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诊与脉诊发展的时间有差别

  舌诊与脉诊,都是中医看病的常用方法,是望闻问切的其中一部分。舌诊与脉诊的发展,是有一定时间差别的。今天,我们就为你详细介绍,什么是舌诊与脉诊,它们之间由有着怎样的区别。下文做了具体的介绍,一起来看一看舌诊与脉诊。

  舌诊与脉诊虽然最早都见于《内经》但从内容和重视的程度来看,舌诊远远比不上脉诊。

  《内经》有关脉诊的内容非常丰富,无论是对诊脉的方法、脉名、正常脉、病脉以及死脉的认识,都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如诊脉方法有“三部九候法”、“人迎脉口诊法”、“尺寸诊法”、“寸口诊法”等等。对正常人的脉象,《素问·平人气象论篇》说:“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闰以太息,命日平人。”《素问·三部九候论篇》说:“察九候,独小者病,独大者病,独疾者病,独迟者病,独热者病,独寒者病,独陷下者病。”说明正常人的脉象应该是一呼一吸五至,脉象应该不大不小、不迟不数,不浮不沉,即从容和缓,所谓有胃气的脉,否贝则即是病脉。对病脉,《内经》提出浮、沉、大、小、滑、涩等数十种脉名。对死脉,即真脏脉的表现亦具体指出其形象,如《素问·玉机真藏论篇》说:“真肝脉至,中外急,如循刀刃,责责然,如按琴瑟弦,真心脉至,坚而搏,如循薏苡子累累然。真肺脉至,大而虚,如以毛羽中人肤。真肾脉至,搏而绝,如指弹石辟辟然。真脾脉至,弱而乍数乍疏。”都是失于和缓,无胃气的脉象,故皆主死,对于反常之怪脉,《素问·大奇论篇》提出有浮合、火薪然、散叶、省客、丸泥、横格、弦缕、交漆、涌泉、颓土、悬雍、偃刀、如丸,如华等,这些脉象有的包括在后世的七怪、十怪脉中,有的已无法考证,但无疑都是反常的脉象。《难经》确定了独取寸口的诊法,这种诊法简便易行,为以后最通行的诊法。张仲景以“寸口诊法”为主,他把脉象分为阴阳两大类,如《伤寒论·辨脉法》说:“问日,脉有阴阳者,何谓也?答日,凡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脉沉、涩、弱、弦、微,此名阴也;凡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他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中,各篇首都贯以“辨某某病脉证并治”可见张仲景将脉诊做为诊断疾病主要的、不可缺少的手段,说明在那个时代,就非常重视脉诊的意义了,也是诊断疾病不可缺少的方法。

  重视脉诊还可以从另一方而得到证明,如《淮南子·泰族训篇》说:“所以贵扁鹊者(这里扁鹊凡指所有医生),非贵其随病而调药,贵其摩息脉血知疾之所从生也。”东汉《王符潜夫论·述赦篇》也说:“凡治病者,必先知脉之虚实,气之所结,然后为之方,故疾可愈,而寿可长也。”张仲景曾严厉批评那些不精心诊脉的人,说他们不可能“视死别生”,只不过是”窥管而已”。在张仲景以前,将脉诊做为主要的诊断疾病的手段已非常明确。而此时的舌诊在以上各各方面都是与脉诊无法相比的。《内经》有关舌诊的内容,只提到心病舌卷,热病舌干,舌烂,表证传里舌黄等等,虽然注意到了有些疾病可以引起舌的变化,或者说是将其作为某些疾病出现的症状,尚未就对诊舌的方法、舌名以及正常舌象、病舌等提出象脉诊那样的理论根据。《难经》有关的舌诊内容也不多,只提到厥阴气绝,可引起舌卷。张仲景虽然首先将舌与苔分开,对舌诊有很大的贡献,并亦有时将舌的变化作为辨证的条件之一,但与他对脉学的重视程度,及临床实践之应用相比较,舌诊是极其次要的。

  总之,舌诊与脉诊虽然都导源于《内经》,以后《难经》、《伤寒》、《金匮要略》等都有所补充,但是无论是理论方面,还是对临床诊断的意义上,以及对疾病的预后判断,舌诊终究处于很次要的位置,而脉诊的重要性及其重视程度是无容置疑的,在诊断上尚看不出明显的结合关系。

  张仲景之后,舌诊的发展仍然是缓慢的,而脉学却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首先是《脉经》的出现,将脉学推向了空前的水平,大大地提高了脉学在诊断上的地位。《脉经》的作者王叔和是西晋人,曾做过太医令,具有深博的医学理论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他将古代的脉象名称进行考证删节,整理成二十四种脉象,并具体说明了每一种脉象的形象,便脉象有了统一的标准,同时解决了“寸日诊法”的寸关尺的部位问题,以及两手六部所主脏腑问题,对脉象进行了分类,并对诊脉的时间和不同的人与脉的关系都进行了客观的论述。《脉经》对于脉学的发展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在脉学系统化、规范化上迈进了一大步。但《脉经》的缺点是文义深奥,不利于广泛传播,因此到宋代出观了假借王叔和之名的《脉诀》的出现,《脉诀》的特点是诗歌性质的文体,容易咏读,通俗易懂,为初学之人所愿意接受,因此流传甚广。但其中谬误之处很多,所以它一出现,即遭到广大医家的反对,元代戴启宗著《脉诀刊误》对《脉诀》逐条加以批驳。

  《脉诀》是脉学著作中的谬种,但是因为它通俗易懂,又为初学习的人愿意接受,因此没有一个同样通俗易懂的、正确的脉学著作代替它,想要阻止《脉诀》的流传是不可能的。在此期间虽然还有唐代杜光庭的《玉函经》、宋代崔嘉彦的《四言脉诀》、刘元宾的《脉诀机要》、施发的《察病借南》、元代滑寿的《诊家枢要》等脉学著作,但是这些脉学著作不是文义深奥,就是内容不够全面,因此都不能取代《脉诀》。

  明代李时珍的《濒湖脉学》的出现,将脉学的成就又一次推向高潮。《濒湖脉学》不但广收,各家脉学之长,并解决了一般人读《脉经》的困难,从实际起到批判伪著王叔和《脉诀》的作用。《濒湖脉学》简明易懂,言浅义深,因此刊行以宋,大行于世,受到医学界的广泛欢迎,将它作为学习医学的必读之书。

  舌脉虽然也有所发展,但仍散在于各论之中,如《脉经》、《中藏经》有关舌脉的内容,基本是沿袭《内经》而来。隋唐时期巢元方等撰的《诸病谬候论》有关舌脉的内容,较前有所增加,但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元代才出观第一部舌诊专著,即《敖氏伤寒金镜录》,此书对于舌诊学来说,虽然亦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无论是其理论性、系统性、以及规范化方面都与《脉经》无法比拟。但它作为诊断的方法被确定下来,尽管在很长一段时期没有受到伤寒家的重视,却对温热学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影响,以对脉诊的冲击与结合,形成了中医学最具特色的诊断手段之一。

  明清以后,温热家的兴起,舌脉学的发展进人高潮,先后刊行有关的舌脉专著,主要的有申斗垣的《伤寒观舌心法》、张诞先的《伤寒舌鉴》、傅松元的《舌胎镜志》、粱特岩的《舌鉴辨正》、刘恒瑞的《察舌辨证新法》、曹炳章的《彩图辨舌指南》、杨云峰的《临症辨舌法》、邱骏声的《国医舌诊学》等专著。解放以后,刊行的舌诊专著有,北京中医学院编著的《中医舌诊》、上海陈泽霖、陈梅芳台著的《舌诊研究》,使舌诊发展到一定的高度,它与脉学结合在一起,共同成为中医诊断学的主要方法。

  总之,脉学发展到《脉经》第一次高潮的出现,至《濒湖脉学》第二次高潮的到来,这一时期,脉学在诊断上一直处于主导地位。元代《敖氏伤寒金镜录》的出现,打开了舌诊学的发展的帐幕,明清以后温热家的兴起,舌诊学的发展进人高潮,有关舌诊的编著不断涌现,但从其发展先后来看,两者具有很明显的“时间差。”

  以上就是关于舌诊与脉诊的介绍了。不难看出,舌诊与脉诊在我国中医史上,都是有着悠久历史的,它们也是有科学依据的,是科学治病的方法之一。我们在看中医的时候,根据大夫的指导,通过舌诊与脉诊,来发现自己的身体问题,好及时解决。

2024-10-18 01:20:46

Related Articles

早上做脉诊治疗是最好的

脉诊治疗,是中医望闻问切的良方之一.中医利用脉诊治疗法,来判断你的健康状况,从而发生疾病.治疗疾病.脉诊治疗里的讲究有不少,其中,早上做脉诊治疗是比较准的.下文做了详细解读. 早上把脉最准确 号脉一定要在身体没有大的活动下进行,因此,患者来到诊室后,最好先休息一下再号脉;并且,号脉时还不能有大喜大悲的情绪存在一定要选心情平和的时候,这时号出来的脉才准. 心气的盛衰,脉象是脉动应指的形象.脉象的发生与心脏的动摇.脉道的通利和气血的盈亏直接相关.所以,心.脉是形成脉象的主要脏器.气血是形成脉象的物质

脉诊的中医诊断人群效用和手法

古时的四个经典诊断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远远被现代科学甩在后面.但是从了一个角度来说,中医的诊断是一种略显概括的诊断方式,并通过全面的调理和治疗来解除病痛.在这些诊断中,脉诊又是其中更加存在悬念的中医诊断的方式.这里就介绍一些关于脉诊的中医诊断人群效用和手法. 中医诊断的基本手法是望.闻.问.切,几千年的传承已成为我们中医文化中的瑰宝.把脉又称为切脉,是中医师用手按病人的动脉,根据脉象,以了解疾病内在变化的诊断方法.切脉具有悠久的历史,它反映了中医学诊断疾病的特点和经验. 相传公元前五世纪名医扁

诊小儿脉要注意哪些问题

中医儿科跟其他科室不一样,在给儿童看病的时候,需要了解一些儿童的身体特征.那么,在诊小儿脉的时候,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接下来,我们就为你介绍一些诊小儿脉的简单方法,一起来看一看吧. 诊小儿脉与诊成人脉有所不同.小儿寸口部位狭小,难以区分寸.关.尺三部,再则小儿就诊时容易惊哭,惊则气乱,气乱则脉无序,故难以诊察.因此,小儿科诊病注重辨形色.审苗窍.后世医家有一指总候三部的方法,是诊小儿脉的主要方法. 一指总候三部的诊脉法简称"一指定三关".操作方法是:用左手握住小儿的手,对三岁以下的小儿

巴·吉格木德教授谈蒙医学史的发展

蒙医学是在游牧文化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传统医学,是蒙古族人民在长期同大自然和疾病做斗争的实践中创造和积累的独具特色的经验,它在发展过程中又吸收了兄弟民族医学理论和经验,并不断丰富和发展.那么,我们究竟应该如何认识蒙医学史呢?近日,记者采访了内蒙古医学院巴·吉格木德教授. 蒙医学发展分四个阶段 巴·吉格木德教授认为,根据蒙古族社会.经济.文化和蒙医学本身的发展特点,蒙医发展史概括为四个阶段.蒙医药萌芽和积累经验(公元前700年至公元12世纪)为第一阶段:古代传统蒙医药的形成(13世纪至16世纪)

中 医 论 医

中 医 论 医 炁体科学--关于炁体.炁粒和炁流的学问.揭示了易经科学和现代科学的奥秘,实现了科学的绝对统一. 坎中之阳,神之根也:离中之阴,精之基也.坎水温升则肝木遂其疏泄之性,赖脾气以上达,上达则成魂,升于君火则为神,而离中之一阴寓焉:离火清降则肺金行其收敛之政,赖胃气以下行,下行则成魄,降于坎水则为精,而坎中之一阳寓焉.肾精既竭,坎阳日衰,水反侮土,肝木失水土之温养而枯燥.男子象坎,女子象离,坎中一阳,离中一阴:阴阳之体,阴者自升,阳者自降.男阳也,故男子肝经结构于下而为外肾:女阴也,故女

成都老中医出20万应战诊脉验孕

最近,火爆网络的都是中西医到底谁更强,由西医发起的挑战,中医们也不甘示弱纷纷迎战,这不成都的一个老中医拿出20万来为这场对决作为奖金.真是让人心情很是激动啊.我们一起来看看报道. 央广网北京10月14日消息(记者潘毅 上海台记者代灵)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最近,一位名叫"烧伤超人阿宝"的微博大V引发了一场医学界的对决.来自北京积水潭医院的这位医师宁方刚,曾经公开的表示"中医是伪科学".最近,宁医师通过微博悬赏5万元,挑战中医能否"诊脉验孕

黄煌教授学术思想述要

黄煌教授为江苏省名中医,研究各家学说,尤精于经方医学.先生在学术上硕果累累.所著〈〈中医十大类方〉〉〈〈张仲景50味要证〉〉〈〈医案助读〉〉等影响深远,并风靡海外.现就先生学术上主要思想作一概括整理与同道共享. 1.关于行医--"做疾医,做上工,做临床家" 黄教授认为,医生是高尚职业,是以解除病人疾苦为己任,因此,要么不做医生,要做就做个名医,而不是庸医.做名医,除了要有高尚医德外,更要在医术上精益求精,永不满足.除了吸收传统医学精华外,还要学习现代医学知识.他的老师叶秉仁先生曾说过&

去中医医院看病的注意事项

中医在治疗疾病的时候,讲究望闻问切,这就需要病人来亲自看病.中医认为,病人在看中医的时候,有一些注意事项需要你了解和掌握.究竟,中医大夫看病的时候,我们都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文做了具体介绍. 一.不要化妆 望神色是中医望诊中的主要内容,所以一定要让中医看到你的"本来面目",在看病前不能擦胭脂.抹口红.画眼圈.涂指甲,以免掩盖病情,给医生的诊断带来因难,甚至作出错误的判断. 二.不要吃染舌苔的食物和药物 三寸之舌是中医窥探五脏六腑的一面"镜子",而舌诊则必须防止染苔

舌头泄露着你的身体健康情况

舌头泄露着你的身体健康情况
如果不是舌头有异常,一般我们是不会注意到自己的舌头的.就好像每当小编只有在生溃疡的时候才感觉舌头的重要,而舌头像脸部一样都对应着内脏.舌头泄露着你的身体健康情况. 根据舌面部位的区域分布,舌尖属心,舌中屑脾胃,舌边属肝胆,所以当舌色大部分颜色浅淡,有部分为鲜红色时,按其部位不同,可作出区别. 譬如,红在舌中区为脾胃之火,红在舌尖为心火,红在两边为肝胆之火.淡白挟红色,常以虚火居多.红绛舌常见于感染发热病例及一些慢性消耗性疾病,如流行性出血热.乙 脑.败血症.胆囊炎.细菌性内膜炎及高热中暑的发热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