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够成为中产阶级自然是令人羡慕的。不过中产阶级中也分为两类人,一类是最终改变了命运,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而另一类则是甘于中产阶级的现状。是什么让中产阶级迈向一个新的层次?是创业。
要不要创业?前两年有个调侃中产阶级的帖子里说,这个问题是中产们的一大困惑:谁都知道给人打工罪不好受,但真要一咬牙一跺脚,可着劲儿地出去自己开公司创业的,还真没几个。
每个职业者心里都藏着一个自主创业的梦,现在,有一些人坚决不愿意再在梦想与现实之间挣扎。他们把选择创业作为一段全新旅程的开始,一路上免不了有艰辛,但更多的是追逐梦想的激情。
新创业故事与传统的白手起家版本有着许多截然不同的地方,最根本的在于,故事的主人公是一群有着高起点的人,他们为了未来的财富梦想抛弃眼前的荣华富贵。我们称之为中产创业。
新创业故事
在上海繁华的淮海路背后一条街上的一栋不起眼的大楼里,我们走过破败的楼梯探访到一家创办仅一年多的图书公司。推开玻璃门,一个鲜明生动的办公空间从周围环境跳脱而出,呈现在眼前。当然,引起我们关注的并不是这家业务刚刚起步的图书公司本身,而是它的创办者。这个45岁的男人曾经是国内一家知名商学院的培训部主管,2002年底,事业蒸蒸日上、薪水超过一些跨国公司总监的他做出自己创业的决定时,曾经很让人惊异。
事实上,像这样主动脱离大机构大公司的高职高薪,抛弃光鲜写字楼而委身于简陋办公空间的人越来越多了。
这些人有许多的共同点。受过良好的教育,大多具有优越的工作经历或者海归背景,已经积累了相当的个人经济基础,属于少有的真正的“中产者”。经过多年的事业打拼,在物质条件获得充分满足之后,他们期望通过创业达到更高层次的精神愉悦。
拥有雄厚创业资本
《福布斯》版中国富豪、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行在回忆自己的创业历程时曾说:“为了办企业,我们四兄弟卖掉家电、自行车,凑了1000元钱……我们花了一年时间,把1000元变成了3000元,……到了第7年,1000元钱已经变成了1000万元。”这是典型的上一代的创业故事,故事总是有白手起家、困境求变、被迫下海等不堪回首的开端。
相比之下,今天的新世代创业者们资本就雄厚多了:他们普遍具有比较高的学历,受过良好的教育,高等教育开阔了他们的眼界,知识的积累使他们的目光格外敏锐,也给了他们发力的支点。在大机构或大型跨国公司的从业历程对他们的创业活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从工作中获取的行业讯息和人际关系网络的建立,成为他们创业无形的推动力。此外,还有一些人有在国外受教育和工作的经验,曾经有机会接触到了先进的管理理念、公司文化、治理机构以及商业规则。所有这一切,都使得他们的创业故事有一个华彩的开篇。
捕捉独特商机 展开非一般事业
不同于上一代创业者很多是靠地产发家,也区别于前一拨的新经济创业热潮,新一代创业者用独特的眼光来发现新的赢利空间和生意。
拿前文提到的那一位开办图书公司的创业者来说,图书销售并不是一个新行业,竞争也已经很激烈,但是他提出的商业模式却是“卖书不打折,而且还要加收相当于图书价格10%的会员服务费”。原来,他发现,大部分经理人都通过读经管类书籍进行自我提升,但经理人都很忙,没有时间买书,就算有,也没有精力一本一本去找他需要的书。帮经理人选书就是他的企业定位。
走资本运作和规范运营之路
过去,我们读到因创业而成功的故事时,往往对那“第一桶金”充满了好奇和遐想,而出于各种原因,许多成功者对于最初的财富积累和膨胀也常常讳莫如深。新一代创业者则显得“透明”许多。
随着市场经济渐渐发展成熟,投机致富的可能性越来越小。在完善的公司体系中成长起来,或者在国外商业社会里受过熏陶的新一代创业者们,从创业开始就比较注重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实施规范运营。相对于“拉关系”,“找路子”,他们更愿意在一个法制完备的社会展开公平竞争。他们大多期待从资本市场获得事业进一步发展所需的资金来源,常常使出浑身解数来吸引者风险投资商的注意。
体验别样创业人生
一个朋友对于畅开玩笑说:“你们是富人创业。”
创业者:于畅,34岁。北大国际经济专业毕业,1995年进入壳牌中国有限公司。2001年赴美国哈佛商学院攻读MBA,2003年在北京与人合作创办一家汽车服务公司,并担任执行董事兼总经理。
于畅属于最早进入外企工作的那一批人。他从沃尔沃汽车公司开始外企生涯,1995年进入壳牌中国有限公司,两年后成为壳牌在中国的合资企业中最早担任总经理的为数不多的内地人之一。2000年底,为了追随在美国留学的太太,于畅从壳牌辞职,赴美申请就读商学院。
创业的计划在回国前就已经确定。当时,促使于畅做出选择的有两个想法,一是在外企多年,他的确感受到了玻璃天花板的存在,“当你到达了一个层次后,你会看到,在未来的三到五年,不会有更大的机会。”二是被商学院拓宽了的视野让他知道,这个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人应该体验更多的东西。“即使创业不成功,我随时都可以回到外企找到很好的职位。”
创业机会 寻找乏人关注的领域
在美国,于畅遇到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大家一起看到汽车美容行业在美国发展得很好。“我们经过调查发现,好几家在全国拥有数千家连锁店的大型上市公司最初都是很小的家族企业,通过10年20年的发展成长起来的。而中国在这块儿的市场还没有成功的例子。”发现了这样一个开创事业的机会,而别人似乎还没有注意到,这一点让于畅们十分兴奋,当然他们也更多地考虑了风险。
2003年,从哈佛MBA毕业的于畅放弃在国外工作的机会回到北京。一开始,他一边在壳牌任职,一边筹备自己的公司。不久,他就全身心投入了这家被命名为“车趣”的汽车服务公司的运作。
于畅对国外中小企业所拥有的良好的创业环境印象非常深刻。“没有空子可钻,完全凭着个人的智慧和努力去获取成功”。而在国内创业,法规不完善和融资渠道有限是必须面对的外部环境。但是他感到,国内在这方面正在改进,“已经越来越好”。
生活反差 需要经历一个心态调整过程
虽然说,自己的创业到现在为止还不能说成功。但于畅感觉,公司在行业选择和运作模式上的选择是正确的。经过一年多的摸索,知道了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他们准备对公司做一些调整,然后在2005年再争取融资,未来的目标则是发展成为一家中小型上市公司。
于畅现在把大部分时间都泡在位于方庄的店里,而且每天都是跟细节打交道。“每个月用多少电费、电话费、办公费,这个月有没有超支?都要时刻关注,因为你发现,每一分钱花出去以后,要赚回来都很难。”去上海参观竞争对手的店时,“N年没有坐过火车”的于畅是坐火车去的。对于这些生活上的反差,一开始他还真有些不适应,他觉得的确需要有一个调整过程。
于畅认为,创业之前,要考虑好个人的承受能力。“有一个较高的起点是好的。但是另一方面,因为你有很多其他的选择和机会,你没有到一个破釜沉舟的境地,遇到一点点困难和挫折的时候,就很容易放弃。”于畅总结了“富人创业”的两面性。
因创业而改变的生活方式
不管有过多么辉煌的过去,曾经在多么光鲜的世界流连,选择自主创业,也就意味着一段艰辛的旅程开始。艰辛不仅来自不得不直面的市场压力和生存危机,还在于工作环境和个人生活方式上的许多改变。创业前后生活方式的巨大反差,甚至使得许多人中途放弃。
改变一:从专住五星级到只选经济型
过去,为了与所服务公司的形象匹配,出差只能住四星级以上的酒店,并且还能享受公司与酒店的协议价格。而现在,每一分钱都是花自己的,当然是能省就省了!e龙、携程等商旅打折卡大受欢迎,如家、锦江之星这样的经济型连锁酒店也成为创业者出门在外的不二选择了。
改变二:从公务舱常客到卧铺爱好者
“打飞的”、“空中飞人”是对过去生活的描述,当时只是觉得这样飞来飞去很无奈。而现在,创业者发现,多年不坐的火车原来已经变得这样快捷舒适了啊,一夜醒来,就从北京到了上海。于是,他们很快爱上了卧铺,不仅安全,而且火车上过夜,还可以省下酒店钱呢,何乐而不为?
改变三:从高尔夫球场到茶餐厅
谈生意、会见合作伙伴,过去常选在高尔夫球场、芝华士酒会这一类高档奢侈的地方,借着公事需要也满足了个人享受。而现在,除非万不得已,创业者是绝对不会出此“血本”的,约会一般就定在商业区的某个咖啡馆或茶餐厅吧,环境不错,花费低廉。
改变四:从时尚的环保主义到厉俭节约者
一张纸用完两面才能扔,过去在大公司工作的时候,这样做是为了表现出一种时尚的环保主义。而今天,确确实实就是出于节约每一分钱的考虑,没办法,压缩成本的意识每时每刻都在主宰着创业者的大脑。
新一代创业模范
邵亦波:创业需要20%努力+80%运气
曾经工作于波士顿咨询公司、1999年从哈佛MBA毕业的邵亦波,谢绝了美国各大咨询公司和金融投资银行的高薪聘请,拿着筹集到的40万美元种子资金回上海创办了易趣网。创业初期,邵亦波和他的伙伴们租了居民楼里的一套三居室作为办公室。2003年,易趣被全球最大的拍卖网站ebay以 1.8亿美元收购。
作为一个成功的创业者,邵亦波并不鼓励盲目创业,“创业的动机很重要,不能赶时髦,但必须要有热情。”邵亦波说:“一个人要成功的话,一定要找到自己最想做的事,当然这也是他最能干的事,这样他就能够每天都很有劲地去工作。”
马化腾:新锐创业的代表
CCTV2004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评选中,腾讯总裁兼CEO马化腾获得了年度新锐奖。1998年,马化腾创办腾讯的时候,国内已经有两家经营中文即时通讯软件的公司,但马化腾的QQ在技术上抢得了先机,从而取得了迅速发展。
据说,马化腾在做新业务拓展的决策时有著名的“三问”:第一,新的领域是不是我们所擅长的?第二,如果我们不做,用户会蒙受什么样的损失?第三,如果做了,我们在这个新的领域中具有怎样的竞争优势?除非找到针对三个问题的成熟的答案,否则他绝不轻率行事。
在当今这个社会中,创业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不仅如此,要抓住机会不仅需要充足的准备,还需要过人的勇气和胆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