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本周中国中药协会召开媒体沟通会,表示熊胆制品不可替代,即便人工熊胆研究成功,和天然熊胆在临床上仍有差异,而今天人工熊胆项目负责人表达了不同看法。
早在1983年人工熊胆的研究就已经立项,沈阳医科大学原副校长人工熊胆课题研究小组负责人姜琦介绍了这个项目的的研究过程和目前的进展。
姜琦:人工熊胆一天一熊胆按1:1等量替代,我们观察的75例,选择的病中有小儿扁桃体炎、急性支气管炎、急性结膜炎和痔疮,结果都表明疗效显著、安全可靠,未发现毒副作用。人工熊胆从1983年8月立题到1989年8月完成实验室研究,动物实验和仪器临床,人工熊胆的二期临床实验是新药开发的最后一步,从1996年10月到1991年10月、11月临床实验完成。
但是到1992年的4月1号,卫生部领导对我们研发课题组又提出了新的要求,考虑到熊胆将来要打入国际市场的需要,所以要求我们在几个病种辅助临床,到2005年8月10号,国家药审中心下达第二次补充资料通知,这个通知的要求我们再进一步补充名目方面的治疗,再进一步补充资料同时的要求于2007年9月23号全部注项完成上报至国家药品审批中心,至此我们完成了批产权的全部工作,现在等待国家批准。
而对于人工熊胆的临床应用,姜琦认为完全可以替代天然熊胆,而且比"活熊取胆"取出来的胆汁质量要好。
姜琦:我们研发实验的设计依据是模拟优质的天然熊胆,我们开始研究的起点就是高的,这个优质的天然熊胆中有效成分牛磺熊去氧胆酸钠的含量,国家规定要在35%以上,而劣质的熊胆中牛磺熊去氧胆酸钠的含量在25%以下。我们研制的人工熊胆中有效成分就是牛磺熊去氧胆酸钠含量和优质天然熊胆基本一致,而且引流熊胆。引流熊它的胆汁是在肝肠循环中不足,有的是在圈在一个狭小的笼子里边,限制在一定的很小的范围里活动,加上长期引流使引流口发生了生理变化,有的发生病变,所以它质量是不稳定的。
另外,国家新药审批委员会第1、2、3届委员高益民告诉记者,中药替代品的研制,熊胆不是第一个,同时,他认为现在熊胆的功效已经被夸大,很多人其实不宜食用熊胆。
高益民:人工置备的稀缺的、名贵的中药,完全可以取代含有这种成份的中成药,这是一点。第二点,现在的很多的厂家,我算了一下我查了一下文献,20多个病种它都做了,实际上它药效学作用我也看了,仅仅是用1:10的比例所做的实验,而且例数也不多,所以这种实验在科学上,在我们判定上是无效的,在这个地方我也提醒,凡是含有熊胆的这种中成药,对于湿热症者可以吃,但是对于脾虚和虚寒的病人是禁用的,因为他吃完以后恶心不想吃饭腹泻非常明显。因为他体虚,所以说不允许任何单位或者是一种宣传广告过多的夸大它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