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初级原料药的生产以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为代价,那么所带来的间接损失是难以估算的。受损害的不仅是我国整个药品进出口市场,还有不可修复的生态环境。
受到人力物料成本涨价、激烈的价格战、愈加严格的环保政策等因素制约,原料药的生产经营似乎一直被矛盾的市场环境所笼罩。
“如果初级原料药的生产以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为代价,那么其带来的间接损失是难以估算的。损害的不仅是我国整个药品进出口市场,还有不可修复的生态环境。”国家工信部消费品工业司副司长吴海东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直言,量大价低已成为我国原料药出口通病。
据中国医保商会统计数据分析,2011年受到欧美市场份额的继续扩大等因素影响,我国原料药出口已由快速恢复性增长转向稳定增长,增幅依旧保持在20%左右。
不过,受到人力物料成本涨价、激烈的价格战、愈加严格的环保政策等因素制约,原料药的生产经营似乎一直被矛盾的市场环境所笼罩。
吴海东表示,刚刚出台的《医药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对化学原料药进行了规划:要突出一个重点、培育一批龙头、带动一个产业的结构调整和升级。
前行的“绿色关卡”
从海正药业因环保问题引发轩然大波,到去年4月浙江医药发生环境污染事件,再到前不久联邦内蒙古制药的污染问题……环保压力已成为原料药生产企业必须直视的问题。而这也折射出了国内原料药行业身处产业链底端的尴尬。
在近期环保部发布的《2011年国家重点监控企业名单》中,有近70家制药企业被列入重点监控目录,国家已把原料药项目及其产品链扩建明确纳入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的审批和控制范围。
“这意味着环保能力将是决定企业是否被政策和市场淘汰的重要竞争力。”刘学斌说。
当然,国内原料药生产企业的环保问题,与发达国家的医药产业战略转移是分不开的。多年前,发达国家因为污染严重便把高污染、低附加值的化学原料药产业向第三世界国家转移。我国亦在全球化的产业分工中承接了很多高污染、高能耗的产业。
毫不客气地说,从某种程度上,我国以出口为利润主体的原料药产业快速发展,是以透支环境承受能力为代价而获取的。
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会长于明德指出,在“十二五”期间,要着力发展一批高技术、高附加值下游深加工产品领域的关键性工艺技术,而对那些极易造成污染或是高能耗的、已被国外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的品种绝不再引进。
此外,在采访中,多名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原料药企业的家族式管理模式,也是制约市场规模的“痛”。
寻求新的增长点
如果说生产成本低、薄利多销的比较优势是我国原料药产业迅速占领了国际市场的权宜之计,那么促进产业升级、寻求新的增长方式将是我国原料药产业持续增长的理性之路。
“我国原料药国际化程度的提高,不应该仅仅表现在数量上,而应更多地体现在质量上。”鲁抗医药股份公共事务部经理朱军生认为,“走向国际”并不等于“迈向一流”。从整个产业链来讲,倘若只做低端、粗放型原料药,而不进行到产业链的最后一步,那么将只能分到产业全球化巨大蛋糕中极小的一块。
结合目前全球仿制药市场发展迅速,专利药到期数量多的情况,朱军生认为,国内原料药生产企业可在发展仿制药制剂和研发专利到期药物原料药两种方式上寻求新的增长点。
此外,加快国际认证步伐,突破非关税技术贸易壁垒,也成为国内原料药企业进入欧美主流市场的重要环节。
同时,“原料药制药企业的主动提升和自律经营,还需要各类产业政策和监管的科学引导”。朱军生说,相关部门要加大对原料药的审批准入和质量、安全及环保体系的监管力度。一些产业协会也应定期发布市场运行预警信息,最大程度地避免无序竞争和重复建设,引导药企科学投资,理性竞争。
“尤其是在我国心血管类药物、抗肿瘤药物、抗病毒类药物等特色原料药在国际上地位日渐提升的背景下,化学原料药的未来将一片光明。”吴海东说。
繁荣背后藏隐忧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最能代表我国医药工业国际竞争力的只有原料药,而在原料药中,化学原料药一直占据主导地位。仅2010年,我国化学原料药总产量已达80万吨,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球最大化学原料药生产和出口国。
谈起我国化学原料药的优势,吴海东直言,主要体现在规模大、品种多上。“我们可以生产1600多种化学原料药,其中,60多种原料药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竞争力。特别是维生素C、维生素E、青霉素、抗生素等重要品种的原料药生产方面,在世界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但这种繁荣,在白云山化药厂厂长刘学斌看来,并不值得称赞。“很多国外先进的、高附加值的原料药我们根本就不知道是用什么设备,通过怎样的反应程序生产出来的。而国内企业仍然存在着污染治理和清洁生产水平较低、产品质量水平和附加值较低及盲目重复低水平建设等问题。”
加快装备的升级改进、工艺路线的革新、产品生产的差异化等已成为诸多药企的共识。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缬沙坦与厄贝沙坦两大品种的专利期将在欧洲、美国到期。中信建设证券分析认为,这将是国内原料药生产的强大动力,尤其制剂委托加工利润空间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