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9月,被称为北京“最堵月”。这不九月刚刚开始,各种拥堵就已经出现了,院校开学、“两节”来临、旅游高峰……而为了治疗交通拥堵的情况,北京政府也是绞尽脑汁的想办法。早前就有媒体传出“北京将征收拥堵费”的消息。消息一出,热议四起。而专家指出,征收拥堵费未必是治堵的“灵丹妙药”。
近些年,在治理交通拥堵方面,以“首堵”著称的北京,向来冲锋在前。汽车限购、尾号限行、提高停车费、外地牌照车限入等措施纷纷实施后,征收交通拥堵费,无疑成了“治堵”的又一个重要调控手段。政府或许希望通过“价格杠杆”,限制车辆进入城区,达到缓解交通拥堵、治理城市空气的目的。诚然,其出发点是好的。但从现状来看,这种手段似乎起不到根本作用,未必是治堵的“灵丹妙药”。
事实上,大城市要收拥堵费的提法已经喊了好几年。究其源头,也算是外来的“国际经验”。英国伦敦2003年开始征收市中心交通拥堵费,收费区内设置了大约800个摄像头,专门识别车牌号,如果未付费进入,第二天一张高额罚单会让你追悔莫及。这个措施虽然一直颇受争议,但的确将伦敦市中心的车辆减少了10%。新加坡在早晚高峰也对商业区最拥堵的地方征收费用,以减少车辆驶入。不过,国内情况毕竟与国外有很大差别。某种程度上说,国内尚不具备收“买路钱”的条件。
香港城市研究基金会黄良会博士指出,收取拥堵费的前提是公共交通足够发达。也就是说,你可以不让市民开车,但必须给出一个可替代开车、方便快捷、市民乐于选择的公共交通方式。如果路网和公共出行方式不够完善,征再多的交通拥堵费恐怕也没用。难道人们会因为你收费,就不去城里办事,不去医院看病,不再继续出行吗?
通过行政手段来收取拥堵费,还可能引出一连串的问题:譬如,对数量庞大的公车如何收取拥堵费,这部分钱该谁买单?又譬如,私家车主在购车和使用车辆过程中,已支付了购置税、车船税、燃油费、停车费等高额费用,包含了城市建设、交通管理的费用,若再征收拥堵费,法理依据在哪?再譬如,征收上来的拥堵费用在何处,如何监管?这些问题让百姓觉得心里堵得慌,交钱不情愿。
当然,大家都明白,路堵得没法走,空气污染得难呼吸,总得想办法解决。面对这两大问题,政府首先要做的不是收费,而是建设更为健全的交通轨道设施和服务,改革公车制度。其次,要提高各种车辆的排污标准,让汽车变得“环保”。最后,即使真的打算收拥堵费,还必须理性分析,想办法平衡各个阶层的利益,推出一个大家都可以接受的方案,千万别仓促上马,以免欲速则不达。
温馨提醒:征收拥堵费未必是治堵的“灵丹妙药”。所以人们讨厌堵车,更讨厌收费。如果强制性的采取收费的政策来改善堵车的情况,这对人们来说,也是不小的考验。即使真的打算收拥堵费,还必须理性分析,制定一个好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