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饮食遗风处处可觅,食品典故名扬天下,这里撷取一二,以飨读者。
馒头。相传三国时候,蜀国常遭其南边南蛮洞主孟获部的袭击骚扰,诸葛亮便亲自带兵去征战孟获。泸水一带人烟极少,瘴气很重而且泸水有毒。诸葛亮手下有人提出一个迷信的主意:杀死一些南蛮的俘虏,用他们的头颅去祭泸水的河神。诸葛亮没有采纳杀戮“南蛮”俘虏的主意,但为了鼓舞士气,他想出了一个办法:用军中带的面粉和成面团,捏成人头的模样儿蒸熟,当做祭品代替“蛮”头去祭祀河神。打那以后,这种面食就流传了下来,并且传到了北方。可是称为“蛮”头实在太吓人了,人们就用“馒”字换下了“蛮”字,写作“馒头”,久而久之,馒头就成了北方人的主食品了。
冰糖。相传清代康熙年间,有一个名叫扶桑的姑娘,是四川内江的一个大糖坊主张亚先家的丫环。有一次,她趁张亚先不在舀了一碗糖浆正准备喝的时候,张亚先来了,扶桑连忙把糖浆倒进猪油罐,将它藏在柴堆里,又在上面放些谷糠掩盖住。过了几天,当扶桑捧出猪油罐时,罐里却长满了许多水晶般的东西,敲碎入口,坚脆而纯甜,其味道胜过白糖。扶桑把这一奇怪现象讲了出去,许多人如法炮制。因为制出的糖形似冰、甜如蜜,人们就把它称作冰糖。
太后饼。相传,汉文帝刘恒的外祖母灵文侯夫人,在怀德县(今陕西省富平县华朱乡怀阳城)修建了一处庄园,长期住在园内。文帝的母亲薄太后经常从长安前往怀德看望她,随行御厨将宫廷的烤饼技术传授给了当地百姓,村民们称此饼为“太后饼”,两千多年来,太后饼制作技术世代相传,历久不衰。
千层油酥饼。相传,千层油酥饼与唐代高僧玄奘在慈恩寺翻译佛经有着密切的关系。唐高宗李治特别尊崇佛教,当玄奘法师翻译佛经达千卷时,他命御厨专门做成“千层烙饼”赏赐给玄奘,以表彰他的功绩。后来玄奘病故,安葬的那天,京城长安附近赶来送葬的人达100多万,他们亦带着寓意千卷佛经的各种食品来祭奠。以后,京城长安的厨师怀着对玄奘法师的崇敬情意,对“千层烙饼”又作了精心改进,取名“千层油酥饼”,投入饮食市场后,曾风靡一时。千余年来,几经战乱,历久不衰,一直流传至今。
黄桂柿子饼。相传1644年,李自成称王长安后,随即进军北京。当时,关中正逢灾荒之年,粮食短缺,临潼县的老百姓就用熟透了的火晶柿子拌上面粉,烙成柿子面饼慰劳义军,并让他们带些在路上当干粮吃。由于这种柿面饼味道甜美可口,食后耐饥,很受义军将士称道。义军在群众的支持下,势如破竹,一举攻克了北京。后来,为了纪念李自成和义军,每年柿子熟了,临潼百姓家家户户都要烙些柿面饼吃。天长日久就演变成了今天的黄桂柿子饼。