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小吃的历史

  北京的风味小吃历史悠久、品种繁多、用料讲究、制作精细,堪称有口皆碑。清代《都门竹枝词》云:“三大钱儿卖好花,切糕鬼腿闹喳喳,清晨一碗甜浆粥,才吃茶汤又面茶;凉果炸糕甜耳朵,吊炉烧饼艾窝窝,叉子火烧刚卖得,又听硬面叫饽饽;烧麦馄饨列满盘,新添挂粉好汤圆……”这些小吃都在庙会或沿街集市上叫卖,人们无意中就会碰到,老北京形象地称之为“碰头食”。


北京小吃的历史

  北京小吃的历史

  1997年12月初,全国29个省市的餐饮界人士,相聚在“东南形胜,三吴都会”的浙江省杭州市,参加由国内贸易部批准,中国烹饪学会主办的“中华名小吃”认定活动。北京市参加认定的26个小吃品种,全部获得“中华名小吃”的认定证书。26种北京风味小吃中,回族清真小吃占20种以上。其中宣武区的7种,有南来顺饭庄的蜜麻花、姜丝排叉、茶菜、豆馅烧饼4种。汉民小吃有瑞宾楼的褡裢火烧、小肠陈的卤煮小肠、茶汤李的茶汤。如果对北京市荣获“中华名小吃”称号的北京小吃寻根溯源的话,恐怕很多品种要回到宣武区去寻根。比如北京小吃中的代表品种豆汁,已有数百年的历史。爱新觉罗·恒兰在《豆汁与御膳房》一文中说:乾隆十八年(1753)夏,民间一专作粉丝、淀粉的作坊,偶然发现用绿豆磨成半成品粉浆发酵后,尝之酸甜可口,熬热滋味更佳。于是朝臣上殿奏本道:“近日新兴豆汁一物,已派伊立布检查,是否清洁可饮。如无不洁之物,着蕴布招募豆汁匠人二三名,派在御膳房当差……”源于民间的豆汁就这样进入宫廷,尔后又从宫廷流入民间。老北京人都欢喜饮用豆汁,特别是梨园界的名角儿尤偏嗜此物。旧社会的名门士媛、达官权贵与贩夫走卒同桌共饮是寻常的事情,可见豆汁是雅俗共赏、贫富相宜的大众化食品。豆汁源于民间,遍于京城,那么最有名气的豆汁摊儿在哪里呢?据有关历史资料记载,最出名的当属琉璃厂的“豆汁张”。“豆汁张”由张殿臣父子俩把持,熬出的豆汁味醇而美,主要是讲究熬的学问。它不像熬牛奶那样,倒进锅里即成,而是要边倒边搅,豆汁熬出来才不生、不糊、不澥。在开锅时,倒入搅和好的百合粉苋汁,使熬出的豆汁稠稀合适。因为他们的豆汁熬得好,加上与豆汁配套的焦圈、咸菜丝也好,所以就得了“豆汁张”的雅号。旧社会京剧演员多住宣南一带,“豆汁张”是他们经常光顾和聚会的地方。据有关报载资料称:当年宣武区天桥卖豆汁的有名气的就有“豆汁张”、“豆汁薛”、“豆汁舒”、“豆汁何”四家。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之后,有些豆汁摊转入国营企业,如“豆汁薛”合进了原宣武区饮食公司下属的庆丰小吃店,“豆汁张”合进了原琉璃厂饭馆。除豆汁外,北京小吃另一个代表品种芝麻烧饼,也是宣武区的最好,《天桥杂咏》中有诗称赞说:“干酥烧饼味咸甘,形有圆方贮满篮。薄脆生香堪细嚼,清新食品说宣南。”这首诗告诉我们,近百年来宣武门南边的烧饼不仅品种多,而且质量好。

  北京小吃大家公认是以清真风味小吃为主。形成这种格局有它历史的缘由。唐永徽二年(651),以第一个阿拉伯使者到唐都城长安会见唐高宗为标记,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后,大批商人到中国做生意,经营珠宝药材,还带来了饮食调料中的香料,如豆蔻、胡椒、茴香、肉桂等,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烹饪以味为核心的内涵。阿拉伯人随着双边关系的发展,大批穆斯林移居中国。唐天宝九年(750)安史之乱时,当时中国称阿拉伯地区的阿斯巴王朝为“黑衣大食”,曾派兵东来,帮助唐王朝平乱。平乱之后,这支“黑衣大食”兵多不愿返回而安置在九江地区,并允许他们择配。南宋时期,沿海各地来华的西域商人增多,当时称这些海路来的商人为“番客”,他们在中国繁衍的后代称“土生番客”,逐渐成为中国居民。这些番客是回族来源的组成部分。13世纪成吉思汗大举西征,先后征服了葱岭以西、黑海以东信仰伊斯兰的各民族,随着战争的转移,就有大批波斯人、阿拉伯人、中亚细亚人被迁徙东来。人数多达数十万之众,其中一些年轻的军士被编入蒙古军的“探马赤军”服役。“探马赤军”是成吉思汗攻金时,以其所属的部族编为五部的名称,除蒙古族外还有色目人和汉人。忽必烈统一中国后,建立了元王朝。1281年,元世祖下诏,令探马赤军“随地入社,与编氓等”。氓指外地流入人员。这样一来,众多西域战士就入籍中原,并与中原妇女成亲。由于宗教和生活习惯上的原因,这些人聚族而居,致使大批回族在全国形成无数的聚居村镇,当时北京的牛街就是这样的村镇,因而成为回族居住的聚集点,并在这里建立清真礼拜寺。

  《岗志》(成书于清的一本牛街方志)记载说:“今燕都之回民,多自江南、山东等省份分派来者。何也?由燕王之国、护卫军僚多二处人故也。教人哭父曰‘我的达’,其亦山东俗也。”这里说的牛街居民除元代定居下来的以外,就是明代朱棣即燕王扫北时的护卫军僚在这里定居,而成为牛街居民的来源之一。《岗志》记载符合牛街流传的“祖先是随燕王扫北,揪着龙尾巴来的”说法,例如牛街的“门家楼”自称其祖是南京水西门刘家;再如梁姓称“大顺堂梁”,是燕王扫北时随军的厨师,“大顺堂”是朱棣赐予的封号。

  


北京小吃的历史

元代因探马赤军的战功,重用回族人员,甚至有大量的回教徒参与元王朝的政权领导,清真饮食文化也逐渐渗透,以致在皇家饮食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元宫廷御太医忽思慧的《饮膳正要》收集了大量的聚珍异馔,几乎很大部分都是回民食谱,就是证明。《饮膳正要》在中国烹饪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它第一次确立了中国烹饪以保健养生为核心的正确观念,说明中国清真饮食在元朝已独成体系。牛街饮食文化到明朝有很大发展,特别是小吃中米制品品种,是燕王归北时带来的稻米种植和米制品制作工艺而形成的。证明回族同胞的勤劳、智慧和充满创造力,在形成自己民族的饮食文化的同时,善于吸收配合其他民族烹饪文化的精华,创出了有别于其他民族的饮食文化。

  清兵入关后,虽有少数回民在朝廷或地方供职,但回族地位与元、明时相比已江河日下。流传有回族保明不保清的说法,在西北地区的省份曾多次爆发回民反清的起义,遭清朝廷镇压。从此回族在经济、文化上都处于落后状态。旧社会人们谈论牛街回民经济状况时常用“两把刀、八根绳”来写照,可见生活之清苦了。据《北京牛街》一书说:牛街人从事饮食业的小贩几乎占当时北京全部小商贩的一半以上,当时卖烧饼、麻花、切糕、白薯食品的绝大多数为回民。为什么呢?首先与回民生活习惯有关,其次也是杂散居住地区回民的特点之一,因为回民虽聚族而居,但却共处于汉民之中。最初食品商贩是为回民自己供食生产的,由于经营得法、手艺出众、清洁卫生,特别是油炸货更有独到之处(这一点与阿拉伯人、波斯人喜食油炸食品的传统有关),日久,越来越多的汉民也喜食用,回民小食立住了脚,回民中经营小食品的人员也逐渐增多。这大概也是北京小吃后来形成以回民清真小吃为主格局的政治、经济的历史原因了。为了养家糊口,迫于生计,牛街制作小吃的手艺越来越精,出现许多争奇斗艳的小吃名优特品种。玩艺儿地道,大多是老家儿(祖辈)单脉相传,所以就出现了品名在前,姓氏在后的北京小吃特有现象,如“羊头马”、“豆腐脑白”、“年糕钱”、“馅饼周”等等。这些人不仅都是回族,而且大多数居住在牛街周围地区。牛街的小吃品种之多令人瞠目,有人统计有200余种,且随着一年四季的流转交替经营。用蒸、炸、煮、烙、烤、爆、涮、煎、炒、炖、熬、冲等不同烹调方法,制出甜、咸、酸、辣、香的味正形美的各式小吃。这是北京牛街地区回族同胞对北京饮食文化的巨大贡献。

  北京小吃品种繁多,小吃市场也很繁荣。由于清朝政府建都北京之后,曾把北京城内“分列八旗,拱卫皇居”,皇城周围地区有居住权利的只有八旗子弟,其余人员均赶出城外居住,但那些达官权贵和有闲阶层需要娱乐吃喝,最理想的地区就是北京前门外至永定门一带,因而这个地区供他们娱乐的戏园和饮酒作乐的饮食业就特别集中。当年的梨园界名角也大都居住在现宣武区西草厂附近的几条胡同内,饮食市场则集中在大栅栏、天桥地区。《宣武文史资料》有文章说:“1949年以前,天桥地区的饮食业以小吃著称,经营小吃的饭铺有114家之多,其余大部分为小摊贩,他们多集中在天桥的各个市场,或散布于天桥的大街小巷,有的固定设摊,有的肩挑、携篮,沿街叫卖。……总计摊数238个。”《中国烹饪》杂志有一篇“天桥食市旧闻”的文章称:“天桥小吃品种之多,成为北京之冠。”此外就是大栅栏北侧的门框胡同,饮食摊位和坐商几乎全部经营北京小吃。从门框胡同南口至廊房头条摊位鳞次栉比,有“年糕王”、“年糕杨”、“豆腐脑白”、“炮肉马”、“爆肚冯”等名家在此设摊。六代相传的“羊头马”每天下午推着小轱辘车,在门框胡同北面的廊房二条出售白水羊头,生意极好。老北京有句告诫对方说话要算数,不能开玩笑的歇后语:“卖羊头肉的回家——无戏言(细盐)。”就是指“羊头马”,不仅羊头卖光,连佐料细盐也全光了。在大栅栏西口的煤市街上,有当年负有盛名的羊肉馆“同聚馆”,这里以出售北京小吃中的精品馅饼和铛爆肉出名。

  除天桥和门框胡同的小吃市场外,不能不提到北京的庙会。据北京民俗方面的资料称:北京庙会又称庙市,始于何时尚待考证,但明代城西的都城隍庙规模已经很大,每月初一、十五、廿五开市,3里多长。清初庙会遍布城垣。《帝京岁时纪胜》载:“朔望(指农历每月的初一和十五)则东岳庙、北药王庙,逢三则宣武门外之都土地庙,逢四则崇文门外之花市,七、八则西城之大隆善护国寺,九、十则东城之大隆福寺。”民国时期白塔寺、隆福寺又增加一、二日。至次,北京城365天,天天有庙会。除按月定期开市的庙会外,还有一年一开市的。如正月的厂甸、大钟寺、白云观、火神庙、黄寺、财神庙、雍和宫、东岳庙,二月的太阳宫,三月的江南城隍庙、蟠桃宫、南顶(碧霞元君庙),元月的善国寺等。北京的庙会为北京小吃提供了优越的市场,如宣武区的厂甸庙会,位于和平门外南新华街。每年的厂甸庙会,从和平门到虎坊桥及南新华街两侧的胡同内,小吃摊贩搭棚供应,摊位一个挨着一个,各种小吃琳琅满目,成为北京春节中的一大景观。在南端堂子胡同的五道庙,还有一家母女俩开设的广福馆,创出了北京小吃中的名品——炒疙瘩。文人雅士戏称广福馆为“穆家寨”,也是回族清真饮食。北京小吃有众多名家品种,又有每天都有的庙会为依托,更有作为数百年封建都城的北京,孕育出一批既有钱又有闲的寄生阶级,他们以“吃”作为消遣,除正餐、大餐以外,吃小吃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小吃物美价廉,经济实惠,也是广大劳动人民理想的美味,正是以上各种因素,北京小吃能经久不衰而延续下来,成为北京人的骄傲。

  


北京小吃的历史

解放后,由于破除迷信和长时期“左”的政策,小吃品种和小吃市场出现了衰退现象,但也出现过两次高潮。一次是在60年代之后,由于1956年的社会主义改造,当时的小吃摊贩为了甩掉小业主的帽子,大部分改了行,连六代单传的“羊头马”的传人马玉昆,都转业当了运输公司的搬运工人。小吃品种锐减,小吃市场萧条。当时北京市服务局党组书记丁铁峰和主管副局长金映光非常着急,决心振兴北京小吃,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先后在东四隆福寺、西四牌楼和宣武区菜市口的南来顺饭庄办起北京市的三大小吃店,以后又在崇文区建起锦芳小吃店,形成了四个城区各有一个较大小吃店的格局。南城南来顺饭庄开业于1937年,原址在天桥的公平市场内,有三间门脸,紧挨着是“豆腐脑白”,后门就是“爆肚石”。“爆肚石”的掌柜叫石昆生,是牛街清真寺著名的阿訇石昆宾的大哥。“南来顺”在天桥乃至宣武区都颇有影响。1961年在南城建小吃店的时候,就把这个字号的名儿给用上了。“南来顺”在菜市口的前身是“同福和”菜食店,主要经营回民菜食。建“南来顺”之后,把南城有名的小吃品种名家,如“爆肚石”、“羊头马”、“馅饼周”的徒弟黑荫池,还有“大顺堂”梁家后代梁德山和擅长烹制清真菜肴的安国栋都请了来。一时名师荟萃,品种众多,特别是名小吃的绝活不少,挖掘整理出的小吃品种达200余个,轰动一时。开张后梨园界名角侯宝林、尚小云、张君秋、谭富英、肖长华,书画界名人黄胄、邵宇、董寿平都成了“南来顺”的常客。特别是马连良本人是回民,经常到“南来顺”宴请宾朋,1962年带队赴香港演出回京后,北京市领导为马连良在“南来顺”举办接风招待宴会。那一年“南来顺”利润达36万元。《北京日报》以“南来顺把买卖做活了”为题,在头版头条发了新闻消息。这个时期是“南来顺”,也是北京小吃在北京得到发展的鼎盛时期之一。后来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北京小吃和我们国家的命运一样遭了殃,品种锐减,小吃市场也没有了,北京人忍受着“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悲哀。

  历史当然不会停止前进,特别是北京人钟爱的小吃,终于迎来了第二次振兴。那是三中全会之后的改革开放初期,北京市政府决定打开城门,引进八方风味进京,同时把恢复京城老字号和振兴北京小吃,提到了议事日程。当时主管财贸的副市长孙孚凌亲自抓,给各区下了硬指标,一定要把北京小吃恢复到“文革”前的水平。当时各区每周要向市政府汇报恢复小吃品种和重建小吃市场的情况,各区都作了很大努力。如“南来顺”在当时任经理的陈连生同志领导下,一些传统品种和断档品种得到了恢复,并开始研究小吃宴,被称为街头“碰头食品”的小吃,终于推上宴席的大堂。中外宾客欣喜若狂,不仅老百姓交口称赞,海外侨胞及老外们也前来品尝。特别是外事部门经常以小吃宴招待外宾,均得到好评。《城南旧事》的作者、台湾著名作家林海音,1994年出版的《生活者·林海音》一书中,在“我的京味之旅”的专篇中说,她从台湾到北京的第二天,就约亲友聚餐“南来顺”。文中写道:“南来顺是北京风味小吃最多的地方,舒乙给点全了,各种小吃一样样上来,闹不清有多少种。当一碗豆汁(豆汁不是豆浆)端到我面前,我眼睛亮了,我可有40年没喝到这玩意儿啦,我连喝三碗,不好意思再喝下去。”这位出生在台湾、生长在北京的女作家感叹地说:“我则应当像是咱们台湾的雀巢奶粉广告说的‘我是喝豆汁长大的呀!’”可见北京小吃,在中外人士中间具有何等的魅力。

  北京小吃是北京的一宝,但目前也遇到一些困难,主要是北京小吃的制作基本上是属作坊式的生产方式,劳效不高,卖价低廉,利润微薄,在洋快餐大举进京之后,与洋快餐的生产方式和服务条件相比,均没有优势。此外由于赚钱不多,职工收入、奖金不多,积极性受挫,有些品种还因为老一辈的小吃艺人相继作古,在有些品种的质量上不能保持稳定,这些因素并没有使立志振兴北京小吃的餐饮界气馁。1997年底,北京的17家小吃店在杭州的“中华名小吃”认定活动中,26种小吃获得了认定证书。但由于体制、市场等原因,北京小吃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需要认真研究对策。纵观北京市小吃品种和小吃市场的两次振兴与繁荣,是与市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并采取了各种扶持政策分不开的。当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更需要经营小吃的单位以充满京味特色的高质量产品参与竞争,加大改革的力度。北京小吃最早起源于个体经营,他们为了生计,非常重视质量,因而取得声誉。在改革的浪潮中,大一点的小吃店不妨实行按品种承包的体制,促进制作人员的质量意识和经营积极性,这需要政策的扶持,例如减免税收和退还所得税等措施,以便不断更新企业服务设施和生产设备,也为北京小吃工厂化生产准备必要的资金,以增强北京小吃的竞争能力。

  北京小吃是北京重要的文化遗产。小吃在中国人民生活中占有很大比重,是发展中国快餐的基础之一,是与洋快餐竞争的重要资源,蕴含着巨大的经济效益。北京小吃有很高的文化价值,突出和提高北京小吃的文化含量,使之成为对外交往的食品,有助于文化交流和联络国内外朋友的感情,具有很重要的社会意义。文学艺术界许多人士认为,越是民族性的东西才越有世界性,北京小吃正是这样的产品。因此在这世纪之交,我们有责无旁贷的义务,为发展和繁荣北京小吃作出最大的努力,让北京小吃在北京这块土地上大放异彩。

2024-08-05 23:33:38

Related Articles

北京小吃的种类都有哪些

一个地方总有自己特别的小吃,在北京也是这样的.北京不仅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而且还有自己特有的北京小吃.从健康饮食的角度考虑,有很多北京小吃都是对保健身体很有好处的.北京小吃的种类有很多,下文介绍了几种常见的北京小吃的种类. 1 爆肚 爆肚是北京小吃很经典的一种.最早在清朝,就有了对于爆肚的记载.爆肚最难的就是一个爆字上,既要把食材做熟,就要保留食物的脆香.来北京,一定要来尝一尝爆肚. 2 茶汤 北京小吃的种类之一的茶汤,是老北京人经常会吃的一种早点.茶汤的颜色呈现出杏黄色,味道浓厚细腻,在早上来

用嘴留北京小吃

北京人从前很牛.因为有胡同.京戏.北京小吃,他们能自豪地三次拍响自己的胸脯.鼎盛时期的北京小吃达一百多种,可现在没剩几个了,拆迁改造又接踵而来,北京小吃这一下可要拍不响了. 但爆肚冯传人冯国明先生说得好:一切名吃都是客人培养出来的.那么现在的北京小吃,正需要有责任感的北京食客大力培养. 小吃代表小肠陈的卤煮火烧 提起享誉京华的传统名吃卤煮火烧,就一定要说小肠陈. 时光流转,小肠陈家那口让外人看来有些神秘的卤汤锅,已经翻滚了一百多年.有四代传人先后在锅前执掌生意,而享用过汤锅中各色卤品的顾客已不计

北京小吃

北京市一个文化古都,其小吃历史悠久,特色名菜及风味小吃至少二.三百种. 北京菜又称京菜.主要指宫廷菜(以仿膳饭庄为代表).宫廷菜(以谭家菜为代表).清真菜和地方风味菜.北京地方风味菜由鲁菜转化而来,受其他菜系影响(粤.州.湘.鲁.苏.闽.浙.皖为中八大菜系),品种.口味都有变化.烤鸭.涮羊肉.烤肉是北京特有的三大名莱.八大菜系在北京都有名餐馆.较有名的还有孔膳堂经营的孔府菜. 北京小吃俗称"碰头食"或"菜茶",融合了汉.回.蒙.满等多民族风味小吃以及明.清宫廷小吃而

北京小吃 锦芳小吃店

北京小吃 锦芳小吃店
锦芳回民小吃店原名叫荣祥成,是北京有名的小吃店.民国15年(1926年)由山东德州人满乐亭在崇文门外大街路东创建.1956年公私合营,满乐亭掌柜年事已高,由其子满开通任经理,从业人员5人,仍旧经营冷饮.小吃.1958年停止生产冰棍,专营牛奶.杏仁豆腐.奶酪.咖啡.糕点.元宵及小吃等.1960-1962年三年自然灾害时,专门生产高级点心,除自销外,还供应全区小吃店销售.1963年继续经营小吃.1966年文化大革命初期,店名改为:锦芳回民小吃店. 北京小吃 锦芳小吃店 锦芳小吃店创建于1926年,现

北京小吃简介

大凡到过北京的人,说到吃,除了提及全聚德的烤鸭,都一处的烧麦外,都会对北京小吃颇感兴趣.小吃与点心和正餐不同,"小吃"是不到吃饭时间,用来"垫补"肚子或是吃着玩儿的食物. 风味小吃的特点是:一是味道浓厚,带有地方色彩,甜咸分明,味觉刺激明显:二是质地纯正,要么酥脆可口,要么软滑顺口:三是温度极端,有的特烫,非乘热吃才有味儿,像白汤杂碎.热炸糕:有的真凉,如江米凉糕.凉粉:四是价格便宜,都是好吃不贵. 北京小吃可分为汉民风味.回民风味和宫廷风味三种.在烹制方式上又有蒸

教你做传统的经典北京小吃

中国的饮食文化历史悠久,不同城市都有属于自己的有名的特色食物.那么你知道我们国家那些地方的美食呢?下面小编来为大家介绍北京传统的小吃.看看老北京的小吃是不是让你向往品尝的健康饮食,一起学习一下吧. 推荐一:北京炒肝 材料:肥肠.料酒.花椒.大料.桂皮.小茴香.葱.姜.干淀粉.老抽.生抽.盐.糖.鸡精 做法:1.将肥肠处理干净,放入锅中,加料酒.花椒.大料.桂皮.小茴香.葱.姜,煮30分钟,捞出晾凉,切小段; 2.将猪肝切薄片,用清水反复冲洗至无血污,放入刚才煮肥肠的锅中煮熟,捞出; 3.锅中倒入

一起看看历史悠久的北京传统小吃

一起看看历史悠久的北京传统小吃
我国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各地形成各具特色的风味小吃.我国劳动人民在厨房创造了各种吃食,并且不断地传承下列.不但注意了食品的美味,而且还十分关注健康饮食.北京小吃就是我国传统风味的典型代表: 北京小吃品种繁多 北京小吃俗称"碰头食"或"菜茶",融合了汉.回.蒙.满等多民族风味小吃以及明.清宫廷小吃而形成,品种多,风味独特.北京小吃大约二.三百种.包括佐餐下酒小菜(如白水羊头.爆肚.白魁烧羊头.芥末墩子等).宴席上所用面点(如小窝头.肉末烧饼.羊眼儿包子.五福寿桃.麻茸

教你制作北京传统的经典小吃

其实中国人是非常注重饮食的,而且中国的饮食文化也很悠久,不同的地方都有自己的饮食特色,现在我们就去了解这些传统的健康饮食方法,去享受一下老祖宗的美食.一起看看传统的北京小吃怎么做? 推荐一:北京炒肝 材料:肥肠.料酒.花椒.大料.桂皮.小茴香.葱.姜.干淀粉.老抽.生抽.盐.糖.鸡精 做法: 1.将肥肠处理干净,放入锅中,加料酒.花椒.大料.桂皮.小茴香.葱.姜,煮30分钟,捞出晾凉,切小段; 2.将猪肝切薄片,用清水反复冲洗至无血污,放入刚才煮肥肠的锅中煮熟,捞出; 3.锅中倒入开水,放入肥肠

2014中秋 北京适合赏月的地方

2014中秋 北京适合赏月的地方
中秋降至,中秋是中国最传统的节日,中秋赏月这一风俗更是这一节日里的重头戏,2014年北京中秋去哪里赏月?现在为你推荐几个最具诗意最能感受花好月色的地方.朋友们一起去那里团聚赏月吧. 1.北京中秋去哪里赏月 荡舟赏月.把酒望月--什刹海 什刹海作为京城惟一具有夜航服务的开放式景区,所有摇橹船均仿照"清明上河图"中的游船打造,在古朴悠扬的号子声中,带着无限惬意游后海.品月饼,水域宽阔的什刹海也因此被誉为北京中秋赏月的最佳地点之一.今年9月6日----9日,什刹海摇橹船码头还将推出别具新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