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文化瑰宝――御生堂srW爱康网 - 爱健康 来源:作者:点击:体现了中医文化博大精深 4月的北京,绿绽枝头,春暖花开。记者来到北京御生堂中医药博物馆采访,发现这里馆藏的中医药文物及史料非常丰富,馆藏文物远至战国时代,近至民国时期都是传世珍品,这些馆藏实物让曾经参观过御生堂中医药博物馆的中国医史专家、文献专家、考古专家赞赏不已。不仅如此,御生堂中医药博物馆的众多专供皇族宫庭御用药品、药具,更增添了它的神秘。北京御生堂中医药博物馆每一件的展品背后,就是一部风雨御生堂的兴衰历史,让人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中华医学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中华医术的智慧。 北京御生堂博物馆馆长柏杨告诉记者,御生堂初为“白氏药铺”,系山西榆次白氏始创于明代万历36年,距今已有将近400年历史。原址在山西榆次县城东门内,后转到河北,最后落户北京,目前安置在北京市昌平区北七家镇王府街1号的王府公寓。白氏家族祖上在明清时期曾出过两代御医,告老还乡之时,乾隆皇帝赐予“御生堂”匾额,意为:“御为普济,生乃永盛”,以后便以御生堂为名。 柏杨馆长指着博物馆中复原的御生堂老药铺向记者介绍,药铺里的陈设都是按照御生堂老照片里的场景摆放的,博物馆每一处的设计都是我们精益求精的体现。在博物馆内,有乾隆帝御笔亲题的“御生堂”老匾额,手捧灵芝的明代神农雕像,生了锈的铁钩挂着木色斑驳的幌子,老式药柜上立着的药王像,柜台上摆着出诊用的红木药箱……简直让我们穿越时空,重回到二三百年前的明清时代。按着当时的旧貌陈列的御生堂曾使用的各种金银药器、老药柜、老账本和御生堂当年使用的带有甲骨文字的龙骨和熊胆、红珊瑚、龙骨、犀角等珍贵药材,让人感受到当时老药铺前人来人往,生意红火的景象。 一部中医药学发展史 “御生堂是集中医、中药、历代医具医案于一体的商号、药铺,它不仅有医道高明的医生,而且所制丸散膏丹皆货真价实,载誉民间。”柏杨馆长告诉记者,“御生堂兴盛时期曾在河北、河南、山东、陕西、内蒙古等地都有分号。近年来,御生堂后世传人越来越感到应该把中医的历史文化展示给世人,使人们了解中医药学发展的历史,感受华夏医药医术的神奇。为此,御生堂人历尽千辛万苦,走遍万水千山收集整理挖掘祖先的文物,就有了今天的御生堂中医药博物馆。” 从《内经》时代的九针、砭石到宋代的黑釉大药缸,再到明清老药铺医方广告包装,无不述说着中医的源远流长。从带有甲骨文的龙骨、汉简、给同治皇帝开的宫廷御方到有百年历史满墙的老草药标本,这些绝世珍品无不展示着中医药文化与传统文化千丝万缕的联系。 展厅里的展品诸如良渚文化时期的玉针、辽代用于包针筒的手帕,有着300年历史的灵芝,清代太医院按摩器、清代医用藏冰箱等,清代名医劳徵、有“江南药王”美誉的胡庆余堂、民国时期京城“四大名医”之首施今墨等人使用过的医案,同仁堂、鹤年堂和胡庆余堂的药目药方,各种朝代的药缸、药勺、药杵等各种中药用具。青铜质、牙质、竹质、檀香木质、黄杨木质等大大小小各种砭石用具;玉针、骨针,青铜针、扁鹊针、梅花针等,各个朝代的,各种质地的长长短短的针灸针具。还有李时珍、孙思邈的木雕像,针灸铜人像,远古时代的解剖图,各种练功的挂图,占卜的医卦,历代医药的说明书,几百个老广告,明清时期制作至今尚未开封的中药,数千件宋、元、明、清、民国时期的白瓷雕花药罐,每个正面都有釉下彩书的老药铺名称、字号、地址和药名……每一件都是不可多得的珍品,每一件背后都有一个故事。 让中医药文化发扬光大 “历经战火和‘文革’等,很多文物保存下来非常不易,而收集工作更加困难。就是那个宋代的黑釉的药坛子,在‘文革’期间,不得不忍痛把上面两个白色的‘内府’字刮下来了,然后里里外外都拌上泥,作为腌咸菜的缸子多年才保存下来。”柏杨馆长告诉记者,“中国中医研究院李经纬教授见到此药坛后,觉得非常难得,因为像这种药坛目前见到的只有3个,一个在上海博物馆,一个在中国中医研究院医史馆,而御生堂中医药博物馆的是最大最完整的一个。” “御生堂中医药博物馆不仅影响国内民众,还吸引着大量的国外学者纷纷参观学习,”柏杨馆长介绍说,“2003年开馆的第一年,就有近10万人来参观,其中一半以上都是外国人,可见中医文化也逐渐被外国人接受,并不断地传播海外。” 原国家文物局局长吕济民在参观完御生堂中医药博物馆后表示,很多中医陈列馆都是史料、文献居多,而实物东西非常少,而御生堂中医药博物馆实物量之大,让人难以想象!北京市文物局专家参观后表示,御生堂中医药博物馆是北京最好的医药博物馆。 责任编辑:整理时间:2008-1-714:59:16与“中医文化瑰宝――御生堂”相关的文章?1/3减肥经销商不再做口服产品 |
中医文化瑰宝――御生堂
Related Articles
中医文化起源与中原.形成于中原.发达于中原
徐光春书记在"中原文化与中原崛起"论述中指出,中原医学文化以整体的治疗思想,多角度观察病理的方法,奇特的治疗技术,和谐的用药手段而著称于世,是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国粹.中医药文化起源于中原,中医药大师荟萃于中原,中医药文化发达于中原,中医药巨著诞生于中原. 关于医学文化 医学文化,是指为涉及保健与疾病的各种正规的人类学活动,包括从生物学和文化角度研究人类行为与保健.疾病标准之间的关系,生物现象.社会文化现象与健康之间的关系. 中医文化,是指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文化社会背景以及蕴含的人文价
中医文化与中原
徐光春书记在"中原文化与中原崛起"论述中指出,中原医学文化以整体的治疗思想,多角度观察病理的方法,奇特的治疗技术,和谐的用药手段而著称于世,是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国粹.中医药文化起源于中原,中医药大师荟萃于中原,中医药文化发达于中原,中医药巨著诞生于中原. 关于医学文化 医学文化,是指为涉及保健与疾病的各种正规的人类学活动,包括从生物学和文化角度研究人类行为与保健.疾病标准之间的关系,生物现象.社会文化现象与健康之间的关系. 中医文化,是指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文化社会背景以及蕴含的人文价
中华中医文化起于中原兴于中原 | 中华医学
有了人类,就有了医药的活动.中原地区是中华中医文化的主要发祥地.早在伏羲.黄帝时期,就有了医药起源的美好传说,中原成为中华中医文化的源头.从此,中医药文化形成于中原,中医药大师荟萃于中原,中医药文化发达于中原,中医药巨著诞生于中原.qd7爱康网 - 爱健康 在中原地区,有几位传说中的人物,留下了有关医药起源的美好传说.如伏羲"制九针",神农"尝百草,制医药"."以疗民疾",黄帝和大臣岐伯.雷公等讨论医药理论问题.到夏商周三代,医学理论已经萌芽,药
中华中医文化起于中原兴于中原
早在伏羲.黄帝时期,就有了医药起源的美好传说,中原成为中华中医文化的源头. 有了人类,就有了医药的活动.中原地区是中华文化的主要发祥地.早在伏羲.黄帝时期,就有了医药起源的美好传说,中原成为文化的源头.从此,文化形成于中原,中医药大师荟萃于中原,中医药文化发达于中原,中医药巨著诞生于中原. 在中原地区,有几位传说中的人物,留下了有关医药起源的美好传说.如伏羲"制九针",神农"尝百草,制医药"."以疗民疾",黄帝和大臣岐伯.雷公等讨论医药理论问题.
简单了解中医文化的趣闻趣事
我们都知道,中医里的养生秘方有不少,其中,在很多中医典故中,都记载了不少中医文化的趣闻趣事.从这些趣闻趣事里,你会更深入的了解中医,掌握更多的中医养生知识.下文就具体介绍了几个中医文化里的趣闻趣事. 李时珍用药趣谈 有一天,明朝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先后为两个病情相同的病人开方,待病人走后,他的学生不解地问老师:"刚才两个人都是发烧怕冷,为什么你对那个老人用药轻,而对那个小孩用药量反而重呢?"松原市中医院推拿按摩科赵东奇李时珍笑了笑说:"那个老人已是风烛残年,他反复说自己病重难好
中医养生:冬天易生四把内火
周迎春,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心血管病重点专科学科带头人,广东省传统医学会副会长 许多人都以为只有夏天才容易上火,其实,气候寒冷的冬季也是上火的"旺季". 冬季上火的原因大多可归于"燥":一是人们喜欢坐在开着暖气的室内,再加上进食大量肉类及辛辣食物,就好比"火上浇油",使内热不断聚集.二是年末压力加大,许多人难免会烦躁.焦虑,也容易上火."火"散不出去就成了"毒气",会使机体免疫力下降
盘点五款受欢迎效果又好的减肥茶
对于多数懒人来说,在减肥瘦身的时候,都喜欢使用药物减肥法.常见的药物减肥法,就是喝减肥茶了.市面上的减肥茶种类多多,哪些种类的减肥茶最管用呢?接下来,小编我就为你盘点五款深受大家欢迎的减肥茶. 一.碧生源常润茶 生产批号:国食健字g20040371 市场参考价格:29.8元/盒 主要原料:绿茶叶.桔皮.荷叶.山楂.茶苓.决明子 受追捧原因: 1.碧生源减肥茶中的so瘦素"激活"脂肪分解酶",分解转化脂肪,将顽固的脂肪细胞转化为能量消耗掉,或以油汗.油便形式分解排出体外.开创了
药监局:暂停销售4种严重违法广告保健类食品
药监局:暂停销售4种严重违法广告保健类食品 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消息,为严厉整治保健食品违法广告,规范保健食品广告发布秩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决定对五日牌减肥茶等4个严重违法广告保健食品采取暂停销售.限期整改的措施. 近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监督检查中发现,标识为五日牌减肥茶(原名:五日减肥茶).东方之子牌双歧胶囊.御生堂牌丹参红花茶.正点牌减肥片等 4个保健食品在媒体上长期大量刊播严重违法广告,经多次告诫.查处仍继续发布,严重扰乱了保健食品广告发布秩序,在社会上造成恶劣的负面
为你解读中医瑰宝[伤寒论]
<伤寒论>是中医瑰宝,在<伤寒论>里记载了很多中医典故,是中医里的重要著作之一.如果你对中医感兴趣,肯定会听说过<伤寒论>,但却不一定了解什么是<伤寒论>.接下来,就为你具体介绍一下<伤寒论>. <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外感及其杂病治疗规律的专著.东汉末年张仲景撰于公元200-205.张仲景原著<伤寒杂病论>,在流传的过程中,经后人整理编纂将其中外感热病内容结集为<伤寒论>,另一部分主要论述内科杂病. (1)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