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大师季羡林老先生虽然已经永远的离开了我们,但是他的学识,他的作品将永远与我们同在。今天小编要为大家介绍的是季羡林老先生的养生之道。
国学大师季羡林老先生年逾百岁,仍耳聪目明、思维敏捷,积极参加社会活动,笔耕不辍。先生文人雅士的淡泊朴实和宽厚、深情重义的仁者风范,使我们领略到一代国学大师的风范。
已逾百岁高龄的季老,依然思维活跃,吐宇清楚。在谈及养生秘诀时,他总是这样回答:“养生无术是有术。”季老的养生术是和自然融为一体的“大智慧”,是他那平和、博爱的胸怀和“毁誉不动,得丧若一”的心态。他说:“待人要真诚,不虚假,且能容忍;凡事想开一些。人的一切要合乎科学规律、顺其自然,不大喜大悲,不多忧虑,最重要的是多做点有益的事。”
季老有一篇短文,叫《做人与处世》。他在文章里写道:“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第一,人与大自然的关系;第二,人与人的关系,包括家庭关系在内;第三,个人心中思想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这三个关系,如果能处理得好,生活就能愉快,否则生活就有苦恼。”
季老之所以被世人敬仰,不仅由于他卓越的学术地位,更在于他不凡的人格魅力。对不平之事,他仗义执言;对晚辈后生,则极力扶持。与他谈话,不论你的身份地位,也不管你学问深浅,他从不会随便打断你,每次都等你说完才会发表自己的看法。
长期以来,慕名找季老写文章、采访、题字的人络绎不绝,每天都有好几拨。工作人员为了季老的健康,有时不免找些理由“挡驾”。一日,北大一位退休的张老师来找季老为他的书写序。工作人员“挡驾”说季老不在,张老师只好悻悻离去。不料屋外的“交涉”被屋里耳聪的季老听到了。他从阳台来到屋外,请张老师进来,并爽快地答应挤时间为他的书写序。事后,季老对工作人员说:“人活着就是为了对社会有用,我做研究对人有用,为人写序也是对人有用。人家需要,你能做而没有去做,心里会过意不去。”
季羡林的生活俭朴简单,即使身为知名教授,仍是一贯的布衣粗食。有一次,一位新入校的学生见他的穿着如工友,请他看管行李。第二天开会时,才发现他竟然是赫赫有名的东语系系主任。
他的饮食也十分简单:早餐一杯牛奶、一块面包、一把炒花生米,午餐和晚餐则多以素菜为主。季老每天都坚持看半小时的新闻联播,可他用的竟还是上个世纪70年代末买的电视机。生活上极其简朴的季老,却将一笔又一笔节省下来的工资和稿费慷慨地捐献给家乡学校,捐献给家乡建卫生院。
季老生活中最大的乐趣是看书。他藏书多达几万册。在梵文和西文书籍中,有些书堪称海内孤本。对这么多的书,季老坦白地说,他只看过极少的一点,但他非常欣赏鲁迅所说的“随便翻翻”,知识面越广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