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血疗法,又称“针刺放血疗法”,是用针具或刀具刺破或划破人体特定的穴位和一定的部位,放出少量血液,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这个疗法的产生可追溯至远古的石器时代。当时人们在劳动实践中发现用锐利的石块——砭石,在患部砭刺放血,可以治疗某些疾病。砭刺的工具随着科学的发展,产生了金属针,以后又根据医疗实践的需要,出现了专门用来作放血治疗的“锋针”。本疗法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黄帝内经》。并明确地提出刺络放血可以治疗癫狂、头痛等病症。
相传华佗用针刺放血治疗曹操的“头风症”。唐宋时期,本疗法已成为中医*之一。《新唐书》记载:唐代御医用头顶放血法,治愈了唐高宗的“头眩不能视症”。宋代已将该法编入针灸歌诀“玉龙赋”。
金元时期,张子和在《儒门事亲》中的针灸医案,几乎全是针刺放血取效,并认为针刺放血,攻邪最捷。衍至明清,放血治病已甚为流行,针具发展也很快,三棱针已分为粗、细两种,更适合临床应用。近代,尤其在民间仍广泛地应用放血疗法,其价值渐为人们认识和接受。
1针具的选择
三棱针:由不锈钢制成,分为粗细两种,针尖部有三面三棱,十分锋利,粗针长7~10厘米,针柄直径2毫米,适用于四肢、躯干部位放血。细针长5~7厘米,针柄直径1毫米,适用于头面部及手足部放血。
小眉刀:长7~10厘米,刀刃长1厘米,十分锋利。
临时没有上述工具,也可暂用缝衣针、注射针头、瓷片、刮脸刀片等代替。
2操作步骤
第一步,先将针具煮沸消毒,然后操作者的双手和患者的放血部位进行常规消毒。
第二步,依不同的方法进行。
刺络法:该法又分点刺、挑刺、丛刺三种刺法。点刺有速刺(对准放血处,迅速刺入15~3毫米,然后迅速退出,放出少量血液或黏液。该法运用较多,大多数部位都宜采用)、缓刺(缓慢地刺入静脉1~2毫米,缓慢地退出,放出少量血液,适用于肘窝、头面部放血)之分;挑刺是针刺入皮肤或静脉后,随即针身倾斜,挑破皮肤或静脉放出血液或黏液,适用于胸、背、耳背静脉等处的放血;丛刺是用集束针在一定的部位作叩刺,刺数多、刺入浅,以有血珠渗出为度,适用于扭挫伤、脱发、皮肤病等。同时还经常配合拔罐疗法。
划割法:多采用小眉刀等刀具,持刀法以操作方便为宜,使刀身与划割部位大致垂直,然后进刀划割。适用于口腔内膜、耳背静脉等处的放血。
第三步,在用右手刺络或划割放血的同时,另一手做提、捏、推、按等辅助动作,以配合放血。
3放血疗法的禁忌
患有血小板减少症、血友病等有出血倾向疾病的患者以及晕血者、血管瘤患者,一般禁止用本疗法。
贫血、低血压、孕期和过饥过饱、醉酒、过度疲劳者,不宜使用本疗法。
一般放血量为5滴左右,宜1日或2日1次;放血量大者,1周放血不超过2次。1~3次为一疗程。如出血不易停止,要采取压迫止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