。在某一组织中物质浓度下降一半的时间,被定义为“半衰期”。这意味着如果时间短,如几小时或几天,这种物质就“不累积”。各种食品添加剂都是如此。如果时间长,如几个月甚至几年,这种物质就会在体内“累积”。比如,以代谢产物在尿中浓度计算,苯乙烯的半衰期在8~9个小时;以脂肪组织中的浓度计算,则在2~4天。BHT的代谢动力学比较复杂,单次喂食小鼠之后的半衰期在9~11个小时之间。其他食品添加剂,大致也在类似的时间范围。所以,“32天的解毒周期”显然不靠谱。
BHT是何物,会致癌吗
从泡面包装上的配料表中我们发现其组成大多是小麦粉、精炼植物油、淀粉、食用盐以及一些食品添加剂。那“致癌物质BHT”到底是什么呢。
食品中含有大量脂肪(特别是多不饱和脂肪酸),容易氧化酸败,因此通常在食品加工的过程中,会加入抗氧化剂来延缓或防止油脂及富含脂肪食品的氧化酸败。而BHT因其稳定性较高,抗氧化效果好,耐热性好,在普通烹调温度下受影响较小,可用于长期保存食品,且价格低,故被许多国家采用。注意,BHT在泡面中的使用是完全符合我国食品安全标准的,规定其使用量≤0.2 克/千克。
研究人员对BHT的毒性做了广泛研究,但对其致癌作用却没有定论。他们发现,BHT是否致癌与其剂量大小有关,较高剂量的BHT在动物试验中显示出一定的急性和慢性毒性作用,但在较低的剂量如25 毫克/千克时,BHT没有对啮齿动物肝组织造成损害,这个剂量比人体正常摄入量高几百倍(人体每天实际摄入量平均为0.1毫克/千克)。因此1987年,世界卫生组织下属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对BHT的总体评价是:不能划分为对人体有致癌性的物质。而1996年,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JECFA)的结论是:BHT作为食品添加剂使用不会对人体有致癌危险。既然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中允许BHT的使用,说明若BHT的使用量在国家规定的剂量范围内,我国也认可BHT安全性,关键在于BHT的使用量要合理。
苯乙烯“有毒”?除非剂量足
泡面的碗是用聚苯乙烯制作的没错。聚苯乙烯是常用的食品包装材料,在低于100℃时不会释放有害物质或产生异味,但在高热时会释放出单体苯乙烯,而大剂量的苯乙烯在老鼠身上显示了致癌性。但这个“大剂量”是指每千克体重几十毫克的量级。所以,在国家规定的剂量下苯乙烯致癌或者危害健康的结论并不成立。但不提倡用泡面碗泡方便面后再用微波炉加热,因为有可能会使单体苯乙烯释出量增加。
“泡面碗上附有一层蜡,由于我们肠胃无法消化蜡,它会附着在胃壁上”这种说法流传已久。而事实上,方便面碗内层并不可能有蜡涂层。因为用蜡做容器内部涂层是没有意义的,首先,蜡是动物、植物或矿物所产生的油质,常温下为固态,具有可塑性,但易熔化,面碗上若附有一层蜡,遇高温后很容易融入食物中,从而影响泡面的口感,出现苦味。其次,目前可供方便面碗挑选的材质本身基本上已足够耐热和防水,权衡利弊,没有厂家愿意在碗面的碗内加一层蜡。既然蜡不会做为容器的内部涂层,更谈不上附着在胃壁上一说了。
总而言之,偶尔吃一次泡面还是不会对身体健康产生什么不良影响的,也不会像他人说的那样会中毒。不过,为了肠胃的健康,建议泡面还是尽量少吃一些为妙,还是讲究正常的饮食比较好。特别是一些小孩子,千万不要拿泡面当作是主食。
推荐阅读:如何预防酒精性肝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